Workflow
文明冲突论
icon
搜索文档
《历史的逻辑》:一部洞察古今变局的烧脑神作
本文节选自 《历史的逻辑》,作者黄漫 导语:"当一场新的赌博开始时,赌赢的人永远不会是过去的赢家:手气过了。" 生物学中的间断平衡理论强调变异的随机性和地理隔离对新种形成的必要性。 它认为形成新种的原料是个体突变,突变是无定向的。只要对适应无害(中性 ), 就可能闯过自然 选择这一关,进而形成新种。 它又强调大多数新种是从父种地理分区边缘上被隔离的孤立小种群中形成的,因为在这孤立种群中产 生的突变,不致因基因交流而失去特性,其中多数被淘汰,但少数仍可能被选择保留下来而形成新的 种。 文明也存在一个类似的离域模式。正如汤因比所认为的,旧文明加上新 地理,衍生出新文明。但是 文明远离父文明地理分区边缘的原因则不尽相同。 作为一个民族,希伯来人始终无法释怀先祖的遗训,因此今天的以色列毅然决然地将国家建立在敌人 环伺的荒凉沙漠之中。这里除了悠久的历史底蕴,几乎一无所有。 在每一个科技时代,文明中心都上演着无 休止的战争。 最先产生青铜器的两河流域,从公元前 2900 年开始,就陷入了 "青铜战 国时代 " ,那些并不大的 城邦彼此争夺着有限的资源。从此,两河流域彻底进入了帝国时代,先后历经阿卡德帝国、拉格什王 朝、乌 ...
习言道丨面对“沉思的雅典娜”,习近平提到一个中国成语
中国新闻网· 2025-09-13 12:29
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 - 习近平主席在希腊访问期间提出"止戈为武"的中国成语 强调对战争意义的思考[3][5][6][7] -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反对国强必霸和零和游戏 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和谐万邦"的传统理念[7] -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主要贸易伙伴关系 与32个国家共同建立国际调解院[8] 全球治理倡议体系 - 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8] - 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新增全球治理倡议 从发展、安全、文明三维度扩展至包含治理的四维度体系[9] -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为全球动荡局势注入稳定性和新机遇[8] 文明交流互鉴 - 主张文明交流互鉴不应独尊或贬损任一文明 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旧时代观念[8]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阐释新时代中国文明观 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存[8] - 强调各国人民共同繁荣是持久安全和人权保障的基础[8]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鼓吹甚至制造文明冲突,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新京报· 2025-08-29 04:17
全球文明倡议推进 - 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1] - 倡议被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及双边多边文件 2024年联合国大会设立每年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 [2] - 2024年7月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 为不同文明对话交流指明方向 [2] 人文交流成果 - 2023年提出"5年5万"倡议后 已有3万多名美国青少年访华 [2] - 对75国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 55国实行过境免签 "中国游"持续火爆 [2] - 《黑神话:悟空》《哪吒2》"拉布布"等文化产品风靡世界 [2] 文明平等理念 - 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每种文明都凝聚国家民族智慧和精神追求 [2] - 鼓吹文明冲突是开历史倒车 应秉持平等 互鉴 对话 包容的文明观 [1][2]
专访丨文明对话是化解危机的“金钥匙”——访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共产党前总书记卡瓦·马哈茂德
新华网· 2025-07-11 13:12
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对话 -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成功举办是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该倡议将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共同进步 [1] - 文明发展是一个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过程,对话交流是消除误解、克服隔阂、避免价值观冲突的重要途径 [1] - 全球文明倡议聚焦文明"多元、独特、共存"的共通属性,倡导不同文明间相互尊重、交流互鉴 [1] 当前国际背景下的文明对话 - 当今世界正经历复杂变局,地区冲突构成全球性挑战,部分国家鼓吹"孤立主义"和"文明冲突论"威胁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1] - 促进文明对话、加强理解互信是化解地区冲突和危机的"金钥匙" [1] - 全球文明倡议通过对话化解分歧,通过合作化解冲突,为推动全球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完善全球治理注入动力 [1] 中国在文明对话中的作用 - 中国自古便是文明对话互鉴的践行者,张骞、郑和等文明使者彰显了中国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和世界文明互鉴平台的历史作用 [2] - 在当前复杂国际背景下,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和互利共赢 [2]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概况 -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10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 [2] - 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等600余人出席开幕式 [2]
专访|希腊前总统畅谈“文明的对话”
新华网· 2025-07-11 13:12
文明对话与希中关系 - 中国近年推动文明互鉴的开放态度与实践探索为全球提供重要范例 [1] - 希中关系根基不仅在经济更在文明 文化联系使双边关系得以延续并深化 [1] - 希中作为文明古国在"以人为本"理念 人文主义 和平公正社会等方面存在高度共鸣 [1] 文明对话的实践与制度化 - 2019年希中两国元首互访及文化交流互动标志着文明对话走向制度化 [2] - 中国在推动文物归还方面对希腊的支持体现两国文明理念深层联系 [1] 对文明冲突论的批判 - 坚决反对"文明冲突论" 认为其被地缘政治势力有意放大制造虚假氛围 [2] - 文明应作为合作与理解的桥梁 差异可促成互学互鉴而非对抗 [2] 文明对话的全球意义 - 以文明为基础的对话不仅惠及希中两国更造福全人类 [2] - 文明对话力量超越政权更替与社会变迁 希中关系因此持续深化 [1]
启发了很多学者的学者,阿马蒂亚·森提供了看增长的其他视角,不止数字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4-06-16 12:03
阿马蒂亚·森的核心思想 - 扩展了发展的定义,认为发展应关注生活质量提高和自由程度增加,而非单纯经济增长 [3] - 提出贫困是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是收入低下,强调投资每个人的能力以实现平等 [15] - 揭示自由并非天赋人权,而是通过集体同意和斗争获得的人际关系 [12] - 创建人类发展指数,以教育、营养等生活品质指标替代经济收入评估国家发展 [21] 学术贡献与理论突破 - 1970年发表《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批判自由至上主义,37岁即展现思想深度 [11] - 1998年因福利经济学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亚洲首位经济学奖得主 [3] - 1999年出版《以自由看待发展》,论证自由既是发展目的也是手段 [14] - 革新饥荒研究,证明饥饿是权利制度问题而非粮食供给不足 [16][17] 研究方法与实践 - 实地调查印度乡村,收集工资物价数据,测量儿童体重考察性别歧视 [4] - 创办夜校帮助贫困学生,用诺奖奖金设立公益信托改善基础教育医疗 [5] - 通过自行车调查等基层研究方式获取第一手社会数据 [4] - 将抽象理论(如社会选择)与实际问题(如饥荒)结合研究 [31] 思想渊源与教育背景 - 在泰戈尔创建的"无围墙学校"接受教育,课程涵盖多元文化 [28][29] - 受泰戈尔世界主义影响,反对单一身份认同,提倡多重身份 [33] - 广泛阅读经济学、哲学、文学及自然科学著作形成跨学科视野 [31] - 家庭环境多元,父亲为化学教授,母亲为舞者,外祖父为哲学学者 [26] 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 姚洋受其启发关注底层民众,推动教育资源平等分配 [11][15] - 刘守英运用其理论分析中国农村制度问题 [16][20] - 刘建翻译其著作,传播其人文关怀与多元文化观 [22][25] - 刘民权借鉴其方法研究中国农村金融与人类发展 [30][31] 文化立场与全球视野 - 批判"亚洲价值观",提出"全球文明"概念 [32] - 反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张包容不同文明 [33] - 通过《爱争鸣的印度人》梳理印度对话传统,强调讨论对社会公正的作用 [25] - 继承泰戈尔理性与自由理念,坚持世界主义立场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