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层气候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极端特大暴雨后,超大城市的安全韧性探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4 13:33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进展 - 深圳通过多部门协作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包括修订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和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 并开展常态化演练[1] - 构建"5025网格+气象"防灾减灾新模式 实现五级网格体系信息传播和气象预警信息零时差直达 延伸两级网格气象服务触角[4][5] - 建成421个雨量站和329个市级水文监测站 实现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水情监测全覆盖 河道洪水预见期从1小时提升至3小时[4] 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 - 2024年新增综合管廊35公里 海绵城市60平方公里 整治易涝点18处[2] - 2025年计划实施水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改造提升4座水厂 新增供水能力70万立方米/日 建成投用光明燃机电厂和东部电厂二期[2] - 推动全市各区5000多处地下空间开展防汛能力提升工作 为5172处地下空间安装防汛挡板[4][5]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创新"预报+科普"服务模式 近三年累计服务市民超40亿人次[5] - 建成9大领域排水防涝模型 未来计划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提升内涝预测精度和速度[5] - 采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作业 通过高空喊话系统对积水严重区域进行安全警示和受困车辆引导[11] 城中村与社区治理 - 深圳约有1892个城中村单元 建筑面积超2.2亿平方米 可为1012万人提供居住服务 占常住人口57.6%[9] - 启动气候韧性社区试点项目 聚焦气候风险精准画像 引入自然解决方案和共建共享治理模式三大核心突破[10] - 通过植被缓冲带和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提升雨水调蓄能力 降低社区热岛效应[10] 风险减量机制创新 - 成立深圳气象保险联合创新中心 推动气象大数据与保险精算模型深度融合 构建智能风险管理中枢[11] - 计划三年内建成功能完备的线上风险管理平台 打造全国示范性气象金融保险应用场景[11] - 探索"气象+保险"风险减量新机制 聚焦低空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新质生产力赛道[11] 系统性挑战与应对 - 极端天气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全球变暖导致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增多[5][6] - 工程标准需兼顾效能与成本 内涝标准提升至1000年一遇可能需千亿级预算[6] - 城市治理存在条块分割问题 跨领域协调需经过多道手续 易造成进度阻滞[16]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构建"风险识别—过程防控—措施落地—预案迭代"的闭环体系 实现对核心风险的系统性治理[15] - 通过信息化夯实存量城市治理基础 实现数据互通减少信息偏差导致的效率损耗[17] - 明确专门统筹主体解决高频跨部门问题 形成紧急事件靠应急局 日常问题靠专门主体的分工格局[17]
极端特大暴雨后,超大城市的安全韧性探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09:17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进展 - 深圳通过多部门协作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包括修订应急预案 开展防汛演练 推动5000多处地下空间防汛能力提升 [1][3] - 2024年新增综合管廊35公里 海绵城市60平方公里 整治易涝点18处 2025年计划新增供水能力70万立方米/日 [2] - 建成421个雨量站和329个水文测站 实现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水情监测全覆盖 洪水预见期从1小时提升至3小时 [4] 监测预警技术创新 - 创新"5025网格+气象"防灾模式 建立五级网格体系 实现预警信息零时差直达综合网格 [4] - 采用"预报+科普"服务模式 近三年累计服务市民超40亿人次 [4] - 建成9大领域排水防涝模型 计划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内涝预测精度 [4] 城中村气候韧性试点 - 针对全市1892个城中村单元(建筑面积2.2亿㎡ 容纳1012万人 占常住人口57.6%)开展气候韧性社区试点 [8] - 试点聚焦气候风险精准画像 引入自然解决方案(NbS) 建立共建共享治理模式 [8][9] - 通过植被缓冲带 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提升雨水调蓄能力 降低热岛效应 [8] 风险减量机制创新 - 成立深圳气象保险联合创新中心 推动气象大数据与保险精算模型融合 [9] - 计划三年内建成线上风险管理平台 打造全国示范性气象金融保险应用场景 [9] - 采用"警保联动"应急模式 运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 引导受困车辆转移 [10] 韧性城市系统化建设 - 构建"风险识别—过程防控—措施落地—预案迭代"闭环体系 重点防控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两类核心风险场景 [11][12] - 通过信息化实现数据互通 减少跨部门协调中的效率损耗 [13] - 建立专门统筹主体处理非紧急高频跨部门问题 形成与应急管理局分工协作的治理格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