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山:“小行星防御”背后的中国技术自信
环球网资讯·2025-09-11 23:26
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规划 - 中国计划对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先获取特性参数后实施高速撞击 [1] - 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创新模式:观测器先抵近获取参数 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再由观测器评估撞击效果 [2] - 任务执行时间较原计划提前一年 反映出应对太空威胁的紧迫意识和技术自信 [2] 政策基础与能力建设 - 2022年《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 提升监测编目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 [2] - 正在打造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网络 包括多口径搭配地基监测网和具备数据汇集风险研判能力的综合服务系统 [3] - 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功对小行星2024 RW1开展接力追踪观测 精准预报其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间和位置 [3] 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 - 2018年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 积极参与全球太空安全协作 [4] - 2025年发射的天问二号探测器预留国际合作接口 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探测数据向国际科学界开放 [4] - 动能撞击任务规划国际联合观测时段 允许各国利用地面设备参与撞击效果评估 执行位置选择距地球1000万公里安全区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