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能被“遗忘”的仁者(环球走笔)
人民日报·2025-09-14 22:03

人物背景 - 法国传教士饶家驹(原名罗伯特·雅基诺·德·贝桑热)1913年来华并取中文名 在华活动时间达27年 [1] 人道主义实践 -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建立上海南市难民区 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运营时间约32个月 [2] - 难民营区内设130余个收容所 24个粮食分发中心和24个集体食堂 [2] - 累计庇护超过30万难民 成为二战史上最成功的难民救助案例之一 [2] - 其安全区模式被推广至中国内陆 南京安全区参照该模式保护20余万人 [2] 国际影响 - 1938年第十六届国际红十字大会通过《安全区决议案》 以南市难民区为蓝本 [2] - 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将"战时保护平民"纳入国际法 核心理念源自饶家驹实践 [2] - 其名字被写入《日内瓦公约》文本 推动国际人道法和全球人道事业发展 [2][4] 历史记忆与纪念 - 2013年中德法三国友好人士在柏林圣湖公墓设立纪念碑 含中文题词"仁者爱人" [1][3]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设立铜像与图文展板 城隍庙立碑纪念南市难民区 [3] - 西方历史教育长期缺失援华抗战人士事迹 中国二战东方主战场贡献未被充分认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