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场优势
icon
搜索文档
洞见 | 申万宏源杨成长:地方如何打造区域比较优势?
文章核心观点 - 地方打造区域比较优势需从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四方面发力 以破解同质化发展困局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6][31] 区位优势 - 区位优势内涵拓展 需发挥城市群载体作用 抢占流量经济枢纽节点 并围绕沿海、沿边、沿江、沿线、沿带创新发展路径 [7][10][11] - 城市发展需深度融入城市群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 定位自身角色 卫星城市可承接核心城市产业溢出 如岳池县形成"重庆研发+岳池制造"分工模式 [8] - 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构建1小时通勤圈和2小时商务链接圈 打通跨区域"断头路"和物流"最后一公里" [8] - 打破行政边界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如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标准 促进信息流跨域流动 [9] - 从流量经济视角重塑区位优势 评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数据流集聚能力 争夺算力、物流、能源中心节点 如乌兰察布市凭借低温和绿电资源成为北方数据枢纽 [10] - 顺应全球经贸格局变化挖掘新型区位优势 如云南、广西链接东盟 黑龙江、吉林挖掘中俄跨境贸易 新疆强化面向中亚欧洲贸易功能 重庆、武汉、南通挖掘长江经济带优势 [11] 制度优势 - 制度优势是区域竞争软实力 体现在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支持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12] - 实质性改善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 加强诚信法治建设 如安徽将政府履约践诺纳入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 [13] - 多维度衡量企业价值 认识平台型、流量型、技术服型企业间接综合贡献 破除所有制歧视和强制本地经营等隐性障碍 [14] - 优化市场监管 强化数字政务建设 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区域经营"跨省通办" 建立政企沟通和诉求处理体系 [15] - 为新业态新经济创造发展环境 优化空间发展载体 加大新业态空间适配性评估 盘活存量空间满足需求 [16] -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利用大数据进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规范平台算法应用和线上服务模式 遏制绝对低价竞争 [17] - 厚植文化软实力 挖掘传统商业精神 如安徽深耕徽商精神 推行新时代商业精神弘扬工程 打造商盟协作平台促进融通创新 [18] 市场优势 - 市场优势是激活区域经济引擎 需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 以消费、要素、产业三大市场为抓手 [19] - 扩大消费市场 健全数字流通和物流网络 形成城乡互通消费循环 挖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开拓特色市场 如余江成为眼镜消费中心 葫芦岛泳装年交易占全国35% [20][21]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 推动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促进资金跨区域流动 [22] - 发展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 解决确权、流通、定价难题 借鉴江苏公共数据定价原则 降低企业使用数据门槛 [22] - 发挥人才要素核心作用 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吸引力 建立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零工市场 完善灵活就业社保机制 [23] -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现代产业 如资阳"中国牙谷"隐形矫治器年产能占全球1/8 形成核心引领、梯次配套、特色补充的产业格局 [24][25] 品牌优势 - 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独特价值主张 吸引产业、人才与资本聚集 [26] - 精准定位城市品牌基因 加大文化基因解码 提炼核心文化符号 如苏州、郑州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江山打造"中国村歌之乡" 温县以太极拳发源地破圈 [27] - 深挖文化禀赋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 将文化元素植入公共空间 营造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城市文化氛围 [27] - 融合产业优势培育品牌标识 如宜宾依托动力电池产业成为"动力电池之都" [28] - 注重品牌传播 构建官方+自媒体+市民全域传播矩阵 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 通过短视频、直播和境内外会展吸引投资与消费 [29] - 树立可持续品牌管理理念 以品牌建设倒逼城市服务能级提升 将峰值客流承载能力纳入基础设施规划 结合事件营销与价值沉淀 建立专项资金和效果评估体系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