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农村居民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15 05:36
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 数字乡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 各地积极兴建乡村数字服务平台[1] - 中国政法大学2024年开展全国性调查 覆盖28个省区市80个县级行政区 收集198个村庄4816份问卷数据[1] 农村居民数字媒体使用特征 - 农村居民高度偏好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 短视频成为获取信息和社交的主流工具[1] - 短视频受欢迎原因包括低门槛特性满足碎片化信息需求 以及算法推荐机制提升普通用户可见度[1] - 农村居民主要通过新媒体消费娱乐内容 而非获取公共服务或参与社会治理[2] 数字鸿沟具体表现 - 数字鸿沟呈现"一高一低"特征:高龄群体和低教育程度群体面临使用障碍[2] - 这些群体因缺乏数字技能和设备 对数字服务平台认知有限 使用范围狭窄[2] - 部分人员需依靠家庭或社区协助使用数字服务 数字生活内容较为单一[2] 公共服务获取障碍 - 数字鸿沟导致弱势群体可能错失政策信息 社会保障 法律援助和健康指导等关键资源[2] - 平台功能丰富度与界面设计并非核心问题 关键在于用户使用意愿和能力[2] 数字服务优化方向 - 需将法规政策等公共服务信息与娱乐内容有机结合 制作故事性强互动性高的公益短视频[3] - 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创新政务监督和建言献策等互动机制[3] - 通过精准广告和推荐机制实现信息定向投放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送就业健康等政策信息[3] 数字素养提升措施 - 针对低教育水平和老年群体设置帮助热线和培训课程[3] - 借助村干部和志愿者力量协助使用信息查询 政策解读和投诉建议等平台功能[3] - 最终目标是让更多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社会参与中有效使用数字工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