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搜索文档
促进价格发现 交易商协会完善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服务
新华财经· 2025-08-04 13:53
市场机制完善 - 交易商协会发布《信息服务通知》以推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发展并完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 [1] - 通知结合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和成员需求 将真实成交价格与报价机制优化相结合 [1] - 新增可转化为真实成交的意向型报价机制 旨在培养市场定价能力 [1] 信息发布优化 - 发布合约类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成交价格信息 提升市场透明度 [1] - 明确报价机构权利义务 强化自律管理要求以提高报价质量 [1] - 优化曲线生成方法 提高报价曲线质量 [1] 操作便利性提升 - 聚焦实际需求减轻报价机构负担 通过系统便利报价操作 [1] - 加强真实成交价格应用 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1] - 推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高质量发展 [1]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完善银行间市场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智通财经网· 2025-08-04 11:52
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新规完善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服务 要求报价机构每日提交双边报价 覆盖36个必选参考实体和至少24个备选参考实体 并建立定价机制和内部监督体系 以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和业务发展 [1][9][16] 信息服务定义 - 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服务以成交信息和报价信息为基础 面向市场参与者提供综合服务 [1] - 成交信息指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风险缓释合约的实际交易报备信息 [2] - 报价信息指报价机构在NAFMII综合平台对指定标准合约的双边报价信息 [2] 报价机构权利 - 获取成交信息及报价信息便利 [4] - 报价表现可作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市场评价参考 [5] - 优先参与衍生品等市场创新业务 [6] 报价机构义务 - 建立报价内部控制机制 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管理 [7] - 配备合格从业人员并设置激励约束机制 [8] - 建立完备的定价机制 一年内提交定价方法并逐步建立定价系统 [8] - 加强内部监督 信息保存期限不低于5年 [8] 报价具体要求 - 报价时间为每个报价日8:30至16:30 [10] - 可自主选择意向型报价或参考型报价 [10] - 对36个必选参考实体的标准合约进行双边报价 期限至少包括6个月/1年/2年/3年 [10] - 自行选择不少于24个备选参考实体进行双边报价 期限包括但不限于6个月/1年/2年/3年 [10] 参考实体名单管理 - 必选和备选名单按行业/评级/存量债务/交易规模/债务期限等综合筛选 [10] - 连续4周无报价的参考实体可移出名单(同行业同评级全部无报价除外) [11] - 有利于完善报价曲线的参考实体可加入名单 [12] - 出现重大信用风险事件的参考实体可移出名单 [13] 报价处理与发布 - 交易商协会按专业方法处理数据 形成按参考实体分类的报价曲线 [13] - 报价曲线通过NAFMII综合平台及其他指定平台发布 [13] - 意向型报价推送至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交易平台展示 [13] 交易清算机制 - 基于意向型报价达成的交易适合中央对手清算的应提交清算机构 [13] - 不适合中央对手清算的可进行双边清算或自行清算结算 [13] 交易信息报送 - 达成交易后次工作日内需向交易商协会报送交易信息 [14] - 明确标注为基于报价达成的交易 [14] - 建立与基础设施机构的数据传输接口 [14] 业务评价与监管 - 开展报价业务评价 关注报价时效性/连续性/双边价差/每日价格变化等指标 [14] - 报价需遵循公平公正诚信原则 禁止操纵市场价格 [14] - 交易商协会可进行检查调查 市场参与者可举报违规行为 [14] - 对违规/不达标/自愿退出的机构可暂停或取消报价权限 [15] 实施安排 - 自发布之日起分阶段实施 [16] - 成交信息发布/报价曲线生成方法/意向型报价待NAFMII综合平台升级后实施 [16] - 2020年177号文同时废止 原尝试报价机构变更为报价机构 [16]
交易商协会完善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服务
新浪财经· 2025-08-04 10:54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简称"交易商协会")日前发布《关于完善银行间市场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服 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结合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成员实际需求,将真 实成交价格和报价机制优化相结合,一是发布合约类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成交价格信息,增设可转化为真 实成交的意向型报价,培养市场定价能力;二是明确报价机构权利义务,丰富业务信息便利,强化自律 管理要求,提升报价质量;三是优化曲线生成方法,提高报价曲线质量;四是聚焦实际需要,减轻报价 机构负担,通过系统便利报价操作。下一步,交易商协会将持续优化市场配套机制建设,加强真实成交 价格应用,提高市场透明度,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高质量发展。 ...
交易商协会完善银行间市场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服务
新华财经· 2025-08-04 10:06
核心政策调整 - 交易商协会推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发展并完善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服务 [1] - 新规依据《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规则》及相关自律规则制定 [1] 报价机构操作要求 - 报价机构需在每个报价日8:30至16:30通过NAFMII综合平台提交报价 [1] - 报价类型分为意向型报价(可达成交易)和参考型报价(仅用于生成曲线) [1] - 必须对挂钩36个参考实体必选名单的标准合约进行双边报价 [1] - 报价期限至少覆盖6个月、1年、2年及3年期限 [1] - 需自行选择不少于24个备选名单参考实体进行报价 [2] - 新增申请参考实体的报价期限需包含但不限于6个月至3年期限 [2]
“科技板”用好“稳定器” 金融基础设施协同推进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
新华财经· 2025-07-14 04:43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市场发展 - 凭证类CRM(CRMW)显著发挥风险分担功能,与金融"五篇大文章"紧密结合,助力科创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需求 [1] - 截至2025年6月底,挂钩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的CRMW共创设登记6笔、3.95亿元,累计支持12.5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成功发行 [1] - "CRMW创设+债券发行"业务模式自2018年推出以来累计创设约1500亿元,支持上百家企业发行债券超3400亿元 [3] 主要参与机构及市场表现 - 2025年1-6月CRMW创设规模前三的机构为浙商银行(12.15亿元)、平安银行(10.56亿元)、交通银行(4.1亿元) [3][4] - 截至2025年6月末,挂钩银行间市场科创票据的CRMW共创设登记40笔、72.59亿元,累计支持152.86亿元科创票据成功发行 [7] - 近三年CRMW、CRMA业务分别合计开展454笔、343笔,涉及名义本金799.42亿元、745.3亿元 [9] 产品创新与制度完善 - 交易商协会修订《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业务指引》,配套发布三项关键流程操作规范,简化备案流程并允许挂钩存续期债券的定向产品采用询价方式创设 [6] - 上海清算所2025年二季度提供凭证类CRM信用事件结算及CRMW提前终止线上化一站式服务,显著提升业务操作便利度 [6] - 探索拓展信用联结票据(CLN)产品应用场景,支持首单挂钩一篮子参考债务及首单实时浮动计息CLN的创设登记 [7] 地方金融机构参与 - 已有17个省市的地方城商行、农商行、信用增进机构成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核心交易商或一般交易商 [10] - 地方性机构具有属地优势,对于区域内企业更为了解,是为当地实体经济融资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重要力量 [10] - 2021至2024年,资管产品管理人作为一般交易商的数量从35家增长至125家,2024年实现翻倍 [9]
央行8项金融政策,释放哪些新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05:46
金融开放政策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涉及金融监管、数字金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跨境贸易支持 [1] - 政策体现央行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视,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外贸稳定 [1] - 政策强调"先试先行"思路,以上海为试点推动创新 [1][3] 金融监管政策 - 央行将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高频汇集并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黄金、票据等子市场交易数据 [2] - 当前银行业净息差缩窄,商业银行普遍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涉足多元投资,增加跨市场风险传染几率 [2] - 报告库设立有助于监管部门突破信息壁垒,全方位掌握商业银行投资交易信息,更好识别和防控风险 [2]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央行在上海试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跨境贸易再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 [3] - 再贴现政策明确支持外贸企业,引导商业银行对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展开贴现业务,实现精准滴灌 [3][4] - 央行推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解决科创企业发债难问题 [4] 债券市场支持科创企业 - 科创企业长期依赖股权融资,债市"科技板"面临发债主体扩容和风险缓释工具完善两大问题 [4] - 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带动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4] - 当前科创债以中短期为主,风险分担机制待完善,需引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以匹配科技型企业风险特征 [4] 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 央行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便利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管理汇率风险 [5] 政策总体聚焦方向 - 本次政策主要聚焦金融监管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两方面 [5] - 市场需适应央行货币政策导向边际变动,深化对结构性工具的理解,而非仅关注总量性工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