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毛泽东思想
icon
搜索文档
复旦史学百年︱中国近代史学科在复旦大学的起步和成长(1952—1982)
新浪财经· 2025-09-20 00:59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近代史作为独立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发端 1949年后成为全国高校历史系必修课程[1] - 复旦大学于1952年院系调整后对标苏联模式 将中国通史分为五段 第五段为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由助教胡绳武首次讲授[2] - 1953年课程分为两段:第一学期讲授1840-1894年 第二学期讲授1895-1919年 1955年正式定名"中国近代史"并扩展为两个学期教学[2] 教学体系构建与师资发展 - 1953年开设中国现代史课程 由张遵骧承担 1956年余子道加入教学 形成近现代史两大主干课程体系[3] - 1955年成立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 胡绳武任主任 成员包括金冲及等6人[7] - 1958年教研组新增4名毕业生 1966年扩展至11人 包括胡绳武 金冲及 余子道等核心教师[16] 政治环境对学科的影响 - 1958年"厚今薄古"政策引发教学次序争议 原计划将近代史调整为一年级课程 因教授反对未实施[8][9] - 1960年强调"毛泽东思想挂帅" 课程革新小组要求以毛泽东著作为教学核心 现代史需系统阐述毛泽东理论贡献[12][14] - 文革期间正常教学中断 1970年工农兵学员课程压缩为三门 近代史仅76课时 教材以15篇毛泽东著作为基础[17] 研究成果与学术合作 - 1955年胡绳武与金冲及在《复旦学报》发表首批学科论文 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与英俄矛盾议题[3] - 1957年两人合作发表《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质问题》 开启数十年学术合作[7] - 1971年受周恩来指示编写《中国近代史丛书》 出版10册 列为辅导教材[18] - 1975年出版《沙俄侵华史》 1977年出版《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四册 被学界长期使用[19] 课程体系完善与特色方向 - 1961年推行《高教60条》后开设专门化课程:近代思想史 中国共产党史 上海工人运动史等[15] - 1978年恢复通史教学 近代史与现代史重回主干课程 每周5课时与3课时[23] - 1982年前形成特色选修课体系:近代经济史 汪伪政权史 中美关系史等 奠定后续研究方向[24] 学术交流与学科拓展 - 1980年接待美籍学者唐德刚 徐中约讲座 1981年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 有美日英等国60余学者参与[26] - 辛亥革命史研究因资料优势成为重点方向 发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等未刊史料[30] - 与上海社科院合作开展上海工人运动史研究 编写多部厂史 后因故中断[30]
深度关注丨伟大篇章 深刻启示
展览概况 - 专题展览《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由中央档案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联合主办 共8个单元 展出340余份珍贵历史文献档案 [3] - 展览全面展现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突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抗日军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伟大篇章 [3] 历史文献与档案展示 - 展出1931年9月20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强烈谴责日本侵略暴行 要求日本立即撤退在华海陆空军 [5] - 展示西安事变相关史料 包括张学良给中共中央的第一封电报 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主导作用 [6] - 呈现《彭德怀、左权关于扩大宣传百团大战战果给各兵团的指示》档案 记载"百团大战"命名经过及战果 [7] - 展出1939年11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吊唁白求恩电》 纪念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牺牲精神 [8] 军事斗争数据 - 抗战期间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 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 [7] - 展墙集中展示多场战斗战报 例如缴获轻机枪2挺 步枪36支 手枪19支 子弹6831发等具体数据 [7] 国际贡献与外交成就 - 194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号召建立太平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 - 中共军队救护103名盟军人员 参与营救美军飞行员工作 [9] - 1945年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正式代表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 签署《联合国宪章》 展示《赴旧金山会议收支账目》等档案 [10] 党的建设与思想建设 - 展出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 强调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机关 [11][12] - 展示毛泽东1937年10月10日关于黄克功死刑问题致雷经天的信 体现党纪严于国法的原则 [12] - 呈现周恩来1943年3月18日手写《我的修养要则》 包含"加紧学习 抓住中心"等七条要点 [12] - 党的七大通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为抗战胜利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1] 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 - 展览吸引多年龄段观众 包括小学生 中学生和大学生 体现红色教育的代际传承 [15] - 通过历史档案启迪当下 昭示未来 强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核心的历史地位 [13][16]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21
政治引领作用 -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率先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2] - 推动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向国民党递交合作宣言 9月22日宣言发表标志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 - 坚定维护统一战线 抗战相持阶段应对三次反共高潮 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策略巩固团结抗战局面[4] 社会动员机制 -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和人民总动员[5] - 贯彻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强调"民力和军力相结合" 1938年《论持久战》指出战争伟力根源在于民众[6] - 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美军观察组确认"共党将民众与军队结为一体" 日方承认中共在争取民心方面远超对手[6] 战略指导体系 - 早期武装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率先开展游击战争 1932年发布《对日战争宣言》[7] - 提出持久战理论 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准确预见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8] - 创新游击战战略 1937年确定"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方针 1938年将游击战提升至战略高度[8] - 主导敌后战场 创建抗日根据地 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战术 相持阶段后成为主战场[9] 组织能力建设 - 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 延安整风克服教条主义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11] - 强化集中统一领导 六届六中全会明确领导地位 通过系列决定强调一元化领导[12] - 构建优良作风体系 形成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自我批评三大作风[13] 历史成果与影响 - 铸就抗战精神 展现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14] - 获得国际认可 爱国侨领陈嘉庚1940年考察后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3] - 形成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成为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核心要素[13]
文化之约丨太行浩气传千古
革命文物展览 -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同步开幕,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将接力推出展览 [3] - 展览系统梳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伟大历程,展现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取得抗战胜利的伟大壮举 [3] - 展览呈现百团大战场景,朱德为左权牺牲写的悼诗等珍贵文物 [3]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引领抗日战争的发展方向 [4] - 毛泽东同志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重要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5] - 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建立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 [6] 百团大战与左权将军 -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共作战1824次,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 [7] - 左权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参与领导百团大战,1942年牺牲时年仅37岁 [8] - 左权将军的母亲撰文悼念:"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 [8] 军民团结与根据地建设 -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华北规模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心挫败日寇的"扫荡""蚕食"等阴谋 [10] - 根据地党政军民总动员,开垦荒地,兴修水利,129师一年种地10万亩,实现粮食自给 [11] - 根据地兴建纺织厂、服装厂等,日用工业品实现自给 [11] 抗战精神传承 - 展览是对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真切回顾,也是对晋冀鲁豫军民浴血奋战的热情讴歌 [12] - 革命文物工作是在新时代弘扬党和人民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的接力长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