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搜索文档
何建明:新疆70年,大地如诗
中国青年报· 2025-09-25 22:37
他说,写这本书,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新疆的"美",不仅在于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的自然风光,更在 于"人"的奋斗——这些奋斗,让沙漠变绿洲、戈壁变良田,让新疆从"边疆末梢"变成"开放前沿"。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了何建明。 20年前,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作家何建明第一次去新疆,第一印象是新疆"大美";20年后,他行程5 万余公里,调研采访对象300多人,以"劳模"的工作方式,为新疆70年写就了一部50万字的报告文学 《如诗的大地——新疆70年纪事三部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接到写作任务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何建明:第一反应是,我——也是多数中国当代作家,应该真正从"写小我"中走出来了!应该真正去拥 抱身边这个伟大而火热的时代了!应该真正写出些能够让广大读者有点激情和希望的作品了! 很久很久以前,我一直被周围一些作家朋友们的"小自我"写作,闷得实在有点窒息——他们不怎么关心 这个时代和社会在发生什么、不关心自己乘坐的车子更迭了多少代、不关心世界贸易和战争烽火对我们 当下与未来的影响……他们只沉浸于自己的那只"猫"、那棵"草"、那个"村庄"的故事……你费心费力写 的最现实的真实生活与时代变迁,反而成 ...
让文学照亮生活
中国青年报· 2025-09-24 22:54
"110年前,在那个中华民族觉醒的时代,以陈独秀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写文章、创办报纸刊 物,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新青年,新时代,新文学,110年过去了,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应当有所作 为,发出自己的声音。"红孩说。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生生不息,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现场,丁晓平分 享了他的创作之路,进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担任编辑后,他经历了从纯文学创作转向历史写作的过程, 也越发感受到"历史真实远比虚构更精彩":"我始终坚持这样一句话,当你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时候,才 会发现你是一个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读史可以明智,能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明确方向,更加 脚踏实地,也能增加我们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思源·青年书店里,书香气息分外浓厚,首场"新青年文学讲坛"直播活动在这里正 式开启。"新青年文学讲坛"活动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青年作家报》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新生代文学创作者,推动当代文学创作与传播的繁荣。 活动当天,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丁晓平做客书店,他们与《中 国青年作家报》编辑一道 ...
45篇作品获奖 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天津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06:18
颁奖典礼上,刘兰芳、陈彦、郝振省、刘伯根、陈宇、刘敏涛受聘为第五届百花文艺周学术顾问, 并共同为第五届百花文艺周启幕。 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共有45篇作品分获8类文学奖项,包括短篇小说奖(10篇)、中篇小说奖(10 篇)、长篇小说奖(2篇)、微型小说奖(5篇)、散文奖(10篇)、科幻文学奖(3篇)、网络文学奖(3篇)、影视剧 改编价值奖(2篇)。拥有四十余年历史的百花文学奖,又一次为文学的灿烂星空增添了耀眼光芒。来自 《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北京文学》《长江文艺》《芙蓉》《清明》《草原》《特区 文学》《野草》《海燕》等文学期刊的27位编辑获得编辑奖,30位读者获得读者奖。 颁奖典礼上,蔡崇达、肖勤、津子围等作家,编辑阿霞,以及读者赵毓文,代表各奖项获奖者发表 了获奖感言。 蔡崇达表示,在时代裹挟中,人们不得不告别自己的来处,抵达未知的生活。"故乡并非仅是土 地,更是每一个经过我们生命的人——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精神源头,被沉淀为风土、习俗与理念, 我们互为彼此的故乡。我通过写作,试图为这些漂泊的灵魂重建精神的故乡。希望我和这个时代这么多 创作者的努力,能陪伴人重新看见、发现我们正在一同构成的故乡 ...
|晒书客·果月之书|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10:59
书籍内容概述 - 《纳粹与哲学家: 一个人的流亡史》由卡尔·洛维特撰写 聚焦其作为犹太学者在纳粹时期的流亡经历 包括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关联及对《存在与时间》理论被极端民族主义利用的分析[1] - 书中包含对意大利战囚经历的描述 强调意大利人民的人性化特质与个人自由感 形成与德国野蛮残忍后果的对比[2] 人物传记特点 - 《吾自绝伦: 塞缪尔·皮普斯传》基于六大卷日记内容 突出皮普斯对自身兴趣的记录方式 涵盖其私人行为、政治立场及海军建设功绩[2] - 传记选取个人性情记录 如查理二世加冕礼醉酒及伦敦大火观察细节 展现其精湛观察力与时代背景(英国内战、光荣革命)[3] 老年议题探讨 - 《老年》由西蒙娜·德·波伏瓦撰写 以直率态度讨论老去与死亡 批评商业主义对死亡话题的粉饰 强调文学通过孤独实现人际沟通的价值[4] - 作品延续《第二性》的诚恳风格 结合主客观观察 迫使读者正视人类个体衰老过程[4] 记者生涯研究 - 《记者加缪: 从阿尔及利亚到巴黎》挖掘加缪1937年后的新闻写作 包括在阿尔及利亚的论辩性笔调及对法西斯主义、阶级对立的批评[5] - 书中详述其《战斗报》抵抗运动经历 以及战后在《快报》就阿尔及利亚危机展现的编年史家才华 区分新闻写作与作家角色的不同时效性[5] 文化传播分析 - 《文化的故事: 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通过轶事探讨文化传播的偶然性 例如斯瓦西里语版《威尼斯商人》被误认为印度故事的现象[7] - 作者普克纳强调作品传播的不可控性 将其类比为莫比乌斯带环节 无法确定起点与终点[7]
展“解放书单” 品阅读盛宴 10部佳作与读者相遇 共同编织上海书展多彩图景
解放日报· 2025-08-13 01:35
出版行业 - 第34期"解放书单"精选10部新出版作品,涵盖历史、科技、政治、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阅读参考 [1] - 书单内容多元,包括民族抗争历史、人类未来思考、国际政治分析、文明发展研究等主题 [1] - 作品包括《中国抗战》全景展现抗日战争历程,《未来之地》探讨超级智能时代人类价值,《舍本逐末》分析美国社会科学影响力衰退,《论美国》梳理美国外交政策史 [1] 学术研究领域 - 《货币与政府: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挑战主流经济学范式,重新审视货币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1] - 《阿拉伯人的大航海:从古代到中世纪早期》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航海叙事,还原阿拉伯人在海洋文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 [1] - 《货郎图:小商贩肩挑大历史》从艺术史角度解码民生图景,关注人类经验的连续性 [1] 商业创新领域 - 《奶茶出海:新中式茶饮品牌的全球扩张》记录新中式茶饮品牌的全球扩张故事,探讨文化生命力在于保持核心基因同时拥抱开放创新 [1] - 《虚拟社会:元宇宙及后人类体验新疆域》前瞻数字时代,探讨如何让虚拟技术成为赋能人类的工具 [1] 文学创作领域 - 《大河源》以诗意笔触描绘江河源头的自然与人文,被视为对中华文明源头的探访之旅 [1]
生活中长出的新写作(文思)
人民日报· 2025-08-12 22:29
核心观点 - 素人写作在东莞兴起 普通劳动者通过写作确认自我存在 从生存叙事转向生活叙事 为中国文学注入新活力 [1][2][3] 写作群体特征 - 写作者来自各行各业 包括保姆温雄珍 清洁工王瑛 流水线工人邝美艳 煤气工唐春元 快递员杨华之 石匠曾为民 菜市场商贩黄立明等 [1][2] - 写作动机为拒绝平庸 证明存在 改变命运 将生命经验升华为文学意象 [1][2] - 创作场景涵盖流水线旁 出租屋里 街头巷尾 带有汗味 机油味和饭菜香的生活气息 [3] 文学价值与特点 - 作品构筑丰富可靠接地气的时代精神图谱 提供多元视角的城市活态档案 [2][3] - 表达方式多姿多彩 呈现生活经验的丰富多元 文字具有灵魂且难以模仿 [2][3] - 超越打工文学的生存叙事 转向更具人文温度的生活叙事 身份认同从他乡转向我城 [3] 发展现状与意义 -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样本 为文学注入新活力 [3] - 时代发展托举素人写作 昭示更开放多元富生命力的大众文艺未来 [3] - 作品质量提升存在瓶颈 需面对时光淘洗沉淀的挑战 [3]
徐迅:故乡仍然是创作的永恒母题
中国青年报· 2025-07-23 22:35
作家徐迅的文学创作背景 - 徐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多种文学作品包括小说集、散文集和长篇传记[2] - 徐迅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市余井镇,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对其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3] - 徐迅的文学启蒙始于小学时期,班主任朗读小说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中学时期通过诗词启蒙和广泛阅读进一步培养了对文学的热情[3][4] 故乡对徐迅创作的影响 - 徐迅的创作深受故乡潜山的影响,故乡的山水和人文成为其作品的重要主题[3][5] - 离开家乡后,徐迅产生了强烈的"故乡感",这种情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驱动力[5] - 徐迅认为"故乡感"因距离而产生,但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融[5][6] 徐迅的散文创作理念 - 徐迅的散文创作重心从小说转向散文,认为散文是袒露心灵的文本[7][8] - 徐迅主张散文写作应遵从心灵的召唤,强调真实情感的表达,认为散文创作应体现作者心灵、情感和生命的真实[8] - 徐迅认为在信息时代,真挚的情感仍是散文创作的核心力量,作家应表达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8] 徐迅的文学成就 - 徐迅的文学创作持续40多年,从在县报发表文章开始,逐渐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就[4] - 2019年出版的《徐迅散文年编》收录了其1985年以来的散文作品,共5卷,展现其不同时期的思考和感悟[7] - 徐迅在文学编辑和组织工作方面也有丰富经验,长期从事文学相关工作[7]
沈从文与颐和园霁清轩
北京青年报· 2025-07-10 23:33
颐和园历史人文价值 - 颐和园作为历史名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60年间游览体验从童年春游的欢乐演变为近年游客超载的困扰[1] - 园内霁清轩被沈从文评价为"颐和园百十所住宅中最具逸格雅趣"的建筑,其设计以观赏性重于居住功能[5][6] - 1947-1948年沈从文两度在此避暑创作《霁清轩杂记》,记录下全园最佳观赏时段为清晨黄昏的静谧时刻[5][6] 名人居住历史 - 近代多位文化名人曾居住颐和园,包括张大千(听鹂馆)、溥心畬(介寿堂)、袁克定(清华轩),均需支付高额租金[5] - 沈从文通过北平市长何思源安排免费入住霁清轩,其居住条件实际潮湿多蚊,但子女得以在园内自由玩耍[5][6] - 熊希龄家族与颐和园存在关联,其侄孙女熊秀琴曾任教于石驸马大街熊府改建的幼儿园[3][4] 文学作品关联 - 沈从文《霁清轩杂记》以诙谐笔触记载园中见闻,如游客议论时政与垂钓场景的戏剧性并置[6] - 《芷江县的熊公馆》透露沈从文曾在该处阅读大量林译小说,形成文学启蒙的重要阶段[3] - 作者通过《古意双溪大雪》理解沈从文在极端孤寂中"生命复苏"的创作状态,该文与颐和园作品存在风格延续[2] 建筑现状与访客体验 - 霁清轩长期闭门导致知名度较低,虽被沈从文高度评价但普通游客难以体验[5] - 谐趣园作为开放区域被多次游览记录,但作者陪同亲属游览时已缺乏观赏兴致[5] - 当代颐和园面临游客过量问题,高峰期园内人流密度严重影响游览体验[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新华网· 2025-06-22 10:24
郁达夫生平与文学成就 -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知识分子家庭,1913年留日期间写下爱国誓言"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 [1] - 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地位 [1] - 2014年入选全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3] 抗战时期活动与贡献 -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以战地记者身份记录前线军民抗争 [2] - 1938年末赴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副刊《晨星》,1939-1942年间发表大量抗日文章鼓舞海外华侨 [2] - 1942年新加坡沦陷后化名"赵廉"流亡苏门答腊,借酒厂掩护开展抗日工作,被迫担任日军翻译期间暗中营救华侨并收集日军罪行证据 [2] 殉难与历史影响 - 1945年8月29日日本投降后被日军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终年49岁 [2] - 富阳设立达夫路、郁达夫小说奖等纪念设施,该文学奖已举办八届成为国内重要奖项 [3] - 家族后人称其精神"成为后辈精神世界的巨大支柱",强调传承其文人风骨 [3][4] 家国情怀与个人牺牲 - 1937年家乡富阳沦陷,70多岁母亲因拒侍奉日军饿死深山,郁达夫写下"无母可依,此仇必报"挽联 [1] - 抗战宣言"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体现其从文人转变为战士的决心 [1] - 担任日军翻译期间冒险传递的情报成为战后审判日军的重要证据 [2]
刘楚昕获奖感言走红后发声:感到压力巨大,将用作品回报厚爱
南方都市报· 2025-06-01 07:20
文学奖项与作家动态 - 青年作家刘楚昕凭借作品《泥潭》获得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获奖感言引发全网关注 [1] - 刘楚昕通过漓江文学节官方微博回应网友,表示将认真打磨书稿,尽快推出《泥潭》 [1] - 刘楚昕在信中坦言获得关注后压力巨大,认为国内还有许多更优秀的青年作家值得社会关注 [3] 作家个人经历 - 刘楚昕从20多岁开始投稿,经历十多年被拒后终于在34岁实现文学梦想 [3] - 其女友因癌症去世前鼓励他"在痛苦中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段经历成为其创作动力 [3] - 刘楚昕将爱人赠言"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分享给所有奋斗者 [3]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 刘楚昕2008年考取华中科技大学本硕连读,后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4] - 高中就读理科但对哲学文学有浓厚兴趣,在班主任鼓励下填报相关专业 [4] - 博士导师吴根友表示知晓其在读博期间创作小说,但未予干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