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载荷ADC
icon
搜索文档
康弘药业:推动国际化管线上市竞逐前沿技术赛道
中国证券报· 2025-09-19 20:1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1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36.05亿元增至44.53亿元,扣非净利润从3.01亿元增至11.84亿元 [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53亿元(同比增长6.95%),扣非净利润7.23亿元(同比增长6.5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16亿元(同比增长13.76%) [1] - "十四五"期间研发开支合计25.21亿元,现金分红合计11.32亿元 [1] 核心产品表现 - 抗VEGF融合蛋白眼科用药康柏西普连续10年保持增长,2025年上半年收入13.45亿元,占总营收54.83% [2] - 利非司特滴眼液于2025年6月底获批,成为国内首个以3类新药路径独家上市的利非司特制剂 [3] - 干眼药物市场规模2024年达47.9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16% [3] 研发管线进展 - 基因治疗药物KH631进入中国临床Ⅱ期,中美临床试验同步推进 [4] - KH658眼用注射液为第二款同时获批中美临床试验的基因治疗产品 [4] - 合成生物学来源Ⅰ类新药KH617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2025年5月获批联合标准治疗方案临床试验,目前处于临床Ⅱ期 [4] - 双载荷抗体偶联药物KH815于2025年3月获澳大利亚临床试验批准,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型双载荷ADC药物 [4] 战略布局 - 聚焦眼科、精神/神经、肿瘤三大核心治疗领域 [1] - 通过"性价比+治疗便利性"构筑产品护城河,康柏西普多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并采用"3+PRN"方案提升治疗依从性 [2] - 基因药物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1月投产,用于基因治疗药物临床研究与商业化生产 [3] - 布局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双载荷ADC等全球前沿技术平台 [3][4] 发展理念 - 坚持"以市场为先导、以创新为核心、以品质为生命、以人才为根本"理念 [2] - 通过政策风险预判、市场需求验证和研发管线梯度布局实现风险可控的创新突破 [2] - 目标通过国际化管线上市和海外市场营收提升跻身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前列 [1]
快速扩展的创新版图 康弘药业多款重磅新品走到台前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2:00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54亿元同比增长6.95% 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长5.41% 通过深耕现有产品和突破在研产品落实长期主义战略 [2] - 公司在眼科、肿瘤和精神神经领域通过创新产品布局和产业化建设 形成多元增长动力 从单一产品企业向创新平台进化 [2][4][5][8][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54亿元同比增长6.95% 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长5.41% [2] - 核心产品康柏西普收入13.45亿元 占总营收54.83% 在样本医院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7] 眼科领域突破 - 利非司特滴眼液(朗悦明)国内首个以3类新药路径独家上市 成为国内首个全链条抗炎干眼症用药 [4] - 临床数据显示两周缓解症状 12周改善角膜损伤 面向中国超过3亿潜在干眼症患者人群 [4] - 2024年干眼药物市场规模约47.9亿元 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16% 为公司打开近50亿元新市场 [4] - 高浓度剂型KH902-R10进入Ⅱ期临床 有望通过降频疗效进一步加固产品壁垒 [7] - 基因治疗产品KH631和KH658跻身眼底病治疗国内第一梯队 [8] 肿瘤领域布局 - 双载荷ADC产品KH815全球首个进入临床 同时搭载TOP1抑制剂和RNA聚合酶Ⅱ抑制剂 [5] - 动物模型中展现更强抗肿瘤活性 安全性窗口HNSTD达到40mg/kg 远超部分同类产品 [5] - 设计通过RNA和DNA协同作战 可能成为解决ADC耐药问题的突破口 [5] - 中国澳洲多中心临床试验同步推进 在全球双载荷ADC竞争中处于第一梯队 [5][6] - 并行推进HER3(KHN922)双载荷方案及后续组合 向平台化ADC迈进 [6] 精神神经领域进展 - 独家中成药舒肝解郁胶囊2024年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 增速超越抗抑郁整体市场 [8] - 新增焦虑症(KH109)的Ⅲ期临床研究稳步推进 有望从抗抑郁药物向多适应症心身治疗药物转型 [8] - KH110、KH607、KHN702等项目进入关键临床阶段 [8] 产业化建设 - 成都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完成主体封顶和验收 将提供从临床样品到商业化产品的一体化支持 [9] - 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后可第一时间完成工艺放大和一致性验证 抢占时间窗口 [9] 战略定位 - 公司通过康柏西普构筑现金流底盘和研产销一体化平台 以性价比+治疗便利性策略形成护城河 [2][7] - 创新管线覆盖眼科、肿瘤和精神神经领域 未来有望形成多元营收支柱 [8] - 从依赖单一产品的稳健型药企 向具有双载荷ADC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创新平台进化 [9]
创新药10年变天
投资界· 2025-04-23 07:49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创新药行业处于少年时代,上市公司层面具有足够容错率和包容度,70家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含摘B)在资本寒冬中全部存活,市值最小的北海康成账上现金仅剩1亿元但管理层认为2025年仍有足够营运资金 [6] - 行业主要矛盾从同质化竞争的内部矛盾转变为中国生物科技崛起与美国维持领导地位的外部矛盾,创新模式转向以BD为导向的研发型企业,聚焦早研管线并追求全球前三靶点地位 [7] - 2024年港股18A生物科技合计可持续业务营收达598亿元,同比增长48%,较2019年增长超12倍,预计2026年将接近或突破1000亿元 [9] 商业模式转型 - 70%的18A企业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但通过早期项目低成本开发(如药明生物综合项目现况图所示)及BD交易实现管线迭代重塑,财务状况改善 [9] - License-out交易中I/II期临床管线占比从2019年17%升至2024年46%,临床前分子成为BD热点,如和铂医药、乐普生物、映恩生物等均达成未公布靶点或临床前分子的重磅交易 [9] - 生态平衡模式形成:首付款超1亿美元可支撑3年运营,Biotech通过持续输出BIC/FIC分子实现超长续航,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综合型药企也转向该策略 [9][10] 市场动态与交易数据 - 2025Q1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全年水平,首付款总额9亿美元已超过一级市场同期融资总额(48起/50.65亿元) [10] - BD交易成为市场化调节手段,推动行业避免同靶点扎堆竞争,倒逼原始创新,未来平庸管线将面临无法BD的风险 [10] 技术前沿突破 - 工程抗体设计(ADC、多抗)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如复宏汉霖TCE三特异性抗体平台解决细胞因子风暴问题,安全性提升使产品有望进入一线治疗 [12] - 双载荷ADC成为新方向:康弘药业KH815靶向TROP2双毒素ADC、信达生物IBI3020靶向CEACAM5、康宁杰瑞JSKN021双抗双毒素ADC(DAR值6)及药明合联超20个储备分子展现技术多样性 [13][14] -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商业逻辑验证:诺华两款RDC 2024年收入21.16亿美元,国内东诚药业、远大医药等企业在核素和靶点布局领先 [15] 新兴分子类型发展 - 大环肽药物因尺寸优势可靶向传统不可成药蛋白并提供口服剂型潜力,默沙东MK-0616(III期)、BMS第二代PD-L1大环肽采用GLP-1类似技术路线 [16][17] - 药明康德通过DEL筛选开发MDM2抑制剂,元思生肽与阿斯利康达成34亿美元合作开发口服大环肽,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技术壁垒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