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企业跨界经营
icon
搜索文档
兽药企业*ST绿康“断臂求生”!0元甩卖三家子公司,拟剥离光伏胶膜业务
华夏时报· 2025-09-27 11:21
核心交易 - 绿康生化拟以现金交易方式向饶信新能出售绿康玉山、绿康海宁和绿康新能100%股权 交易整体作价为0元 [1][2][4] - 标的公司均从事光伏胶膜业务 包括两家生产企业(绿康玉山、绿康海宁)和一家原材料采购企业(绿康新能)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完全剥离光伏胶膜业务 重新聚焦兽药为主的动保业务 [1][7] 交易背景与历史 - 公司原为兽药生产企业 2021-2022年持续亏损后于2023年跨界进入光伏胶膜行业 [2] - 2023年1月以9500万元现金收购绿康玉山100%股权 该标的当时账面价值仅160.35万元但评估价值达9570万元 [2] - 目前三家标的公司评估价值分别为绿康玉山-64.86万元、绿康海宁-2877.62万元、绿康新能858.07万元 [4] 财务表现 - 跨界后业绩持续恶化:2023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22亿元 2024年亏损扩大至4.45亿元 2025年上半年再亏0.59亿元 两年半累计亏损超7亿元 [4]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末51.66%飙升至2025年6月末105.82% 陷入资不抵债 [5] - 标的公司毛利率全面低迷:2024年绿康玉山-19.28%、绿康海宁-35.96%、绿康新能0.41% 远低于同业公司(天洋新材13.60%、海优新材-0.44%、赛伍技术4.40%) [5] 经营状况 - 绿康玉山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28.23% 因产品价格倒挂(售价低于成本)导致生产越多亏损越大 [6] - 绿康海宁(已建成40条生产线)目前暂停生产 绿康新能已停业 [6] - 产品价格下跌与原材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是亏损主因 [5][6] 行业环境 - 光伏胶膜行业2021-2022年景气上行 但2023-2024年出现供需错配与产能过剩 POE/EVA/EPE胶膜价格整体下跌 [5] - 多家跨界光伏企业选择离场 包括麦迪科技、振华重工、正业科技、华东重机和棒杰股份等 [7] - 行业被指出存在跟风跨界现象 企业往往在行业成熟期进入导致红海竞争 [8]
星巴克开起自习室,面馆快餐店却都卖上了咖啡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08:16
行业跨界趋势 - 餐饮企业跨界经营已成为常态,济南老字号超意兴、亮亮面馆试水咖啡业务,咖啡巨头星巴克则跨界布局自习室,体现不同体量企业在消费变革中的战略博弈[1] - 跨界探索背后是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捕捉,旨在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1] 超意兴咖啡业务 - 超意兴王府庄店推出"兴咖啡",目前仅提供美式、拿铁、生椰拿铁3种产品,价格分别为7.9元、8.9元、9.9元[3] - 咖啡业务最初定位为员工福利,但因顾客需求旺盛而开放销售,单店日销量超过210杯[2][3] - 包装较为简陋,使用透明塑料杯,无加糖选项,未来计划保持咖啡原味[10] 亮亮面馆咖啡业务 - 亮亮面馆千佛山店推出咖啡服务,仅提供美式(8.8元)和拿铁(9.9元)两种热饮[4] - 咖啡机设置在前台,由前台工作人员兼职制作,无专门咖啡吧台[4] - 杯身设计较精致,印有品牌标识和"1987"字样,上线初期两天内通过积分兑换消费二三十杯[5] 跨界效果与策略 - 两家老字号咖啡业务吸引跨区消费者和社交平台打卡流量,初步验证跨界可行性[5] - 10元以内价格带符合亲民定位,避开与专业咖啡品牌直接竞争,以"非主业"身份打开增量空间[5] - 通过低成本试错将咖啡变为连接传统餐饮与新消费场景的纽带[5] 咖啡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国咖饮市场规模达1177亿元,同比增长15.4%,预计2025年增速12.1%,市场规模将达1290亿元[6] - 老乡鸡曾尝试咖啡业务,推出7元生椰拿铁和10-18元茶咖,但多数门店已下架相关产品[6] 星巴克跨界自习室 - 星巴克在广东、广西、海南推出"星子自习室",免费提供学习空间,不强制消费[7] - 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客单价同比下降8%,订单量下滑6%,营收下降1.4%,2025财年Q1同店销售额下降6%[7] - 自习室策略旨在吸引高频停留群体,预计单店日均新增40人次客流,10%转化率可带动4单消费[8] 跨界本质与挑战 - 跨界是企业寻求增长点的积极探索,需找到"自身能力"与"用户新需求"的交叉点[10][11] - 老字号过度投入咖啡可能稀释核心定位,星巴克需平衡自习客群与消费客群的体验[10] - 超意兴面临包装简陋、无加糖选项、空间限制等问题,亮亮面馆仅提供热饮限制客群[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