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比较优势

搜索文档
地方如何打造区域比较优势?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9-21 06:11
杨成长、龚 芳、邹 威 地方打造区域比较优势,建议重点从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四方面发 力。其中,区位优势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硬件基础,制度优势是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软环境,市场 优势是地区各类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品牌优势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征,直接影响城市形 象和吸引力 区位优势近年来随着流量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区域战略的深入推进,其内涵得以极大拓展。在 此背景下,各地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群的载体作用、抢占流量经济枢纽节点地位,以及围绕沿 海、沿边、沿江、沿线、沿带创新发展路径,已成为挖掘和培育区位优势的核心关键 制度优势是区域竞争中的重要软实力,更是决定城市吸引力的核心因素。其不仅体现在构建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上,更体现在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上,还体现在根植 区域特色、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建议各地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要注重培育和 打造制度优势,持续提升地方竞争的软实力 市场优势是激活区域经济动能的核心引擎,更是流量经济时代抢占价值高地的关键支撑。各 地在"十五五"规划中,建议紧扣并落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五个统一"要求,以消费、要 素、产业三大市场为抓手,将 ...
洞见 | 申万宏源杨成长:地方如何打造区域比较优势?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9-17 02:32
文章核心观点 - 地方打造区域比较优势需从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四方面发力 以破解同质化发展困局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6][31] 区位优势 - 区位优势内涵拓展 需发挥城市群载体作用 抢占流量经济枢纽节点 并围绕沿海、沿边、沿江、沿线、沿带创新发展路径 [7][10][11] - 城市发展需深度融入城市群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 定位自身角色 卫星城市可承接核心城市产业溢出 如岳池县形成"重庆研发+岳池制造"分工模式 [8] - 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构建1小时通勤圈和2小时商务链接圈 打通跨区域"断头路"和物流"最后一公里" [8] -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如5G基站、数据中心 建立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 促进信息流跨域流动 [9] - 从流量经济视角重塑区位优势 评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数据流集聚能力 争取成为算力、物流、能源中心节点 如乌兰察布市凭借低温和绿电资源构建算力高地 为京津冀提供数据支持 [10] - 顺应全球经贸格局变化挖掘新型区位优势 如云南、广西深度链接东盟 黑龙江、吉林挖掘中俄跨境贸易 新疆强化面向中亚、欧洲贸易服务功能 [11] 制度优势 - 制度优势体现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软环境及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软实力 [12] - 实质性改善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 加强诚信法治软环境建设 如安徽将政府履约践诺纳入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 [13] - 多维度衡量企业价值 认识平台型、流量型、技术服务型企业的间接综合贡献 如就业创造、流量导入、知识溢出 破除所有制歧视和强制本地经营等隐性障碍 [14] - 优化市场监管 强化数字政务建设 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区域经营"跨省通办" 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和诉求闭环处理体系 [15] - 为新业态新经济创造发展环境 优化空间发展载体 加大新业态空间适配性评估 盘活存量空间满足新业态需求 [16] -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利用大数据进行信用分级分类精准监管 规范直播电商和线上渠道竞争行为 遏制绝对低价竞争 [17] - 厚植文化软实力 挖掘传统商业精神 如徽商、晋商精神 打造商盟协作平台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如安徽深化"徽商回归"工程 [18] 市场优势 - 市场优势是激活区域经济动能的核心引擎 需紧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五个统一"要求 以消费、要素、产业三大市场为抓手 [19] - 扩大消费市场 健全数字流通和物流网络 形成城乡互通消费循环 挖掘特色生态和文化资源开拓特色消费市场 如江西余江通过直播电商成为眼镜消费中心 辽宁葫芦岛泳装年交易量占全国35% [20][21]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 向共享创业产业空间倾斜 通过产业用地弹性出让等制度创新实现空间集约利用 [22] - 发展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 解决数据确权、流通、定价难题 如江苏制定公共数据定价原则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数据交易 [22] - 发挥人才要素核心引领作用 促进就业 建立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试点"零工市场" 完善灵活就业社保参保机制 [23] -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现代产业 培育壮大产业市场 如四川资阳构建"中国牙谷"产业链 隐形矫治器年产能占全球1/8 [24] - 形成"核心引领 梯次配套 特色补充"产业格局 核心城市强化创新策源 中等城市做优产业配套 小城镇培育特色产业 [25] 品牌优势 - 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独特价值主张 吸引产业、人才与资本聚集 [26] - 精准定位城市品牌 深度挖掘文化基因 打造差异化城市名片 如苏州、郑州推进城市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浙江江山以"中国村歌之乡"破圈 [27] - 深挖文化禀赋 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 将文化元素植入公共空间与生活场景 营造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文化氛围 [27] - 融合产业优势培育品牌标识 如四川宜宾依托动力电池产业成为"动力电池之都" [28] - 注重品牌传播 构建"官方+自媒体+市民"全域传播矩阵 如西安推广"盛唐文化"经验 整合多部门资源让用户成为传播节点 [29] - 从年轻消费群体和中小企业关注点切入 利用短视频、直播及境内外会展等方式吸引投资和消费 [29] - 树立可持续品牌管理理念 将短期流量转化为持久品牌资产 以品牌建设倒逼城市服务能级提升 将峰值客流承载能力纳入基础设施规划 [30] - 构建城市品牌建设长效机制 明确专项规划、部门责任和专项资金 建立效果评估体系 定期从传播、产业带动、文旅增收等方面评估 [30]
洞见 | 申万宏源杨成长:地方如何打造区域比较优势?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9-16 05:36
文章核心观点 - 地方打造区域比较优势需从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四方面发力 以破解同质化发展困局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6][31] 区位优势 - 区位优势内涵拓展 需发挥城市群载体作用 抢占流量经济枢纽节点 并围绕沿海、沿边、沿江、沿线、沿带创新发展路径 [7][10][11] - 城市发展需深度融入城市群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 定位自身角色 卫星城市可承接核心城市产业溢出 如岳池县形成"重庆研发+岳池制造"分工模式 [8] - 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构建1小时通勤圈和2小时商务链接圈 打通跨区域"断头路"和物流"最后一公里" [8] - 打破行政边界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如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标准 促进信息流跨域流动 [9] - 从流量经济视角重塑区位优势 评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数据流集聚能力 争夺算力、物流、能源中心节点 如乌兰察布市凭借低温和绿电资源成为北方数据枢纽 [10] - 顺应全球经贸格局变化挖掘新型区位优势 如云南、广西链接东盟 黑龙江、吉林挖掘中俄跨境贸易 新疆强化面向中亚欧洲贸易功能 重庆、武汉、南通挖掘长江经济带优势 [11] 制度优势 - 制度优势是区域竞争软实力 体现在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支持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12] - 实质性改善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 加强诚信法治建设 如安徽将政府履约践诺纳入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 [13] - 多维度衡量企业价值 认识平台型、流量型、技术服型企业间接综合贡献 破除所有制歧视和强制本地经营等隐性障碍 [14] - 优化市场监管 强化数字政务建设 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区域经营"跨省通办" 建立政企沟通和诉求处理体系 [15] - 为新业态新经济创造发展环境 优化空间发展载体 加大新业态空间适配性评估 盘活存量空间满足需求 [16] -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利用大数据进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规范平台算法应用和线上服务模式 遏制绝对低价竞争 [17] - 厚植文化软实力 挖掘传统商业精神 如安徽深耕徽商精神 推行新时代商业精神弘扬工程 打造商盟协作平台促进融通创新 [18] 市场优势 - 市场优势是激活区域经济引擎 需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 以消费、要素、产业三大市场为抓手 [19] - 扩大消费市场 健全数字流通和物流网络 形成城乡互通消费循环 挖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开拓特色市场 如余江成为眼镜消费中心 葫芦岛泳装年交易占全国35% [20][21]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 推动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促进资金跨区域流动 [22] - 发展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 解决确权、流通、定价难题 借鉴江苏公共数据定价原则 降低企业使用数据门槛 [22] - 发挥人才要素核心作用 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吸引力 建立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零工市场 完善灵活就业社保机制 [23] -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现代产业 如资阳"中国牙谷"隐形矫治器年产能占全球1/8 形成核心引领、梯次配套、特色补充的产业格局 [24][25] 品牌优势 - 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独特价值主张 吸引产业、人才与资本聚集 [26] - 精准定位城市品牌基因 加大文化基因解码 提炼核心文化符号 如苏州、郑州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江山打造"中国村歌之乡" 温县以太极拳发源地破圈 [27] - 深挖文化禀赋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 将文化元素植入公共空间 营造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城市文化氛围 [27] - 融合产业优势培育品牌标识 如宜宾依托动力电池产业成为"动力电池之都" [28] - 注重品牌传播 构建官方+自媒体+市民全域传播矩阵 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 通过短视频、直播和境内外会展吸引投资与消费 [29] - 树立可持续品牌管理理念 以品牌建设倒逼城市服务能级提升 将峰值客流承载能力纳入基础设施规划 结合事件营销与价值沉淀 建立专项资金和效果评估体系 [30]
地方如何打造区域比较优势?
上海证券报· 2025-09-12 18:42
区位优势 - 区位优势内涵拓展至流量经济枢纽节点地位和城市群载体作用 需围绕沿海沿边沿江沿线沿带创新发展路径[2][4] - 城市群深度融合要求主动对接区域战略 定位自身角色 卫星城市需承接核心城市产业溢出 如岳池县形成重庆研发+岳池制造分工模式[3] - 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构建1小时通勤圈和2小时商务链接圈 打通跨区域断头路和物流最后一公里[3] -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建立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标准 促进信息流跨域流动[4] - 争夺流量枢纽节点 综合评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集聚能力 如乌兰察布市凭借低温和绿电资源成为北方算力枢纽[4] - 挖掘新型区位优势 云南广西可深度链接东盟 RCEP 黑龙江吉林挖掘中俄跨境贸易 新疆强化一带一路枢纽功能[5] 制度优势 - 制度优势体现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数字经济软环境和文化软实力方面[6] - 实质性改善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制度成本交易成本要素成本 加强诚信法治建设 将政府履约纳入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7] - 多维度衡量企业价值 破除所有制歧视和强制本地经营等隐性障碍 激活经营主体活力[8][9] - 优化数字政务建设 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跨省通办 建立企业诉求闭环处理体系[9] - 优化新业态空间发展载体 加大新业态空间适配性评估 盘活存量空间满足发展需求[10] -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利用大数据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规范平台算法应用和线上服务竞争[11] - 厚植文化软实力 挖掘传承商业精神如徽商晋商精神 打造商盟协作平台促进融通创新[12] 市场优势 - 市场优势是激活区域经济动能核心引擎 需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五个统一要求 以消费要素产业市场为抓手[13] - 扩大消费市场 健全数字流通和物流网络 形成城乡互通消费循环 挖掘特色资源开拓特色市场 如余江眼镜和葫芦岛泳装产业[14][15]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推动传统要素新型化利用 土地要素向共享创业产业倾斜 资金要素促进跨区域流动[16] - 发展数据技术新型要素市场 制定公共数据定价原则 降低企业使用门槛 激活创新成果转化动能[16] - 发挥人才要素核心作用 建立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试点零工市场 完善灵活就业社保机制[17] - 推动产业升级 将小而散传统产业升级为专而强现代产业 如资阳中国牙谷占全球隐形矫治器产能八分之一[18] 品牌优势 - 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独特价值主张 吸引产业人才资本聚集[19] - 精准定位城市品牌 加大文化基因解码力度 提炼核心特质 打造差异化城市名片如苏州郑州文化解码工程[20] - 深挖文化禀赋打造沉浸式场景 将文化元素植入公共空间 营造可体验文化氛围[20] - 融合产业优势培育品牌标识 如宜宾市动力电池之都产业与品牌相互赋能[21] - 构建全域传播矩阵 整合官方自媒体市民资源 利用短视频直播新媒体提升知名度[22] - 树立可持续品牌管理理念 以品牌建设倒逼服务能级提升 结合事件营销与价值沉淀 建立长效机制[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