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

搜索文档
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进一步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
智通财经网· 2025-09-25 07:50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25日,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召开。 会议强调,要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以信息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聚焦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致贫,进一步拓宽农民数字就业创业渠道;聚焦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 聚焦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聚焦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治理 服务效能。要坚持目标导向强统筹,坚持问题导向求突破,坚持效果导向提水平,坚持改革思维抓创 新,坚持底线思维保安全,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能力和水平。 原文如下: 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河南兰考召开 9月25日,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召开,中央网信办副主任、 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王京涛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江文胜,河南省委常 委、宣传部部长王崧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扎实推动数字乡 村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和重要成果,政策机制制度加快健全,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弥合, 农村数字经济加快 ...
借力电商 南胜蜜柚产销两旺
搜狐财经· 2025-09-24 10:46
金秋时节,平和县迎来蜜柚丰收季。连日来,南胜镇借力电商将蜜柚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产销两旺。 笔者走进南胜镇选果吃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分拣车间,只见自动化分拣线正依据重量和大小精准筛选蜜柚,工人们熟练地进行装箱、贴单、封箱 等工作。 "最近很多电商主播齐聚南胜镇,通过线上直播助力蜜柚销售。"据选果吃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浩介绍,目前,该公司线上销售的蜜柚以 2.54公斤至4公斤的便携装为主,与商超的大果销售形成了互补,有效促进了蜜柚不同果型的销售。 据悉,蜜柚是南胜镇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南胜镇蜜柚的销售途径主要依赖传统的线下渠道。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 推进,电商平台成为连接"柚园枝头"与"消费者舌尖"的关键纽带,让南胜蜜柚打破了传统销售的地域限制,市场版图不断拓展。 工人们熟练地进行装箱、贴单、封箱等工作 为推动蜜柚电商产业发展,南胜镇聚焦电商人才培育,多次开展电商运营、直播技巧等专题培训,为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夯实了可持续发展基 础。截至目前,全镇规模以上电商企业达7家,电商个体户上百个,今年销售总额已突破2.2亿元,且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詹馥瑜) ...
“智慧农牧民”日子更红火(“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2 00:35
8月15日,乌拉特中旗四义堂村村委委员王玉林查看村务信息公开数字大屏。 张 枨、梁震英摄影报道 工作人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内蒙古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采摘"空中草莓"。 新华社记者 贝 赫摄 2024年11月3日,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牧民吉日嘎拉通过智慧牧场监控镜头实时了解自 家羊群状态。 张 枨、张正国摄影报道 扫描二维码看"融"观中国主页 一大早,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乌素嘎查牧民傲云毕力格拿出手机,一键开启羊圈"智 能模式"。 "过去养3000多只羊,天不亮就得起床拌料、挑水。"傲云毕力格说,"现在动动手指,草料自动投喂、 围栏门自动开关、刮粪机定时清理,2小时就能完成,别提多方便了。"在内蒙古,像傲云毕力格这样的 智慧农牧民越来越多。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有哪些内涵?内蒙古的探索有哪些成效?记者进行了探访。 从"靠天"到"靠数据" "牧场智能化,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更改善了我家的羊群品质。"傲云毕力格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家 的羊长得又快又壮,羊绒品质达到了最高的超细标 ...
让数字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农村居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05:36
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 数字乡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 各地积极兴建乡村数字服务平台[1] - 中国政法大学2024年开展全国性调查 覆盖28个省区市80个县级行政区 收集198个村庄4816份问卷数据[1] 农村居民数字媒体使用特征 - 农村居民高度偏好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 短视频成为获取信息和社交的主流工具[1] - 短视频受欢迎原因包括低门槛特性满足碎片化信息需求 以及算法推荐机制提升普通用户可见度[1] - 农村居民主要通过新媒体消费娱乐内容 而非获取公共服务或参与社会治理[2] 数字鸿沟具体表现 - 数字鸿沟呈现"一高一低"特征:高龄群体和低教育程度群体面临使用障碍[2] - 这些群体因缺乏数字技能和设备 对数字服务平台认知有限 使用范围狭窄[2] - 部分人员需依靠家庭或社区协助使用数字服务 数字生活内容较为单一[2] 公共服务获取障碍 - 数字鸿沟导致弱势群体可能错失政策信息 社会保障 法律援助和健康指导等关键资源[2] - 平台功能丰富度与界面设计并非核心问题 关键在于用户使用意愿和能力[2] 数字服务优化方向 - 需将法规政策等公共服务信息与娱乐内容有机结合 制作故事性强互动性高的公益短视频[3] - 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创新政务监督和建言献策等互动机制[3] - 通过精准广告和推荐机制实现信息定向投放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送就业健康等政策信息[3] 数字素养提升措施 - 针对低教育水平和老年群体设置帮助热线和培训课程[3] - 借助村干部和志愿者力量协助使用信息查询 政策解读和投诉建议等平台功能[3] - 最终目标是让更多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社会参与中有效使用数字工具[2][3]
让数字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农村居民(新媒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9-14 20:28
农村数字媒体使用现状 - 农村居民偏好新媒体获取信息和社交 短视频最受欢迎 因低门槛和算法推荐机制提升用户参与度[1] - 新媒体使用以娱乐内容消费为主 但未有效转化为公共服务获取或社会治理参与渠道[1][2] 数字鸿沟问题表现 - 数字鸿沟呈现"一高一低"特征 即高龄和低教育水平群体因缺乏技能设备难以使用数字服务平台[2] - 关键群体可能错失政策信息 社会保障 法律援助 健康指导等社会资源[2] 数字服务平台优化方向 - 需结合娱乐内容与公共服务信息 制作故事性互动性公益短视频 创新政务监督互动机制[3] - 实施信息精准传播策略 根据年龄和需求差异定向投放就业 健康等政策信息[3] - 开展数字素养培训 通过帮助热线 培训班及村干部协助弱势群体使用平台功能[3] 调研数据基础 - 2024年全国性调查覆盖28个省区市80个县级行政区 包含198个村庄4816份有效问卷[1]
(乡村行·看振兴)“95后”乡村CEO把稻田“搬”上“云端” 让山沟好货俏销全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03:59
公司业务模式 - 推出"云认养"稻田项目 实现互联网与农业跨界融合 通过线上小程序让消费者直接认养稻田并获取全年权益[3] - 线上认养小程序提供24小时直播实时了解种养殖全过程 收获季节获得相应稻米 线下还举办插秧比赛 田间歌会 趣味捉鱼等活动[4] - 项目需要打通多个系统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实时性 设计高效数据协议节省带宽消耗和设备电量 所有敏感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都被加密[4] 市场表现 - 线上认养小程序上线首日吸引来自云南 四川 广西 北京等全国各地客户 认养稻田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4] - 近3万平方米参与"云认养"项目的稻田在开镰前就被预订一空[1] - 稻米产自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南川基地 品质出众口感上乘[1] 技术实施 - 项目采用复杂技术架构 需实现多端数据实时同步 承受高并发访问 处理复杂场景[3] - 技术团队需要让技术人员理解农业季节性和产销现实 同时让农业人员适应互联网敏捷节奏[3] - 项目历经三个月奋战完成开发 于2023年8月正式上线[4] 品牌建设 - 注册镇域公共品牌"稻香渔米"并设计产品包装[3] - 通过自媒体方式记录稻渔共生生态场景 让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3] - 项目依托"稻香渔歌"乡村振兴示范长廊 包含稻田和油菜花海等旅游资源[5]
“智”绘田野“新”画卷 乌鲁木齐市电商培训进乡村添动能
搜狐财经· 2025-09-03 10:26
政策引领 - 2025年是数字乡村建设从普惠覆盖转向提质增效的关键年 各地需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和农文旅融合发展[5] - 乌鲁木齐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采用基础技能普及+潜力主播孵化双轨模式 系统性破解乡村数字人才断层难题[5] - 首批60余位学员接受为期4天的理论+实操+实战深度培训 课程涵盖直播案例分析/短视频制作/抖音店铺运营等高阶技能[1][5] 网信赋能 - 构建平台搭建+生态培育双轮驱动模式 重塑乡村数字经济链条[6] - 组建乌鲁木齐市互联网志愿服务队 邀请三农领域网络达人开展数字赋能e助农巡回分享[6] - 推进网络文明进乡村活动 将网络安全教育和防诈宣传植入培训课程[6] 电商兴农 - 乡村主播运用短视频数据分析技巧优化账号 通过添加话题标签提升作品曝光度[11] - 直播话术演练采用健康饮食痛点开场法 将长山子镇大米低糖特性浓缩为30秒高光话术[11] - 农户通过实战掌握抖音店铺注册/直播场景搭建等技能 实现从丰收在田到技能在手的转变[11]
让“农民”成为更有吸引力的职业(新媒视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31 22:47
新农人群体特征 - 具备大学学历并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如滴灌 覆膜操作和直播电商销售渠道 [1] - 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需求 拥抱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3] - 能够敏锐感知市场需求 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3] 新农人职业活动 - 发展集体经济并通过直播电商等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价值 [1] - 引进文化旅游 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以盘活乡村资源 [2] - 操作智能农机和物联网监测技术实现现代农业管理 [3] 政策与制度支持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5年7月发布17个新职业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 [3] - 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 与互联网平台 农业高校 科研院所合作提供智慧农业种植 农产品深加工等定制化课程 [4] - 设立专项基金解决创业融资难题 完善激励机制推行技术入股和分红激励模式 [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持续改善乡村道路 网络 物流等基础设施 [4] - 推进乡村教育 医疗资源提质升级以提供与城市同质的生活服务 [4] - 落实住房补贴 子女入学 医疗保障等优惠政策 [4]
塞上乡村玩转“数字魔法”(“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1:52
数字乡村建设在宁夏的实践 - 宁夏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中央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提出根据各地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采取相应发展策略[6] - 宁夏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葡萄酒产业 志辉源石酒庄打造3000亩高标准智慧化葡萄园 种植16个酿酒葡萄品种 每亩产值超过万元[6] - 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精准种植 酒庄部署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虫情、风速、日照等数据[7]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智能化水肥管理节水超50% 引入黄河水进行高效滴灌 相比传统灌溉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7] - 手机APP远程控制农田管理 管理者可通过移动端实时查看土壤墒情和灌溉状态 远程精准控制滴灌开关[7] - 打造"电力物联+智慧农业"示范点 建设"零碳+智慧+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 推动产业全面提档升级[7] 未来技术发展规划 - 深度融合"3S"技术构建智慧生产体系 结合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8] - 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流程智能管理 为灾害预防、精准灌溉、科学施肥、高效植保及酿造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撑[8] 数字化耕地保护体系 - 田长制结合数字平台提升监管效率 使用"宁夏耕地监管平台"APP实现拍照上传、精准定位、实时上报功能[10] - 形成"人防+技防"耕地保护新格局 通过卫星导航精准定位图斑地块 实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的闭环管理[12] - 数字平台替代传统人工巡查模式 改变过去手持纸质地图逐地块排查的低效方式 消除信息滞后和盲区问题[9] 乡村治理数字化创新 - 村级服务平台实现积分制数字化管理 村民可通过手机随时查询积分、在线申请积分、查看全村排名[15] - 数字化工具提升治理透明度与效率 系统自动统计积分并排名 避免人工记录产生的漏记、错记问题[14] - 平台功能覆盖村务全流程管理 包含村民说事、党务村务公开、书记会客厅、通知公告等多元化模块[15]
建设数字乡村,需要“精准滴灌”(新媒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8-24 20:18
数字乡村建设现状与挑战 - 数字乡村建设提速 各类事务上数字平台成为乡村治理标配 在四川、宁夏、广东等地村级服务平台普及应用 拉动村民参与并提升治理效能[1] - 面临空心化挑战 城镇化加速导致村子空心化 村里老人多且智能手机使用不熟练 乡土熟人社会习惯直接找村干部[1] - 存在形式主义风险 推广数字治理平台可能沦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给基层干部徒增负担[1] 数字平台应用重点与策略 - 基于实际需求精准滴灌 数字平台要真正惠及乡村必须基于实际需求找准应用重点 而非盲目推行大水漫灌[1] - 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传统治理模式中村民被动接收信息执行政策 数字平台借助积分制清单制调动村民参与意愿[2] - 提升决策精细化科学化 乡村需求复杂多元 传统治理依赖村干部个人经验判断难免粗放滞后 数字平台需利用数据提供智慧大脑[3] - 突破产业发展资源瓶颈 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等资源匮乏或错配是乡村产业振兴瓶颈 数字平台可撬动资源创新产业发展模式[4] 数字平台具体应用案例 - 四川村级服务平台设置热情值经验值等游戏化元素及加油耕耘者基金鼓励村民使用 开发村民议事功能实现重大事项线上公示讨论表决 外出务工人员也能有效参与 村民可随时上报卫生问题安全隐患并跟踪处理进度[2] - 宁夏借助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使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全面提质升级 耕地巡查防灾减灾治安防控通过手机APP借助卫星导航与数字模型实现省时省力智能预测 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控[3] - 各地村级服务平台整合村子特色餐饮民俗活动民宿等资源 积分可兑换产业助力服务包括文创产品设计文旅地标打造农产品包装升级 借助分享直播等功能记录展示乡村非遗文化民俗活动古建风貌 便于打造文旅I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