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仿生设计
icon
搜索文档
震撼!不用电机的手术机器人诞生,灵感来自水蛭,已能精准切除肠道肿瘤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25 12:10
技术突破 - 开发出全新软体机器人手术系统 完全不需要电机驱动 仅靠液压传动实现精准内窥镜手术操作 [1] - 从水蛭获得灵感设计三爪抓持器 能够像水蛭吸盘一样牢牢抓住组织 [1] - 在离体猪肠实验中成功完成病变组织的抓取 提升和电切除全过程 [1] 行业痛点 - 现有ESD机器人系统采用钢缆驱动机制 在狭窄弯曲肠道内操作时产生严重摩擦力损失和控制滞后 [4] - 传统系统依赖微控制器 直流电机和泵等复杂组件 使设备体积庞大 价格昂贵 [4] - 现有系统多采用双爪抓持器 抓取圆形或不规则组织需要频繁调整旋转角度 增加医源性损伤风险 [5] 仿生设计创新 - 基于水蛭口器结构设计三爪抓持器 三个爪子呈120度均匀分布在圆形结构上 [6] - 抓持器直径仅4毫米 长度8.5毫米 开口面积可从12.5平方毫米扩展到31.2平方毫米 扩展系数达2.5倍 [8] - 建立精确数学模型描述运动特性 压力与位移关系二次方程的R²值达0.998 [8] 控制系统优势 - 开发纯机械主从操作机制 完全不依赖电子控制 [9] - 采用三个注射器作为液压源 通过机械结构实现1.45的力放大比 [11] - 液压传动能量损失几乎可忽略 高弯曲角度下仍保持稳定力传递和精确控制 [11] 性能表现 - 软体机械臂可伸长70毫米 实现100%伸长率 完成40毫米直径旋转轨迹 [12] - 产生最大3.88牛顿力 远超过ESD手术所需的2.26牛顿阈值 [12] - 平均跟踪误差仅0.2毫米 响应延迟仅0.0895秒 远低于150毫秒安全期限 [12] 实验验证 - 在硅胶结肠模型中成功完成肿瘤抓取和提升操作 [15] - 在离体猪大肠实验中验证与电切装置协同工作能力 [16] - 系统在0.2赫兹频率下连续工作超40分钟 Y轴位移偏移仅0.9% [18] 竞争优势 - 提升力3.88牛顿超过FPCW的1.54牛顿 STRAS的0.9牛顿和其他系统的0.47牛顿 [19] - 保持5.5毫米紧凑直径同时能覆盖整个结肠范围 包括盲肠和回盲瓣等传统系统难以到达区域 [19] 应用前景 - 设计理念有望应用于其他自然腔道内窥镜手术领域 如经鼻内窥镜手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20] - 未来将改进触觉反馈功能并集成图像处理技术 [20]
“水蛇”机器人潜入深海给管道做体检 武汉大学生突破性创新斩获全国一等奖
长江日报· 2025-08-13 00:46
核心观点 -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团队研发的仿生水蛇式海底管道检测机器人获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 突破传统检测设备局限 为深海管道运维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1][4] 技术特点 - 采用三段式仿生设计 裹3毫米厚硅胶皮肤 每节配备灵活转动关节 可模拟水蛇S形游弋或C形贴紧管道运动 [4] - 头部集成32个超声探头 可像B超一样扫描管道壁缺陷 数据实时传输至水面屏幕 精准识别裂缝位置 [4] - 具备高适应性 能穿梭深海狭窄管道 甚至实现"分身"钻入复杂结构 [1][4] 应用场景 - 覆盖海底油气管道 海上风电设备 江河大坝 沉船管路及城市地下管廊等多领域检测需求 [4] 团队背景 - 研发团队为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00后"本科生 在校方"一班一项目"创新创业计划支持下开展实践 [4] - 项目从全国近400家单位的3345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 体现技术突破性与创新性 [1] 发展计划 - 未来将优化机器人耐压性能与智能水平 提升深海复杂环境作业能力 [4]
当机器人长出“橡胶肌肉”:美国西北大学这项突破,让钢铁直男变柔韧高手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9 03:06
技术突破 - 美国西北大学研制出仿生人造肌肉 突破传统机械驱动的刚性限制 通过特殊材料的智能形变实现驱动 动作接近生物运动的流畅性与灵活性 [1] - 新型人造肌肉以手动剪切辅助剂HSA为核心 采用3D打印圆柱形结构 封装在橡胶折纸波纹管中 实现类似肌肉的收缩伸展特性 [4] - 材料使用廉价热塑性聚氨酯TPU 降低成本同时保证机械顺应性 每块肌肉重量与足球相当 可拉伸至自身长度30% 提起比自身重17倍的物体 [5] 性能验证 - 团队构建真人大小的机器人腿 以硬质塑料为骨骼 搭配橡胶肌腱连接器 集成3D打印柔性传感器检测自身运动 [8] - 机器人腿由电池供电 一次充电支持一小时弯曲膝盖数千次 借助三块人造肌肉成功完成踢排球动作 [9] - 传感器采用三明治结构 两层非导电层夹导电柔性塑料 通过电阻变化感知肌肉伸展或收缩程度 [8] 行业影响 - 解决柔性机器人领域材料性能与驱动效率难以兼顾的痛点 推动柔性驱动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1] - 技术有望加速人机交互场景智能化升级 改变传统制造业自动化生产模式 引领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 Materials》杂志 第一作者Taekyoung Kim 共同作者包括Ryan Truby等 [2] 设计理念 - 仿生设计兼顾刚性骨骼与柔软类肌肉执行器 使机器人更能适应非结构化环境 实现自然安全移动 [3][4] - 研究目标构建受生物启发的机器人身体 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 应对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 [3]
Science Advances | 伦敦大学学院宋文辉教授团队开发仿生压电纳米纤维智能听觉系统,突破耳蜗声源定位技术瓶颈
机器人圈· 2025-05-16 09:56
仿生智能听觉系统技术突破 - 开发基于压电纳米纤维与人工智能的仿生智能听觉系统 模拟人类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捕获、处理和理解方式 [1] - 采用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与钛酸钡纳米复合纤维 通过仿生制造技术实现纳米纤维取向和长度梯度螺旋排布结构 [2] - 系统通过多阶共振产生类似耳蜗听觉感知的电信号 覆盖语音宽频率范围并实现三维空间全方向声源定位 [2] 技术性能优势 - 传统人工耳蜗电极通道数不足天然耳蜗听觉神经节神经元通道的0.04% 导致频谱解析能力低下 [1] - 新系统结合深度学习算法 在水平与垂直方向都表现出较高的定位准确率 [2] - 能实现语音识别和音乐转换等复杂听觉功能 突破传统声学器件的物理局限 [2][3] 应用前景与发展规划 - 未来有望通过增加纳米纤维通道数逼近天然基底膜性能 提升语音与音乐感知质量 [3] - 团队正推进器件微型化集成和商业落地 开发新一代智能助听器 [3] - 系统能自驱动捕捉声音并以类似人类听觉方式解读声音 提供更自然的聆听体验 [3] 研究背景与团队信息 - 研究成果由伦敦大学学院宋文辉教授团队在《科学·进展》发表 [1][2] - 研究受人类耳蜗基底膜结构启发 设计非对称螺旋蹦床状压电纳米纤维阵列 [2] - 研究获得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及伦敦大学学院GRS-ORS奖学金资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