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

搜索文档
复旦史学百年︱中国近代史学科在复旦大学的起步和成长(1952—1982)
新浪财经· 2025-09-20 00:59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近代史作为独立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发端 1949年后成为全国高校历史系必修课程[1] - 复旦大学于1952年院系调整后对标苏联模式 将中国通史分为五段 第五段为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由助教胡绳武首次讲授[2] - 1953年课程分为两段:第一学期讲授1840-1894年 第二学期讲授1895-1919年 1955年正式定名"中国近代史"并扩展为两个学期教学[2] 教学体系构建与师资发展 - 1953年开设中国现代史课程 由张遵骧承担 1956年余子道加入教学 形成近现代史两大主干课程体系[3] - 1955年成立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 胡绳武任主任 成员包括金冲及等6人[7] - 1958年教研组新增4名毕业生 1966年扩展至11人 包括胡绳武 金冲及 余子道等核心教师[16] 政治环境对学科的影响 - 1958年"厚今薄古"政策引发教学次序争议 原计划将近代史调整为一年级课程 因教授反对未实施[8][9] - 1960年强调"毛泽东思想挂帅" 课程革新小组要求以毛泽东著作为教学核心 现代史需系统阐述毛泽东理论贡献[12][14] - 文革期间正常教学中断 1970年工农兵学员课程压缩为三门 近代史仅76课时 教材以15篇毛泽东著作为基础[17] 研究成果与学术合作 - 1955年胡绳武与金冲及在《复旦学报》发表首批学科论文 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与英俄矛盾议题[3] - 1957年两人合作发表《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质问题》 开启数十年学术合作[7] - 1971年受周恩来指示编写《中国近代史丛书》 出版10册 列为辅导教材[18] - 1975年出版《沙俄侵华史》 1977年出版《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四册 被学界长期使用[19] 课程体系完善与特色方向 - 1961年推行《高教60条》后开设专门化课程:近代思想史 中国共产党史 上海工人运动史等[15] - 1978年恢复通史教学 近代史与现代史重回主干课程 每周5课时与3课时[23] - 1982年前形成特色选修课体系:近代经济史 汪伪政权史 中美关系史等 奠定后续研究方向[24] 学术交流与学科拓展 - 1980年接待美籍学者唐德刚 徐中约讲座 1981年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 有美日英等国60余学者参与[26] - 辛亥革命史研究因资料优势成为重点方向 发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等未刊史料[30] - 与上海社科院合作开展上海工人运动史研究 编写多部厂史 后因故中断[30]
经典常谈丨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理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6 00:29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态度 -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可丢弃 同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1] - 唯物主义方法应作为研究历史的指南 而非剪裁历史事实的现成公式 [1] - 警惕教条主义倾向以免走向马克思主义对立面 19世纪80-9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将历史唯物主义标签化造成思想混乱 [1] 恩格斯对错误思潮的批判 - 批评德国青年作家将唯物主义作为套语标签 不作进一步研究 [2] - 强调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个别字眼要从总体把握 需理解总的联系 [2] - 历史观是研究工作的指南 不是构造体系的杠杆 [2] - 整个世界观是方法而非教义 提供研究出发点和研究方法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坚持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和行动指南 [2] - 批评法国社会主义者德维尔将条件性原理解释为绝对原理 [2] - 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不是必须机械重复的教条 [4] 国际工人运动实践指导 - 恩格斯关注美国工人运动 批评北美社会主义工人党机械照搬著作观点 [3] - 列宁概括马克思主义要求每个原理都要历史地联系具体经验考察 [4] -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 用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 毛泽东较早指出本本主义危害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原则 [4] - 邓小平强调根据现在情况认识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4] - 坚持实事求是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4]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 [5]
鲁迅手里的烟,“掐”不得(有事说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7 00:52
核心观点 - 游客投诉鲁迅纪念馆"鲁迅夹烟"墙画可能误导青少年并引导室外聚集抽烟 但景区坚持尊重历史原貌不轻易改变既有形象[1] - 鲁迅吸烟习惯需置于历史语境中理解 当时公众对吸烟危害认知不足且医学研究不充分 其多次戒烟未果反而展现真实人物形象[1] - 用现代标准评判历史人物存在认知误区 类似《背影》中父亲翻站台被指违反交规 脱离历史背景的评判失去客观性[1] 历史人物呈现方式 - 历史人物并非完美圣人 刻意美化或遮掩事实是对历史的不尊重[1] - 若追求完美无瑕的鲁迅形象将模糊真实历史人物面貌 错失引导年轻人直面复杂人生的教育契机[3] - 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将人物放回原时代理解 年轻一代有能力在真实历史面前做出独立判断[3] 教育引导意义 - 鲁迅名言"倘要完全的人 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回应过度净化信息的做法 教育应培养辩证看待世界的能力[2] - 每年上百万人次参观纪念馆墙面 是引导青少年全面认识历史人物的契机 区分值得传承的品质与不必模仿的行为[2] - 教育本质在于培养独立思考意识 而非通过信息筛选替代真正教育 青少年需在复杂现实中保持清醒头脑[2] 精神传承重点 - 纪念鲁迅应聚焦其社会责任感、文化自觉与自省精神 而非纠缠个别生活细节[1][2] - 正确纪念方式是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时代背景来践行精神 而非表面行为模仿[1][2] - 应接纳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在认识局限的同时继承跨越时代的精神遗产[3]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以历史的纵深感把握当下洞察未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08 00:30
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 历史研究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必要架构、理解中国社会的必由途径和传承民族记忆的必然选择 [2] - 学习历史可提升文化素养、了解历史规律、涵养政治道德 并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 [2] - 党员干部需通过历史学习汲取经验智慧 按照历史规律办事 内化为决策和实践的能力 [2] 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作用 - 学习历史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这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4] - 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发展规律 推动事业取得胜利 [4] -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4] 历史与民族发展的基础 - 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近代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是人民书写的历史 [5] - 历史不能任意选择 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 [5] - 各国发展道路多样性取决于历史条件 依赖外部力量无法实现强大和振兴 [5]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是历史的创造者 [6] - 坚持群众史观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 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不胜 [6] - 群众路线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7] - 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近代180多年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 [7] -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与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7] 历史对治国理政的启示 - 历史是最好教科书 给予治国理政丰厚的滋养与启迪 [8] - 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治国理政经验 包括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 [8] - 古代主张如民惟邦本、礼法合治、为政以德等给予重要启示 [8] 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9] -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 不能丢掉 [9] - 学习历史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9]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 历史文化遗产要完整保护并交给后人 是城市魅力的关键 [10] - 保护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10] - 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 延伸历史轴线 增强历史信度 [11] - 通过考古成果传播 让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脉络和成就 增强民族凝聚力 [11] - 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展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11] 历史思维与时代发展 - 秉承长时段历史思维方式可把握历史中的经验、教训、规律和趋势 [12] -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 不与历史同步者无法赢得光明未来 [12] - 要以历史纵深感把握当下和洞察未来 [12]
书单|特朗普对哈佛禁令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新浪财经· 2025-05-31 08:12
文化背景分析 - 特朗普针对哈佛大学的限制措施引发美国社会反智主义情绪显现,部分民众支持制裁哈佛,认为其是左翼意识形态温床并挤占美国人上升空间[1][2] -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主义》揭示美国社会长期存在实用主义文化对批判性思维的排斥,政客常通过嘲讽知识分子强化反智情绪[4][5] - 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指出哈佛等精英机构信奉的优绩主义导致社会分裂,成功者将天赋优势误认为个人努力结果加剧阶层对立[8][9][10] 社会经济动因 - 班纳吉与迪弗洛《好的经济学》澄清移民对经济影响的误区,实证显示低技术移民与本地劳动力多为互补关系而非竞争[13][14] - 霍赫希尔德《故土的陌生人》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保守派群体存在"深层故事"叙事,认为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被少数族裔和精英阶层系统性超越[17][18] - 美国铁锈地带工人阶级在产业转移中产生被剥夺感,成为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主要动员对象[19][28] 政治历史模式 - 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中的偏妄之风》提出"偏执风格"概念,历史上反共济会运动与麦卡锡主义均采用阴谋论话语体系,与特朗普"深层国家"指控高度相似[22][23][24] -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分析强人政治崛起机制,特朗普效仿波拿巴利用特定群体怨恨情绪建立非制度化权力基础[26][27][28] - 政治强人常通过历史符号(如"让美国再次伟大")凝聚共识,但政策实践往往与动员对象利益存在实质性错位[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