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据驱动方法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北大团队用可解释模态分解方法赋能侧线感知,实现机器鱼高精度、多场景运动估计!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4 04:06
研究突破 - 北京大学团队提出融合模态分解与物理建模的可解释数据驱动框架 解决仿生机器鱼自主运动状态估计难题 [1] - 方法基于人工侧线传感器时空压强数据 通过本征正交分解提取主导模态并结合Lighthill压强理论解释物理含义 [2] - 框架在动态摆动参数 不同鱼体形态及尾流干扰复杂流场中均展现出色鲁棒性与泛化能力 [4] 技术原理 - 压强数据分解为三个主导模态 分别对应鱼体前进运动 摆动运动及两者耦合产生的压强变化 [6] - 代表前进运动的模态系数与游动速度呈显著二次函数关系 可直接用于速度和轨迹精确估计 [10] - 基于模态信息预测最少传感器数量及最优位置 并通过流场可视化解析分布特点及流体力学原理 [13] 应用价值 - 为水下仿生机器人提供高效可靠自主感知策略 开辟人工侧线系统设计与应用新思路 [4] - 适用于不同形态鱼类模型包括盒子鱼形和鳗鱼形 展现跨形态通用性 [14] - 推动仿生技术与数据驱动方法融合 为水下机器人智能化自主化协同化发展开辟新技术路径 [16]
华人学者发表Nature封面论文:AI从头设计水凝胶,在水中也能保持超强粘性
生物世界· 2025-08-07 04:02
超强粘性水凝胶的AI驱动设计 - 研究团队通过AI模型辅助设计出能在水中保持粘性的超强粘性水凝胶 灵感来源于自然界黏附蛋白 该水凝胶可修补水管漏洞并实现水下物体粘附 [3][4] - 封面论文展示的R1-max水凝胶能将橡胶小黄鸭牢固粘附在海洋礁石上 经受海浪和潮汐冲击 [8] - R2-max水凝胶作为补丁成功封堵直径20毫米的注水管道漏洞 防漏效果持续5个月以上 [13] 技术突破与设计方法 - 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分析24707种天然黏附蛋白氨基酸序列 识别关键特征后指导设计180种水凝胶 [10] - 通过机器学习建立粘合剂强度数据库 优化后生成更强水下粘合剂 [10][13] - 克服传统水凝胶设计的复杂性:需同时调控化学基团多样性 二级结构 分子构象 流变学特性及溶胀行为 [9] 应用前景 - 生物医学领域潜力:假体涂层 可穿戴生物传感器 手术封合 伤口愈合等场景 [15] - 工业及环境领域:适用于潮湿条件下需稳定粘附的场景 如船舶维修 海上结构维护 [15] - 标志性意义:AI从试探性工具升级为材料设计的核心驱动力 改变科研范式 [15] 研究背景与挑战 - 传统水凝胶开发依赖试错法 成本高且周期长 限制临床及工业化应用 [2] - AI此前多用于刚性无机材料设计 水凝胶因多参数耦合导致预测难度显著提升 [8][9] - 关键瓶颈:缺乏涵盖水凝胶化学/物理参数的训练数据集 [9]
SLAM的最终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8-06 03:25
SLAM技术本质 - 建图过程本质是将传感器数据转化为地图或模型 无需拘泥于形式或可视化呈现 [3] - 定位过程本质是利用地图模型和传感器数据连续输出位置姿态 计算方式不影响核心功能 [5] - 技术命名差异不影响功能本质 关键在于输入输出的数据连续性 [6] 传统SLAM方法瓶颈 - 技术原理停滞不前 主要精力集中于处理极端案例 存在无法突破的固有局限 [7] - 性能提升与数据规模不相关 缺乏 scalability [7] 新兴数据驱动方法挑战 - 泛化能力受限 性能高度依赖数据分布 传统方法具有普适性优势 [12] - 实时性不达标 建图需100ms/帧 定位需20ms/帧的千元级硬件标准尚未实现 [12] - 故障诊断困难 缺乏传统方法的可调试性 依赖数据增量解决问题 [12] 技术发展前景 - 数据驱动将成为主流 百万级参数调优将取代人工噪声调整 [13] - 当前技术处于过渡期 新旧方法各有70%左右场景覆盖率 但商业化需要100%可靠场景 [13] - 发展瓶颈在于数据规模不足 缺乏数十TB带真值pose的训练数据集投入 [13] 硬件设备进展 - 出现多传感器融合的3D扫描仪解决方案 集成激光雷达/IMU/RTK/视觉等多模态感知单元 [14]
李飞飞最新YC现场访谈:从ImageNet到空间智能,追逐AI的北极星
创业邦· 2025-07-02 09:49
ImageNet与深度学习革命 - ImageNet通过提供大规模高质量标记数据集(80000+次引用)为神经网络成功奠定基础 开创数据驱动范式转变[8][9] - 项目历时18年孵化 初期算法错误率达30% 直到2012年AlexNet结合GPU算力实现突破性进展[11][14][16] - 采用开源策略和挑战赛形式推动社区共建 加速计算机视觉从物体识别向场景描述演进[12][17][19] 空间智能与World Labs布局 - 三维世界理解被定义为AI下一前沿 进化史长达5.4亿年 远超语言进化维度[24][25] - World Labs聚焦构建3D世界模型 团队集结NERF作者等顶尖人才 解决组合复杂度更高的空间智能问题[25][27][28] - 应用场景覆盖元宇宙内容生成 机器人学习 工业设计等 需突破硬件与内容创作双重瓶颈[30][32] 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 视觉智能发展轨迹清晰:物体识别→场景叙事→空间智能 每阶段需5-10年技术积累[17][19][22] - 语言模型与视觉模型存在本质差异 前者依赖序列数据 后者需处理不适定的3D→2D投影问题[27][28] - AGI定义存在争议 但空间智能被视为实现通用智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3][44] 创新方法论 - "智识上的无畏"被反复强调为突破性创新的核心特质 贯穿从学术研究到创业全过程[6][37][42] - 数据质量优先于数据规模 需采用混合方法获取高质量3D空间数据[47][48] - 跨学科研究与小数据理论被视为学术界可突破的潜在方向[41][42] 行业生态观察 - 开源策略应根据商业模型差异化选择 Meta等平台型企业更倾向全面开源[46] - 学术机构在计算资源劣势下 需聚焦工业界尚未关注的底层理论问题[41][42] - 硬件迭代与生成模型结合将推动元宇宙等场景落地[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