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

搜索文档
“青春总是最动人的”(面对面)
人民日报· 2025-08-13 22:10
核心观点 - 上海芭蕾舞团将茹志鹃同名短篇小说改编为芭蕾舞剧《百合花》 通过年轻团队和创新舞蹈语言展现战争背景下的青春故事与人性温情 [1][2][3] 创作背景与团队 - 改编自5000余字短篇小说 由茹志鹃女儿作家王安忆执笔剧本改编并全程参与创作 耗时一个月完成剧本 [1] - 艺术总监辛丽丽于2022年冬季提出改编构想 与王安忆拥有多年合作默契 创作中允许加入爱情元素以支持双人舞编排 [6] - 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低于24岁 通过三年排练周期呈现青春主题 其中"借被子"关键情节单独打磨八个月 [2][3] 艺术创新与呈现 - 突破原著缺乏戏剧冲突的局限 通过舞蹈语汇具象化质朴人物形象 如通讯员与新媳妇的情感互动 [2] - 将日常行为"借被子"转化为舞台亮点 通过活泼有趣的编排展现战争中的温情 [2] - 采用纯真欢快的舞剧风格契合小说基调 三段主要人物舞蹈构建深厚情感联结 [3][5] 文化价值与影响 - 定位为红色题材与青春剧双结合 聚焦普通人的情感叙事 强调历史中"不变"的精神价值 [3][7] - 通过采风与反复修改等创作过程 还原小说人物形象 使文学记忆通过舞台表演获得新生 [5][6]
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反法西斯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
人民日报· 2025-07-01 22:51
演出安排与内容 - 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反法西斯题材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包括《红色的起点》《三湾,那一夜》《铁流东进》《抗战中的文艺》《直播开国大典》等剧目,演出时间为6月到10月 [1] - 《红色的起点》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程 [1] - 《三湾,那一夜》艺术化再现"三湾改编"历史事件,阐释"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理念 [1] - 《铁流东进》改编自小说《最后的电波》,展现新四军通信兵战斗史 [1] - 《抗战中的文艺》通过投影技术融入历史影像资料,再现文艺家们寻找文艺救国路径的历程 [1] - 《直播开国大典》运用简洁视觉装置与即时拍摄技术,讲述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1] 经典剧目与市场反响 - 经典剧作《哥本哈根》以独特逻辑构思和优秀表演刻画人性,20多年来常演常新 [2] - 《死无葬身之地》呈现二战胜利前夕被俘法国游击队队员的抉择,今年以全新阵容复排 [2] - 红色题材演出受到观众欢迎,《铁流东进》演出全部售罄,《红色的起点》基本售空 [2] - 《哥本哈根》在湖南长沙演出后,年轻观众纷纷在社交媒体分享观后感 [2] 公司战略与行业影响 -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表示此次系列演出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让英雄故事在当代剧场焕发生命力 [2] - 公司希望通过艺术创造,让峥嵘岁月中的民族精神照亮新时代前行的道路 [2]
国话八部反法西斯题材和红色题材剧目将陆续上演
中国新闻网· 2025-06-28 01:22
中国国家话剧院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演出 - 中国国家话剧院将在6月至10月推出8部话剧,包括《铁流东进》《红色的起点》《哥本哈根》《物理学家》《三湾,那一夜》《死无葬身之地》《直播开国大典》《抗战中的文艺》[1] - 系列演出涵盖抗战题材、红色题材、科学思辨等多种类型,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2] 重点剧目介绍 《抗战中的文艺》 - 国话首部文献话剧,记录文艺名家14年抗战之路,由段奕宏、田雨、李光洁等演员出演[1] - 通过文艺形式展现民族自尊和抗争精神[1] 《哥本哈根》 - 由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导演,探讨科学、战争、人性的多面性[1] - 已演出22年,深受思辨型和科学爱好者观众喜爱[1] 《死无葬身之地》 - 原副院长査明哲导演作品,全新阵容呈现[1] - 展现二战胜利前夕法国游击队员在酷刑中的灵魂抉择[1] 《物理学家》 - 2008年首演,17年后复排,由青年导演王剑男执导[1] - 保留原作荒诞气质,融入当代舞台美术和灯光设计[1] 《铁流东进》 - "90后"青年导演查文浩作品,聚焦新四军通信兵的浴血奋战[2] - 通过"红色青春密码"串联通信战士的壮烈史诗[2] 《红色的起点》 - 改编自叶永烈纪实作品,展现191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2] - 突破线性叙事,以当代审美重构历史现场[2] 《三湾,那一夜》 - 艺术化再现"三湾改编"这一建军史里程碑事件[2] - 阐释"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建军原则[2] 《直播开国大典》 - 田沁鑫导演的红色谍战话剧,聚焦开国大典幕后电台广播战线[2] - 融合"谍战+悬疑"元素,运用即时拍摄技术创新舞美设计[2] 演出意义 - 系列演出是对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崇高致敬[2] - 展现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的文化责任和时代回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