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联体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外地患者变少,北京挂号不用抢了?
虎嗅· 2025-09-27 06:24
从东北到北京看病的李方(化名)深切地感受到,在北京看病不太一样了。 做过脑血管支架手术后,李方在2025年9月下旬来北京找神经外科专家复查病情。在查询了专科最出色 的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和综合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协和医院后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余号,如果不是指定 某位医生,当天去也能看上病。 "第一次,挂号不用抢,医院随便选",这让多次跨省就医的李方感到惊讶。 《财经》记者在挂号平台查询,9月25日上午11点,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普通门诊,主任医师、副主任医 师、主治医师均有余号,神经外科肿瘤专家门诊,除知名专家外也都可选。同样神经外科名声在外的宣 武医院,普通门诊当天下午还剩余78个号。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介绍,不仅门诊的患者少了,床位紧张情况也有所缓解,原来是1个~6 个月不等,现在等待时间是1周~4周,"医生的生存压力大了"。 虽然一些热门科室、专家仍然一号难求,但一位在多地调研的卫生专业学者发现,上半年,不少地方都 出现门诊量和住院量减少的情况。一方面患者消费更谨慎,像到北京看病这样的高支出选择可能会减 少。另一方面,各地的医疗机构也在积极地把患者留在当地。 自新冠疫情暴发,进京就医人员陡然被阻。如天坛 ...
北京专家驻点助力沂蒙医疗升级,京援沂蒙医院打造区域诊疗新高地
齐鲁晚报网· 2025-08-19 03:27
合作背景与签约 - 2025年5月北医三院与临沂京援沂蒙医院签署医联体合作协议 标志着沂蒙山区医疗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1] - 5月11日举行签约仪式 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与京援沂蒙医院院长高富军签署建设合作协议 [3] - 合作采用专家驻点加技术平移的创新模式 助力打造沂蒙山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生力量 [1][3] 专科建设与资源下沉 - 京援沂蒙医院重点打造骨科 普外科 运动医学 心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肿瘤科等七大优势专科集群 [5] - 消化科 运动医学科 骨科 心血管内科 超声医学科五大专科与北医三院签订医联体协议 [5] - 北医三院通过会诊带教和技术培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让老区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平诊疗 [6] 义诊成效与专家支持 - 6月22日首期义诊北医三院10余名专家单日接诊超600人次 [8] - 7月5日第二期义诊北医三院选派20余个重点学科专家联合坐诊 3小时内接诊突破800人次 [8] - 北医三院定期派驻专家团队驻点指导 高效解决群众就医需求 [8] 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 - 选派骨干医师赴北医三院进修学习前沿技术 同时引入标准化培训体系强化实战能力 [10] - 建立多学科会诊模式 由北医三院专家联合本地团队共同诊疗 确保医疗质量与国家队同质化 [10] - 北京标准加临沂实践的医疗协作模式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例如成功完成胸12椎体骨折急诊手术 [10] 区域影响与战略意义 - 医联体是沂蒙革命老区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标杆 承载提升区域医疗能级的重要使命 [12] - 为千万沂蒙人民带来更优质医疗服务 构建可持续的医疗能力提升机制 [12] - 推动更多前沿技术 创新成果和惠民项目在临沂落地生根 提供家门口的北京医疗 [12]
赵一德在调研卫生健康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陕西日报· 2025-07-22 00:19
卫生健康工作调研 - 强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 - 指出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是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牛鼻子" 要发挥牵头医院引领和基层机构服务作用 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 [1] - 要求巩固"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 急慢分治 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格局 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 便捷性 连续性 [1] 医疗机构发展 - 调研雁塔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注日常诊疗 医保报销 医联体建设 心理咨询 中医理疗等特色服务 [1] - 考察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提出推动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提档升级 引育高层次 紧缺型医疗人才 [1] - 强调提升医疗服务舒适化 智慧化水平 满足群众多样化 个性化健康需求 [1] 公立医院改革 - 在省人民医院调研公立医院改革 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和党建工作 察看临床试验药物基地 [2] - 要求健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维护公益性 调动积极性 保障可持续性 [2] - 提出加大对医护人员关爱保障力度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召开座谈会部署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促进医疗 医保 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2] - 强调建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统筹推进健康陕西行动与爱国卫生运动 [2] - 要求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推进医药科技创新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 行业监管与整改 - 提出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穿透式监管 深化医德医风常态化整治 [2] - 要求以问题整改为抓手 推动巡视 审计发现问题真改实改 [2]
孙晖:多维发力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06-27 13:36
学科建设与临床专科发展 - 公司已形成以血液病、心血管疾病及创伤为重点的学科群,并实施"三个聚焦"策略:聚焦区域健康需求(如血液病、心血管疾病高发领域)、聚焦疾病全周期管理(预防-治疗-康复链条化)、聚焦区域辐射能力(技术输出带动基层)[1] - 在血液病内科领域,公司通过高精尖技术(基因靶向治疗、双特异性抗体等创新疗法)提升诊疗能力,同时推行门诊日间诊疗模式("白天治疗,晚上回家")及慢性病管理服务[1] 医保支付改革与运营管理 - 公司通过跨部门协作实施DRG精细化管理,核心目标是提升CMI(病例组合指数)并平衡成本控制与医疗质量[1] - 结合DRG支付改革,公司创新服务模式: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如免疫治疗、化疗)采用门诊日间诊疗,并将部分血液疾病纳入慢性病管理,提供门诊和社区延续服务[1] 医联体建设与资源下沉 - 公司采取四种医联体模式:紧密型托管医院("1+N"模式,选派管理者参与决策)、"5G+AI"智慧云平台(整合互联网诊疗、远程影像等功能)、专科联盟及人才联合培养(专项培训高需求专科)、双向转诊(疑难病例转入/康复期转出)[1] - 通过技术联动与数据互通(如混合现实手术指导),实现优质资源向基层医院下沉[1] 人才战略与培养机制 - 公司以研究生留院及国内外双向引才为核心,实施"三名一优育才工程"(名医、名师、名家、优秀管理者)和分层培育体系("登峰工程启航计划"覆盖战略领军与青年人才)[2] - 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强化人才发展体系[2]
研判2025!中国医院经营管理行业发展背景、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21 01:20
行业概述 - 医院经营管理指通过科学组织、规划、控制和优化实现医疗资源高效配置 核心目标是提升医疗质量、优化患者体验并控制运营成本[2] - 按医院性质分为公立医院(政策约束强 侧重公益性)、民营医院(市场化程度高 注重盈利模式)和混合所有制医院(兼顾公益性与灵活性)[3]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医院数量达39,000个 同比增长1.68%[1][9] - 行业市场规模达8,062.8亿元 同比增长9.53%[1][11] 发展背景 - 政策推动社会资本办医、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 为行业创造新机遇[4] - 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推动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 包括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和就医体验优化[4] - 信息化技术(电子病历、在线预约系统等)提高运营效率 减少患者等待时间[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医疗器械、药品、信息系统及后勤用品[7] - 中游涵盖公立医院体系、民营医院集团及第三方服务提供商[7] - 下游服务患者及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养老机构等)[7] 竞争格局 - 公立医院占据核心资源(如北京协和、华西医院) 民营医院聚焦专科服务(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 第三方服务商以轻资产模式运营[13] - 代表企业爱尔眼科全球拥有881家机构 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105.5亿元 屈光项目占比39.40%[15] - 润华服务专注医院后勤 2024年总收入9.04亿元 毛利率14.15%[17] 发展趋势 - 优化就医流程(线上预约、个性化诊疗)提升患者体验[19] - 通过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应对医保控费政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