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保护

搜索文档
以公众人物为原型,用AI生成虚拟陪伴者,侵权吗?法院判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9-10 06:18
案件核心判决 - 北京互联网法院认定被告公司作为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 而非中立技术服务提供者[2][5] - 被告公司被判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及经济损失 二审撤回上诉后一审判决生效[5] 技术实现方式 - 被告公司通过算法部署将陪伴者按关系分类并向用户推荐角色[3] - 提供"调教"算法机制 允许用户上传文字/肖像/表情等互动语料 经审核筛选后形成人物数据库[3] - 根据话题类别和角色人设特点 在对话中向用户推送肖像表情包和特定话术[3] 侵权行为认定 - 未经许可使用自然人姓名肖像创设虚拟形象 构成对姓名权肖像权的侵害[3] - 通过虚拟身份关系和互动语料营造真实互动体验 侵害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利益[4] - 将自然人姓名肖像人格特点综合投射至AI角色 形成整体人格形象的使用[3] 行业责任界定 - 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算法设计实质参与侵权内容生成 应按内容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5] - 产品设计和算法应用直接决定软件核心功能实现 构成对侵权行为的组织鼓励[2][5] - 本案明确擅自创设使用自然人虚拟形象构成人格权侵害的司法标准[5]
当AI大模型遇见人格权:海量数据训练下的侵权风险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06 00:54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 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深刻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 [1] - 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需要海量数据作为训练素材 其中蕴含个人信息权益侵害风险 [1] 已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范 - 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多来源于已公开数据 涉及大量已公开个人信息 [1]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7条规定处理已公开个人信息需符合"合理范围"要求 若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应取得同意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采用海量来源不明信息 难以适用知情同意规则 法律上弱化保护侧重利用 [1]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 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数据分析能力 对海量碎片化信息集中处理威胁敏感个人信息安全 [2] - 《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敏感个人信息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训练阶段需进行匿名化处理 [2] - ChatGPT曾出现技术漏洞导致用户信息泄露 需引入动态匿名化视角实施流程规制 [2] 运营阶段风险管控 - 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生成能力对个人隐私保护形成挑战 输出端需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3] - 人工智能可能产出恶意虚假内容 若学习过程存在偏差可能构成诽谤或侮辱 [3] - 泄露的敏感信息可能被用于欺诈行为 导致信息主体被歧视和污名化 [3] 人格标识保护升级 - 人工智能技术可广泛收集个人声音等人格标识 进行深度伪造制作音视频 [3][4] - 韩国2024年深度伪造性剥削事件涉及未成年人 斯嘉丽·约翰逊指控OpenAI非法使用其声音 [4] - 任何人的声音都可能被侵害 需严格禁止通过深度伪造侵害人格权益 [4] 虚拟数字人权益界定 - 虚拟数字人行业进入高速成长期 商业化路径得到验证 量产成为可能 [5] - "中之人"扮演型虚拟数字人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全面收集真人数据 定制虚拟形象 [5] - 侵权判定采取可识别性标准 分析训练过程与真人素材使用方式 [5] 新型人格权益保护 - 虚拟数字人成为真人"虚拟分身" 投射的人格权益可能超出肖像权范围 [6] - 使用真实个人信息训练AI陪伴者 构成对姓名权、肖像权及一般人格权的侵害 [6] - 虚拟形象是姓名、肖像、性格特征等综合而成的整体形象 需作为新型人格权益保护 [6]
AI一键“偷”声?人格权保护不能缺位
中国青年报· 2025-08-22 08:30
AI声音克隆技术现状 - AI技术已实现"一键式"克隆特定人物声音 包括奥运冠军和知名演员的声音被用于直播带货和粉丝互动[1] - 声音克隆需"投喂"本体声音数据 通过把握内在规律生成以假乱真的高仿品[2] - 技术滥用已形成产业链 不法分子利用克隆声音结合AI换脸技术生成高度逼真数字人实施诈骗[2] 法律规制框架 - 民法典明确声音权参照肖像权保护 未经授权收集使用自然人声音进行AI处理构成侵权[1] - 2025年3月网信办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要求对AI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2] - 中央网信办部署"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并压实平台监管责任[3] 行业影响范围 - 侵权对象涵盖奥运冠军 影视明星 职业配音演员及知名企业家等多类公众人物[2] - 技术滥用不仅侵犯公民个人权益 更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网络生态环境[2] - 网络平台需通过技术迭代构筑防范体系 保护自然人声音权不受侵犯[3]
依法惩治人被“挂”、脸被“卖”……最高法发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典型案例
快讯· 2025-06-12 02:12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幅提升生活品质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1] - 网络信息技术进步使社会个体高度互联,人际关系深度重塑,社会变化加剧 [1] - 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九)构建完整人格权规则与制度体系,全面保护公民和法人人格利益 [1] 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特点 - 严格落实民法典人格权保护规定,加强人格利益司法保障,包括自然人隐私、声音等权益及法人名誉权 [1] - 聚焦网络和信息技术侵权新形态,引导规范AI等新兴技术正确运用,避免侵害他人人格权 [2] - 统筹人格权保护和网络侵权惩治,拓展技术发展清朗空间,防止网络暴力 [3] - 依法追究严重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责任,加大惩治力度 [3]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名誉权侵权 - 郑某某擅自发布悬赏广告征集某发展公司违法犯罪线索,导致该公司社会评价降低,构成名誉权侵权 [5][6] - 法院判令郑某某删除侵权内容、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7千余元 [6] 案例2:声音权益侵权 - 甲公司、乙公司未经殷某某许可,利用AI技术处理其声音并商业化使用,构成声音权益侵权 [9][10] - 法院判令乙公司、丙公司赔礼道歉,甲公司、乙公司连带赔偿损失25万元 [10] 案例3:肖像权侵权 - 某软件运营公司未经彭某某同意,使用其肖像供用户"换脸"牟利,构成肖像权侵权 [12][13] - 法院判令该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3千元 [13] 案例4:网络暴力侵权 - 孟某、高某利用网络账号"挂人"并号召粉丝投诉陈某,导致其遭受网暴,构成名誉权侵权 [15][16] - 法院判令删除侵权信息、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16] 案例5: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徐某、李某非法买卖人脸信息130套,获利共计3.6万元,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18][20] - 法院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九个月罚金3万元,徐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罚金6千元 [20] 案例6: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 韩某非法控制193个家庭监控摄像头,窥探他人隐私,构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22][23] - 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一个月罚金1.3万元 [23] 行业影响与司法导向 - 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加强对网络和信息技术侵权案件的裁判监督,确保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保护 [4] - 典型案例彰显对人格权益的全面保护,提升行业对AI等技术应用的合规意识 [11][14][17][21][24] - 司法实践明确技术发展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防止技术无序发展和向害发展 [14][24]
以法治精神充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一财经· 2025-05-30 00:25
民法典实施五周年核心特征 - 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已实施五年 重点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 立法目的明确体现在总则第一条[2] - 实施成效显著 全国法院审结人格权纠纷案件达80.41万件(2021年1月-2024年4月) 涵盖公民个人及市场主体权益侵害案例[3] - 人格权保护实现历史性突破 从概括性规定转向全面细致规范 明确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名称权、名誉权等保护条款[3] 民法典三大特性体现 针对性 - 对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建立完整保护链条 确立"从出生到死亡"的权利保护逻辑[3] - 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创纪录 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6.4亿元(2024年4月)[4] 严肃性 - 司法实践彰显法律刚性 知识产权判例体现"严格保护促进科技创新"的深层意义[4] - 最高法2022年2月发布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 强化法律适用标准[5] 延展性 - 法律体系持续完善 民营经济促进法(2024年5月施行)与民法典形成互补 明确保护经营自主权等23项民营经济权益[5] - 立法动态反映时代需求 需平衡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 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5] 法治建设深层意义 - 民法典奠定市场经济法律基础 核心原则包括私权保护、平等自愿、诚实守信[6] - 实施效果超越条文本身 推动"法治精神"在民事权益保护领域的实质落地[6]
一财社论:以法治精神充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一财经· 2025-05-29 14:02
民法典实施五周年成效 - 民法典自2020年5月28日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施行 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立法核心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 [2] - 实施五年间 全国各级法院审结人格权纠纷案件达80.41万件 涵盖公民个人及市场主体权益侵害案例 [3] 民法典三大特征 针对性 - 对人身权 财产权 人格权等作出详细规定 确立从出生到死亡的权利保护逻辑 [3] - 人格权保护实现从模糊到全面细致的转变 明确自然人 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名称权 名誉权等保护条款 [3] 严肃性 - 知识产权侵权判例显示法律刚性 2024年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终审判赔6.4亿元 创同类案件赔偿纪录 [4] 延展性 - 推动法律体系完备化 最高法2022年发布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 多部门出台配套措施 [4] - 2024年5月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吸收民法典原则 明确保护民营经济组织经营者的人身权 财产权及人格权益 [4][5] 立法与执行动态 - 民法典作为市场经济基础性法律 为执法提供准则 但需平衡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现实冲突 [5][6] - 法学专家强调私权保护 平等自愿 诚实守信原则 指出法律执行比立法更具挑战性 [6]
聚焦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最高法发布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
新华社· 2025-05-27 07:52
知识产权保护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法典典型案例 聚焦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 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等五被告未经许可使用殷某声音 构成侵权 法院判决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2] - 民法典将声音保护写入人格权编 明确声音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 为新业态新技术应用划定界限 [2] 民营企业维权 - 戴某因退换纠纷在网络平台发布恶意评价视频 法院认定构成对瓦罐煨汤店名誉权损害 [3] - 法院判决戴某在网络平台发布道歉视频并留存至少三日 同时赔偿商家损失 [3] 典型案例范围 - 典型案例涵盖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和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等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