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安全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聚产业之智 守城市安全 新智聚安亮相中国-东盟建筑科技展
新浪证券· 2025-09-19 07:49
新智聚安携智能护航城市安全的平台方案精彩亮相,全方位展示在政企民三大领域的实践成果与创新联 动。展位现场来访者络绎不绝,吸引了各界专业人士,交流咨询精彩纷呈。 会上,新智认知业务理正、新智聚安联席总经理刘茂亮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以智能破解城市安全治理难 题的产业AI闭环实践,从技术研发、场景落地到价值转化,全面介绍企业在城市安全领域的智能服务 能力。 9月15日-21日,中国—东盟建筑科技展在桂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展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 产业化发展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桂林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全景式展示中国与东 盟在建筑领域的创新成果与未来合作方向。 ▲展位现场来访者络绎不绝 ▲"秒拍识隐患"能力体验火爆 03人人使用智能 智能驱动政企民全域联防 城市安全的核心参与者是人,以"人-岗-事"精准匹配,赋能城市安全各类角色,实现"人人使用智能", 助力政企民联防联控。基于安全大模型生成的"秒拍识别隐患"智能能力,拍照上传即可AI自动识别安 全隐患,辅助政府现场安全抽查、满足企业和居民户自检。基于安全大模型生成的系列"安全智伴",可 面向监管人员、企业安检人员、居民户提供相应智能问答、法规标 ...
极端特大暴雨后,超大城市的安全韧性探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4 13:33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进展 - 深圳通过多部门协作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包括修订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和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 并开展常态化演练[1] - 构建"5025网格+气象"防灾减灾新模式 实现五级网格体系信息传播和气象预警信息零时差直达 延伸两级网格气象服务触角[4][5] - 建成421个雨量站和329个市级水文监测站 实现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水情监测全覆盖 河道洪水预见期从1小时提升至3小时[4] 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 - 2024年新增综合管廊35公里 海绵城市60平方公里 整治易涝点18处[2] - 2025年计划实施水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改造提升4座水厂 新增供水能力70万立方米/日 建成投用光明燃机电厂和东部电厂二期[2] - 推动全市各区5000多处地下空间开展防汛能力提升工作 为5172处地下空间安装防汛挡板[4][5]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创新"预报+科普"服务模式 近三年累计服务市民超40亿人次[5] - 建成9大领域排水防涝模型 未来计划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提升内涝预测精度和速度[5] - 采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作业 通过高空喊话系统对积水严重区域进行安全警示和受困车辆引导[11] 城中村与社区治理 - 深圳约有1892个城中村单元 建筑面积超2.2亿平方米 可为1012万人提供居住服务 占常住人口57.6%[9] - 启动气候韧性社区试点项目 聚焦气候风险精准画像 引入自然解决方案和共建共享治理模式三大核心突破[10] - 通过植被缓冲带和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提升雨水调蓄能力 降低社区热岛效应[10] 风险减量机制创新 - 成立深圳气象保险联合创新中心 推动气象大数据与保险精算模型深度融合 构建智能风险管理中枢[11] - 计划三年内建成功能完备的线上风险管理平台 打造全国示范性气象金融保险应用场景[11] - 探索"气象+保险"风险减量新机制 聚焦低空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新质生产力赛道[11] 系统性挑战与应对 - 极端天气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全球变暖导致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增多[5][6] - 工程标准需兼顾效能与成本 内涝标准提升至1000年一遇可能需千亿级预算[6] - 城市治理存在条块分割问题 跨领域协调需经过多道手续 易造成进度阻滞[16]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构建"风险识别—过程防控—措施落地—预案迭代"的闭环体系 实现对核心风险的系统性治理[15] - 通过信息化夯实存量城市治理基础 实现数据互通减少信息偏差导致的效率损耗[17] - 明确专门统筹主体解决高频跨部门问题 形成紧急事件靠应急局 日常问题靠专门主体的分工格局[17]
美官员:美军拟向华盛顿特区部署数百名国民警卫队士兵
央视新闻· 2025-08-11 02:36
军事部署计划 - 美军准备在华盛顿特区部署数百名国民警卫队士兵 最终决定尚待总统批准[2] - 士兵具体任务尚不明确 可能参与保护联邦特工等职责[2] 城市安全整治措施 - 特朗普宣布将无家可归者立即迁离市区 政府将提供远离首都核心区域的安置地点[3] - 对犯罪分子采取直接送入监狱的处置方式 行动速度将非常迅速[3] - 整治措施旨在使首都成为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采用与边境严控措施类似的执行方式[2][3]
新城建让城市更有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4-26 21:52
城镇化发展 - 2024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4350万人,城镇化率67%,预计5年内将提升至接近70% [1] -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1] - 城镇化向高质量转型推动社会对健康、安全、宜居城市的需求显著增加 [1] 城市风险特征 - 气候变化、科技革命与城市内部人口、产业变化叠加,导致风险呈现跨地域、跨层级、多空间复合影响特征 [1] - 城市高密度人口与经济活动的聚集特性使安全风险直接关联群众生命财产利益 [1] 经济与科技基础 - 截至2024年中国内地GDP万亿城市达27座,形成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2] -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2024年11月国家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科技赋能、数据驱动的建设方向 [3] - 新型基础设施通过物联感知设备与城市生命线工程实现风险动态预警与协同处置 [3] - 新城建需协同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推动治理模式创新 [4] 韧性系统构建 - 城市韧性需整合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管理韧性与技术韧性四大维度 [4] - 新城建需统筹人员、治理体系与技术因素进行系统设计 [4] 安全发展要求 - 新型基础设施需确保技术安全与质量管控,实施全周期风险管理 [5] - 科技进步伴随风险复杂度上升,需强化规划建设阶段的风险意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