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台价格战
icon
搜索文档
平台价格战没有赢家,整治“内卷式”竞争核心是破除内卷,而非消灭竞争
南方都市报· 2025-08-05 23:09
政策导向与治理框架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下半年政策重点为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3]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和"统一市场监管执法"要求[4][5] - 国家发改委提出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明确招商引资鼓励与禁止行为清单[5] 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 地方政府在"内卷式"竞争中兼具市场秩序维护者与恶性竞争推手的双重角色,根源在于GDP考核压力与财政分权矛盾[5][6] - 典型内卷策略包括制造"政策洼地"、同质化产业布局、设置市场壁垒,导致地方债务加剧和资源错配[6][7] - 招商引资中的税收返还、财政奖补等选择性产业政策引发地区间存量企业互挖,加剧供需失衡[7][8] 平台经济竞争乱象 - 外卖平台"价格战"表现为系统性低于成本补贴(如"0元购奶茶"),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11][12] - 短期补贴导致订单激增但商户利润压缩,长期引发行业生态萎缩和"低价-低质-低利润"恶性循环[12][13] - 平台强制商家承担补贴或实施"二选一"行为,扭曲价格信号并造成资源错配[16][18] 治理路径与制度创新 - 需重构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从GDP导向转向营商环境建设,推动区域协同发展[8][9] - 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禁止财政资金支持平台低于成本价促销[9][16] - 建立三重复合机制:立法细化平台定价标准、执法强化部门协同、司法完善效果分析规则[21] 行业转型方向 - 平台企业应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发展差异化服务如"优质商家白名单""明厨亮灶直播"[21] - 政府需拓展企业国际市场和智慧城市等新赛道,缓解存量市场竞争压力[14][15] - 完善骑手保险等社会政策兜底功能,通过转移支付保障从业人员福利[21]
对话暨南大学仲春:平台内卷打“价格战”无赢家,破局需共治
南方都市报· 2025-08-04 15:29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分析 行业现状与竞争逻辑 - 多家外卖平台在8月初联合发文抵制恶性竞争,承诺不强制商家参与补贴活动,标志着监管介入后行业竞争策略的转折[1] - "价格战"本质是平台短期内争夺市场份额和用户资源的激进竞争方式,新平台通过补贴实现冷启动,在位平台则采取防御性策略[1] - 中腰部平台因"跟随式竞争"心理被迫卷入补贴大战,加剧行业竞争烈度,形成"内卷式"竞争的常态化表现[1][4] 补贴行为的法律边界 - 合法价格战需满足三条件:非持续性亏本销售、非强制参与、无排他性效应,否则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4] - 平台作为"数字商场"提供撮合服务,若持续大规模补贴且强制商家分担成本,可能构成低于成本倾销服务,破坏市场准入门槛[5] - 《价格法修正草案》已将倾销行为规制范围扩展至服务领域,包括算法分发、流量导流等平台核心服务[5] 补贴战的负面影响 短期影响 - 订单激增与用户增长实为补贴驱动的虚假繁荣,补贴退出后消费快速回落导致市场震荡[6] 长期影响 - 商户层面:利润压缩迫使商家低价跟进,小微商户退出削弱生态多样性,部分商家可能降低食材标准或缩减人员引发食品安全风险[7] - 平台层面:持续"烧钱"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市值预期走低,资金链紧张可能引发战略收缩[7] - 消费端:形成"无补贴不消费"心理依赖,压低行业价格中枢,导致"低价—低质—低利润"恶性循环[8] - 劳动力市场:订单爆发但利润有限导致就业质量下降,非正式就业增加,骑手工作强度与事故风险上升[8] 治理与转型建议 监管框架 - 需区分"内卷式"竞争与合法竞争,重点规制持续性亏本倾销、强制参与及低效资源浪费行为[11] - 执法应突出精准性,打击平台强制定价、算法操控排序等行为,同时保护商家自主促销权[13] 行业转型路径 - 平台应从流量分发转向价值创造,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冷链、配送)和技术创新(智能调度)提升服务质量[15] - 消费观念需从"价格至上"转向品质服务评估,形成价值导向型市场环境[15] 政策支持 - 政府应拓展企业市场空间,推动跨境服务、智慧城市等新赛道,缓解单一低价模式依赖[16] - 完善区域市场联通机制,加强基础设施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差异化竞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