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共财政
icon
搜索文档
英国7月零售销售超预期仍难掩疲态 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智通财经网· 2025-09-05 07:35
零售销售数据表现 - 英国7月季调后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0.6% 超出市场预期的0.2% [1] - 6月份零售销售额增幅从0.9%下修至0.3% [1] - 截至7月的三个月零售销售额整体出现下滑 显示消费者保持谨慎态度 [1] 经济政策背景 - 消费约占英国经济的三分之二 消费者谨慎态度阻碍工党政府经济增长计划 [1] - 英国财政大臣宣布将于11月26日公布年度预算案 [1] - 经济学家估计需提高税收或削减开支高达510亿英镑(680亿美元)以填补公共财政缺口 [1] 数据质量争议 - 7月份零售销售数据因质量保证需求推迟两周公布 [1] - 零售分析师质疑官方支出数据准确性 指出未能适应季节性变化 [1] - 数据统计未能跟上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购物热潮的发展趋势 [1]
英国公债:7月借款优预期,10年期收益率升至4.7%
搜狐财经· 2025-08-21 10:20
政府财政状况 - 截至7月的四个月内英国政府借款总额呈上升趋势 [1] - 7月公共部门净借款额为11亿英镑 优于市场32亿英镑的共识预期 [1] - 6月公共借款额从初值207亿英镑上修至226亿英镑 增幅达19亿英镑 [1] 债券市场表现 - 10年期金边债券收益率攀升2.6个基点至4.700% [1] - 公债收益率上行与政府债务攀升担忧直接相关 [1] 专业机构观点 - 潘恩宏观分析师指出英国公共财政仍处长期疲弱状态 [1]
债务成本飙升 英国政府借款额超预期数十亿英镑
快讯· 2025-07-22 09:43
英国政府财政状况 - 英国政府预算赤字升至207亿英镑(27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6亿英镑 [1] - 赤字水平远超市场预期的175亿英镑 [1] - 债务利息支付激增是导致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 [1] 市场反应 - 英国国债跌幅超过德国和美国国债 [1] - 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3个基点至4 63% [1] 潜在政策影响 - 赤字超预期可能加剧市场对政府增税的猜测 [1]
道明证券:英国仍可能会通过提高税率来填补其财政缺口
快讯· 2025-07-14 12:03
财政政策方向 - 英国可能通过提高税率和削减政府支出来填补财政缺口 [1] - 秋季预算案可能需要额外100亿至200亿英镑的财政空间 [1] 财政状况影响因素 - 全球关税影响导致英国公共财政依然脆弱 [1] - 工党取消福利法案支出削减给财政状况增添压力 [1] - 具体财政空间数字取决于秋季预算案前每月税收收入与支出情况 [1]
特朗普和马斯克的最大失败: 高估了技术,低估了人性
虎嗅· 2025-07-03 13:39
机械收割机的社会影响 - 赛勒斯·麦考密克发明的机械收割机显著提升美国农业生产效率,解决粮食短缺并加速北方工业革命进程 [1] - 小赛勒斯·麦考密克在1883年工厂盈利后削减工人薪酬,引入气动成型机替代技术工人,雇用低技能劳工降低成本 [1] - 气动成型机的使用虽降低零件质量,但实现收割机大规模生产,同时加剧劳工压榨和资本积累 [2][3] 技术决定论与公共财政作用 - 凡勃伦的技术决定论主张技术自主性推动经济发展,需减少政府干预 [4] - 皮奥雷反驳技术决定论,指出美国50%以上研发资金来自政府,技术进步由政府主导并应纳入社会福利考量 [5][6] - 美国DARPA在冷战期间通过资金支持推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奠定行业主导地位 [6] 技术收益分配问题 - 苹果公司依赖政府投资的互联网/GPS/触摸屏技术,但全球化生产使就业外流,美国仅保留低收入零售岗位 [8][9] - 技术创新收益集中于高管和股东,公共财政承担风险却未通过税收或就业获得回报 [9] - 医药和生物科技领域依赖政府资金支持,因企业资源集中于市场营销而非研发 [6]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入困境 - 阿西莫格鲁指出发达国家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劳工技能不匹配,导致生产率提升有限 [10] - 全球价值链使发展中国家仅能获取片段化生产技术,无法获得高精尖技术 [12] - 自动化/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减少劳动力需求,削弱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优势 [14][16] 技术进步的双面性 - 智能手机降低通信成本,使印度渔民收入增长8%,肯尼亚M-Pesa提升贫困妇女收入 [20][21] - 拉丁美洲农业应用GPS/无人机等技术优化灌溉和供应链,推动作物多样化 [21] - 全球价值链依赖通信技术分割生产链,降低发达国家企业成本但限制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 [21][12]
英国央行行长贝利:通过改变分级储备薪酬来节省公共财政将是虚幻的。
快讯· 2025-06-03 09:29
英国央行政策评估 - 英国央行行长贝利认为通过调整分级储备薪酬制度来节省公共财政支出是不切实际的 [1]
马寅初的第三条道路
经济观察网· 2025-05-27 11:27
中国经济思想演变 -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通过严复1902年翻译的《原富》引入中国,但最终被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取代 [2] - 193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界集体转向,主张融合自由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马寅初是核心推动者 [3][5] - 马寅初早期受哥伦比亚大学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但1927年后思想转变,提出中国应"权衡轻重"于自由资本主义与苏式社会主义之间 [3][8] 中国经济学会与实地研究 - 中国经济学会1923年成立,1927年改组后吸纳政商学界精英,会员增至五六百人,工商界占三分之一 [6][7] - 学会注重实地考察,1927-1937年开展上海工业化、北方乡村工业及无锡、保定农村调查,形成"中国化经济研究"方法论 [7] - 马寅初主张研究应聚焦中国现实问题而非理论,提出"非高深理论,乃实际问题"的学术导向 [6]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构建 - 马寅初的"第三条途径"融合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李斯特国家主义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 [8][11] - 批判自由主义三大弊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竞争不平等、政府干预缺位 [9] - 否定苏俄集体主义适用性,认为中国缺乏实施条件,如政府能力不足与官僚积弊 [10] 统制经济的实践与影响 - 马寅初主张德意式统制经济,通过调节生产分配平衡供需,区别于苏俄计划经济 [14] - 提出六大理由支持统制经济,包括保护幼稚工业、抵御外国倾销等 [15] - 1930年代统制经济政策获政商学界响应,1935年被国民党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大纲 [16][17] 学界与政商界互动 - 中国经济学会成员包括宋子文、孔祥熙等政府高层及李馥荪、卢作孚等工商领袖,加速观点传播 [16] - 1933年《申报月刊》征文显示超60%学者支持混合经济模式,反映"第三条道路"成主流共识 [16] - 统制经济后期异化为官僚敛财工具,马寅初转向批判其负面效应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