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碳化学新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卫星化学20250926
2025-09-28 14:57
**卫星化学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公司概况与产业链布局 * 公司是全球前五大丙烯酸制造商 国内首家以丙烷为原料形成碳三产业链一体化的民营上市公司[3] * 公司正从乳液生产向上游碳二产业链和下游新材料拓展 致力于成为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型企业[2] * 拥有90万吨丙烯、45万吨聚丙烯、84万吨丙烯酸和105万吨丙烯酸酯产能[3] * 在连云港建设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 碳二一期和二期已分别于2021年5月和2022年8月投产 目前正在建设三期和四期项目[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23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0%[2][5]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7.4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3%[2][5] * 主要利润来源为功能化学品和高分子新材料 2024年功能化学品营收217亿元(毛利率约20%) 高分子新材料营收近120亿元(毛利率约35%)[5] * 新能源业务同比增速超过80%[5] * 截至202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为55% 经营性活动现金流持续稳健增长[5] * 2024年研发投入17.5亿元 同比增长7.69% 拥有研发人员1275人 未来几年计划投入100亿元建立研发中心[5] 重点项目:阿尔法烯烃与POE * 阿尔法烯烃项目计划总投资266亿元 分期建设[2][6] * 一期投资120多亿元 产品包括阿尔法烯、POE和135万吨聚乙烯 配套200万吨原料加工装置[6] * 二期重点建设3套20万吨(共60万吨)POE装置、3套10万吨阿尔法烯装置及配套设施[6] * 2025年5月已获得聚阿尔法聚乙烯弹性体工业试验装置批复 新建中试装置可实现500吨/年碳4或600吨/年碳8聚乙烯弹性体[6] * 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330亿元收入(一期160亿 二期168亿) 一阶段预计贡献29.29亿元净利润[2][6] 行业市场与竞争格局 * 中国高端聚烯烃产品紧缺 高端聚氨酯自给率仅65% 进口依存度超30% 茂金属聚氨酯进口量超200万吨 自给率不到20%[8] * POE是重要高端产品 由乙烯和阿尔法烯烃通过茂金属催化剂共聚而成[2][8] * 2023年全球POE消费量约160万吨(复合增长率超7%) 中国2024年POE消费量达89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11] * 全球POE产能220万吨 主要集中在海外巨头手中 国内仅万华化学、精博化学具备相关能力 技术壁垒在于茂金属催化剂开发难度高[11] * 卫星化学自主研发催化剂技术获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 * 未来两年(2025-2026)中国规划及在建POE总计315万吨 卫星化学走在前列 计划2025年投产10吨级装置[4][11] * 全球阿尔法烯烃总产能约910万吨(639万吨专产装置 270万吨炼油副产品) 市场集中度高 北美产能近400万吨占全球60%以上 前六大跨国公司占据86%的市场份额[9][10] * 雪佛龙是全球最大专产阿尔法烯烃公司 占全球28%以上份额[10] 原材料优势与风险 * 美国占据93%的全球乙烷供给 是最大出口国(占98%以上)[12] * 美国乙烷供给宽松 但裂解新增产能有限 出口受限于港口设施建设(三个港口处理能力已满负荷 每天48万桶) 价格长期看跌[4][12] * 卫星化学以美国廉价乙烷为原料 具有显著成本优势[4][12] * 公司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亿、91亿和104亿元人民币[12] * 需关注项目投产进度、宏观经济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及环保安全风险等因素[4][12]
【卫星化学(002648.SZ)】24Q4业绩大幅增长,在建项目有序投产——2024年度业绩快报点评(赵乃迪/蔡嘉豪)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2-28 13:3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14% 归母净利润61亿元,同比增长27% [2] - Q4单季度营业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42%,环比增长18% 归母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71%,环比增长46% [2] - C3产业链盈利显著改善,聚丙烯价差823元/吨(同比+183元/吨),丙烯酸价差2284元/吨(同比+864元/吨),丙烯酸丁酯价差419元/吨(环比+65元/吨)推动业绩增长 [3] 产业链布局进展 - 多碳醇项目一阶段(80万吨产能)于2024年7月投产,解决C3产业链上下游原料配套问题 二阶段装置处于试生产阶段,负荷稳步提升 [4] - α-烯烃综合利用项目于2024年6月启动建设,规划年产250万吨轻烃原料、50万吨α-烯烃、60万吨POE等 第一阶段预计2026年初投产 [5] - 2025年2月启动500吨/年聚乙烯弹性体工业试验装置,延伸POE新材料领域 [5] 战略发展方向 - 以轻烃一体化为核心,自主研发高碳α-烯烃技术,向下游POE等高端新材料延伸 [5][6] - 通过多碳醇、α-烯烃等项目完善低碳化学新材料产业链,增强成本优势与产品竞争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