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今薄古

搜索文档
复旦史学百年︱中国近代史学科在复旦大学的起步和成长(1952—1982)
新浪财经· 2025-09-20 00:59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近代史作为独立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发端 1949年后成为全国高校历史系必修课程[1] - 复旦大学于1952年院系调整后对标苏联模式 将中国通史分为五段 第五段为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由助教胡绳武首次讲授[2] - 1953年课程分为两段:第一学期讲授1840-1894年 第二学期讲授1895-1919年 1955年正式定名"中国近代史"并扩展为两个学期教学[2] 教学体系构建与师资发展 - 1953年开设中国现代史课程 由张遵骧承担 1956年余子道加入教学 形成近现代史两大主干课程体系[3] - 1955年成立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 胡绳武任主任 成员包括金冲及等6人[7] - 1958年教研组新增4名毕业生 1966年扩展至11人 包括胡绳武 金冲及 余子道等核心教师[16] 政治环境对学科的影响 - 1958年"厚今薄古"政策引发教学次序争议 原计划将近代史调整为一年级课程 因教授反对未实施[8][9] - 1960年强调"毛泽东思想挂帅" 课程革新小组要求以毛泽东著作为教学核心 现代史需系统阐述毛泽东理论贡献[12][14] - 文革期间正常教学中断 1970年工农兵学员课程压缩为三门 近代史仅76课时 教材以15篇毛泽东著作为基础[17] 研究成果与学术合作 - 1955年胡绳武与金冲及在《复旦学报》发表首批学科论文 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与英俄矛盾议题[3] - 1957年两人合作发表《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质问题》 开启数十年学术合作[7] - 1971年受周恩来指示编写《中国近代史丛书》 出版10册 列为辅导教材[18] - 1975年出版《沙俄侵华史》 1977年出版《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四册 被学界长期使用[19] 课程体系完善与特色方向 - 1961年推行《高教60条》后开设专门化课程:近代思想史 中国共产党史 上海工人运动史等[15] - 1978年恢复通史教学 近代史与现代史重回主干课程 每周5课时与3课时[23] - 1982年前形成特色选修课体系:近代经济史 汪伪政权史 中美关系史等 奠定后续研究方向[24] 学术交流与学科拓展 - 1980年接待美籍学者唐德刚 徐中约讲座 1981年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 有美日英等国60余学者参与[26] - 辛亥革命史研究因资料优势成为重点方向 发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等未刊史料[30] - 与上海社科院合作开展上海工人运动史研究 编写多部厂史 后因故中断[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