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

搜索文档
西辽河考古揭示中华文明早期起源
人民日报· 2025-09-26 23:31
西辽河是辽河的源头之一,上游的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两大支流,汇合后形成了西辽河干流。这种地理 特征促进了该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考古发现的丰富的史前遗址和重要文物,证明了该地区在中华文明 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距今8000年前,西辽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龙的形象和成熟的玉器,这表明当 时已经进入文明起步阶段。 中国百年考古实证,中华大地已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 源工程的成果表明:在中华文明"满天星斗""重瓣花朵式向心结构"形成的早期阶段,西辽河流域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西辽河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早到晚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 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兴隆洼文化以林西县白音长汗和敖汉旗兴隆洼、兴隆沟第一地点等遗址为 代表,存续时间较长,以辽西地区为中心。兴隆洼文化以原始农业、用玉习俗、猪首龙形态等三方面文 化因素的出现,确立了在西辽河地区的主导地位。经全面揭露的兴隆洼遗址,为一处有围沟环绕的原始 聚落,清理房址180余座,有"华夏第一村"之美誉。 经正式发掘的红山文化聚落,主要有东山嘴、牛河梁等遗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辽宁喀左东 ...
陶石间的文明曙光(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9-26 23:31
近日,"陶石辉映 文明曙光——张家口新石器时代考古成果展"在张家口市博物馆拉开帷幕。70余件珍 贵文物宛如时光使者,引领我们穿越回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探寻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脉络。 展览,不仅仅是文物的陈列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些静默无言的陶器与石器,承载着 张家口地区从一万年前的文化萌芽迈向5000年前文明绽放的厚重历史,让我们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格局的源远流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7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步入展厅,一件人形双耳壶造型独特,吸引了众人目光。此壶于张家口宣化东门外黄土场出土,属新石 器时代晚期。壶身以孕妇形象为参照,其制作工艺复杂,由手工精心捏制而成,且经过压光、磨光等工 序,相较于同时期大量圆形的轮制陶器,更显珍贵。 石磨盘与磨棒的组合,将我们带入先民的日常生活。这些工具出土于尚义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去除 植物种子外壳、研磨成粉的关键器具。通过对石磨盘表面提取的淀粉颗粒分析,考古人员发现,早在距 今7600年前后,四台地区的先民们就已开始加工粟和黍。 距今5000年左右,玉猪龙跟随先民的脚步,从辽河流域沿燕山北麓来到张家口 ...
冀蒙辽发布西辽河文化重要考古发现
新华网· 2025-09-22 17:56
"郑家沟1号积石冢的考古发现表明,张家口地区可能是红山文化晚期区域中心。"张文瑞说,这里出土 的蚌饰、珍珠饰件和彩陶等遗存,为研究红山文化晚期迁徙路径、埋葬制度、祭祀习俗等提供关键材 料。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2021年以来,内蒙古在西辽河流域开展一系列考古调查 与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贺书琛、吴文诩)22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及其现代意义"专业沙龙上,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发布"十四五"期间西 辽河流域系列考古成果,涵盖聚落形态、祭祀体系、生业方式等,为研究西辽河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提 供新依据。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近年来河北在西辽河流域共发现3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70 余处商周时期遗址。 在平泉东山头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员首次在红山文化墓葬中发现墓内玉器与陶塑人像的组合,反映 出红山文化葬制的复杂性及其演变动向,该遗址的其他发现揭示红山文化晚期墓葬的布局、等级和出土 器物的差异性,说明红山文化晚期社会阶层出现分化。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介绍,近年来辽宁在朝阳、阜新地 ...
郭大顺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36个回答|上博红山特展导览④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02:08
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 - 提出"上庙"概念 认为牛河梁遗址存在比女神庙等级更高的大型建筑 位于北部山台 证据包括三倍于人耳的泥塑耳残件及更精细的建筑构件[6][7][8]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新发现大量红山文化遗迹 含玉龙 显示红山文化极盛时期可能南下转移至河北桑干河流域 该发现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2][27][59] - 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体量达40-60米 为目前最大单冢 出土首次发现的冠状饰及最大玉猪龙 并证实"藏玉于冢"的祭祀习俗普遍存在[27][28][29] 红山文化礼制体系 - "坛庙冢"祭祀体系代表中华文明礼制源头 牛河梁拥有标准坛体 唯一庙宇及典型积石冢 体现"天地神人"宇宙观[21][22][23] - 建筑群沿东北-西南轴线布局 南北轴线跨度约一公里 含北庙南坛结构 第二地点积石冢呈正南北向 显示整体规划[16][17][19] - 玉器作为精神信仰载体 在贫乏物质基础上高度发展 包含动物形玉器抽象化表现 如玉猪龙 勾云形玉器及斜口筒形器[44][45][46] 红山文化文明特征 - 距今5500年前后发生文化突变 从单一积石冢发展为复杂祭祀体系 进入古国文明第一阶段 体现祭祀规范化 礼仪制度化及信仰体系化[55][56][82] - 神像巨大化现象普遍 推测主神高度约5米 与良渚莫角山台基推测神像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形成参照[10][12][13] - 人体塑像数量达50余个体 远超其他史前文化 可能受欧亚草原通道东端的西亚人体塑像传统影响[14][15][64]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彩陶与玉器两大艺术形式融合 仰韶文化彩陶北上与当地筒形罐传统结合 玉器文化则向环太平洋地区输出[47][48][50] - 玉猪龙传播范围广泛 从河北宣化 小河沿文化至河南洛阳 陕西西周墓均有发现 体现文化影响力[37][38][60] - 发现南海或远海海贝仿制的玉贝 反映间接远距离交流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发达 与商代青铜器花纹可能存在关联[64][62][63] 学术理论与方法 - 苏秉琦提出"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论 红山文化属古国时代 强调文明连续性及礼制传承 非西方三要素标准[68][69][79] - 考古学应结合文献检验 如红山文化南下对应五帝时代文化大融合 但需以考古资料为主重建古史[105][106][107] - 提倡百家争鸣 多种观点碰撞 如英国巨石阵多解读并存 反对将红山文化边缘化或单一中心论[94][99][103]
冀西北地区考古新发现 探索红山文化再添重要线索
央视新闻· 2025-08-29 04:15
考古发现与学术价值 - 宣化郑家沟遗址系"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内容之一 自2022年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取得重要成果 基本厘清积石冢结构和各类遗迹关系[3] - 发现石界墙 石棺墓 祭祀坑等200余处遗迹 出土玉熊龙 三连璧等典型红山文化特征玉器及陶器 石器等文物标本400余件套[3] - 碳十四测年显示1号积石冢处于红山文化晚期并越过辽西地区红山文化下限 系冀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6] 文化分布与交流研究 - 出土文物兼具河套地区庙子沟文化及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特征 体现多地区史前文化交融[3] - 为研究红山文化分布范围 丧葬祭祀习俗 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新材料[6] - 为探索辽西与冀西北史前文化交流互动提供重要学术线索[6]
250多年前有人做了“中国植物笔记” 还是双语版?一探究竟
央视网· 2025-08-23 20:06
中国园林博物馆展览 - 展览主题为"东方有嘉木——中国植物的力量" 聚焦中国植物对世界的影响[1] - 中国植物总数达39000多种 占世界植物总数十分之一[5] - 通过五色土装置展示中国不同地区土壤 体现植物多样性源于地貌特征多样性[5] - 18世纪《盎格鲁——中国花园》系列铜版画首次国内亮相 展现中国风对欧洲园林美学的塑造[7] - 植物装载箱技术提高海上运输存活率 解决植物经一两个月颠簸存活少的问题[3] - 原生植物传播墙展示柿子/月季/玉兰/栀子花/山茶/银杏等物种[4] 植物文化交流 - 中国古籍《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为西方植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知识来源[1] - 1767年英国商人布莱克在中国助手帮助下绘制大量植物写生图册 采用植物科学画技法[9][11] - 记录荔枝等四种植物 详细描述药学应用和经济价值 成果丰富西方植物学研究[13][15] - 中国植物纹饰瓷器漆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掀起18世纪欧洲中国风潮流[1] 红山文化特展 - 展览主题为"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 探索龙文化起源[16] -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学文化[17] - 覆盖燕山南北和西辽河上游20多万平方公里区域 呈现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轮廓[21] - 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起源[21] 文物与考古发现 - 展出12件玦形玉龙 其中4厘米双龙首玉璜需放大镜观察细节[23][25] - 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玦形玉龙 确立其与红山文化的年代关联[29] - 展出蚌质龙形遗物 尾部断裂处刻有鳞片[27] - 展厅采用中轴对称设计 理念源于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建筑格局[31] 文化特征与影响 - 以"坛/庙/冢"礼制建筑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31] - 石人像造型奇特表情生动 人形陶壶具质朴可爱特征[33] - 女神庙代表祖先崇拜 多人像呈现双手交叠胸腹部的统一手势[35] - 红山文化被确认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7]
管窥红山(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7-25 22:02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展",以玉龙为主线展示红山文化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1] - 展览搭建红山文化形成(龙兴辽河)、发展(龙行红山)和影响(龙衍九州)的完整图景 [1] - 汇集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区的考古新发现 [1] 红山文化时空范围 - 红山文化形成于距今6500年前后,延续至距今4800年前后 [1] - 遗址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北省北部,范围近30万平方公里 [1] 文化特征 - 平底筒形罐是红山文化最典型陶器,玉器发展和彩陶出现显示创新活力 [1] - 玉器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发展成更具社会功能的礼器 [1] - 彩陶是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 [1] 社会制度 - 以祭祀礼仪活动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是古国文明形成的制度基础 [2] - 牛河梁遗址是等级规模最高的祭祀礼仪活动中心 [2] - 高等级成员在使用玉器的质地、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显示等级秩序 [2] - 牛河梁、胡头沟、元宝山遗址共同勾勒出半径约150公里的统一社会样貌 [2] 文化演变 - 距今5000年前后牛河梁遗址祭祀中心繁荣不再 [3]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发现证实红山文化末期向南发展的一支 [3] - 郑家沟遗址发现完善了红山文化末期汇入中原的发展脉络 [3] 玉器特征 - 玉龙是红山文化造型复杂、分布广泛且规范的文化符号 [3] - 玉龙属于复合型仿生类玉器,是复杂玉礼制的集中体现 [3] - 玉龙并非红山文化中等级最高的玉器 [3] 研究意义 -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3] - 展览为从文明视角重新理解红山文化提供可能 [3]
快来看精美的红山文物:玉猪龙玉凤女神头像……|博物馆巡游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0:58
红山文化特展概况 - 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20家文博机构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汇集文物310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件/组,二级文物39件/组 [1] - 红山文化诞生于中国东北辽河流域,时间跨度约公元前4700至29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代表 [1] 红山文化核心特征 - 红山文化以发达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独特的积石冢与女神庙祭祀遗存闻名 [1] - 玉器制作艺术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成就,典型代表包括"中华第一龙"玉器,运用片切割、线切割等复杂技术雕琢 [1] - 陶器是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纹饰包括之字纹、勾云纹等 [2] 主要展品分类 玉器类 - 动物造型:玉猪龙、玉凤、玉龟、玉蝈蝈、玉鸟形佩、玉蝉、玉鹰、玉鸮 [5][6][7] - 工具造型:玉钺、玉斧、玉斜口筒形器、玉刀形器 [5][6] - 装饰品类:勾云形玉佩、玉玦、玉镯、玉环、玉瑗、玉管状器、玉双联璧 [5][6][7] 陶器类 - 生活用具:之字纹陶桶形罐、陶筒形罐、彩陶钵、彩陶瓮、彩陶鼎 [4][6][7] - 特殊器型:陶塔形器、斜口陶器、陶熏炉器盖 [4][5][6] 其他文物 - 建筑构件:泥塑乳丁饰建筑构件、泥塑仿木建筑构件 [4][5] - 雕塑作品:女神头像、小型人像头部残件、陶塑人像面部、敖汉陶人 [4][6][7] - 生产工具:石磨棒、石磨盘、骨锥 [4]
上博推出红山文化盛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8 01:29
红山文化特展概况 - 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为"何以中国"系列第四展 [1] - 汇集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20家文博机构300余件文物 [1] - 展览持续至10月8日 [7] 红山文化历史地位 -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6500-5000年,分布辽西、内蒙古东南、河北北部 [1] - 距今5500年出现"坛庙冢"礼制建筑和玉礼器系统,标志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1] - 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最早体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 [1] 核心展品分析 - **C形玉龙**:黄绿色闪石玉雕琢,史前玉器龙的最初形态,造型来源存在猪首、马首等学术争议 [1] - **玦形玉龙**: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龙体卷曲如环,头尾切开似玦 [2][4] - **彩陶筒形罐**:内蒙古出土,融合菱形方格纹、仰韶玫瑰花纹与红山龙鳞纹 [2] - **玉三连璧**:2024年河北宣化新出土,DNA双螺旋结构造型,首次发现异形连璧 [5] 文化特征与交流 - 西辽河流域兴起,融合东北渔猎与中原农耕文化元素 [2] - 晚期形成神庙、祭坛、积石冢祭祀体系,牛河梁遗址体现文明成就 [3] - 玉器技术继承兴隆洼文化传统,龙崇拜影响黄河、长江流域 [5] 展览设计特色 - 空间设计借鉴红山礼制建筑,采用方圆结合、中轴对称布局 [6] - 主色调为"红山红"与"石墨灰",地面勾勒女神庙线图 [6] - 运用牛河梁遗址沙盘、多媒体及等比例积石冢复原展示 [6]
寻龙红山,是以中国——上博大展再探中华文明之源
内蒙古日报· 2025-07-01 00:45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联合20家文博机构展出300余件文物,其中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6][7][12] - 展览重点展示红山文化代表性玉龙文物,包括故宫博物院藏"C"形玉龙、辽宁省博物馆藏4厘米"双龙首玉璜"、吉林左家山遗址石雕龙等 [7][10][11] -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新发现"蚌质"龙形遗物,为红山文化早中期龙形文物首次考古发现 [11] 红山文化历史价值 - 红山文化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5800年前迈入古国文明阶段,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 [8] - 红山文化构建了发达的祭祀礼仪体系,形成"敬天、崇祖、尊王"传统信仰,是"中华礼制之源" [8][16] - 牛河梁遗址发现10万平方米大型祭祀场所,证明5000年前已存在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16] 红山文化影响 - 北京天坛造型可追溯至红山文化"庙坛冢"祭祀体系,中轴线"北庙南坛"布局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现萌芽 [15] - 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标志着中国迈入古国文明阶段,其影响力向南向西延伸,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源头 [17][18] - 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推进,此次展览为申遗助力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