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才争夺

搜索文档
对不起,AI博士年薪300万起步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22 04:11
AI人才争夺现状 - AI领域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大厂主导争夺 字节跳动表现尤为突出 [4] - 字节跳动研发岗校招需求增加23% 算法、前端和客户端岗位增幅最明显 非研发产品类岗位offer量翻倍 [4] - 阿里启动2026届校招 提供7000多个职位 AI相关岗位占比60% 腾讯开放70余种岗位并加大对AI+人才投入 [4] 薪资水平与竞争态势 - AI应届博士生薪资从200万升至300万 部分顶尖人才年薪达500万以上 [6][7] - 清华明星导师门下应届博士生带项目经验者年薪超500万 相当于初创公司种子轮规模或企业年收入水平 [7] - 阿里P9职级需10年以上经验且晋升通过率不足10% 腾讯T13需连续3年S级绩效 反映顶级AI人才稀缺性堪比大厂管理层 [7][8] - 国内年薪300万以上应届生仅百余人 供需严重失衡 [8] 人才招聘策略与要求 - 企业通过高薪+资源倾斜+重点业务分配留住人才 创业公司以高管亲自带人策略差异化竞争 [10] - 美团为校招生构建"导师制+岗位轮换+跨城流动"体系 70%应届生首年实现晋升 [10] - 字节跳动Seed计划、腾讯青云计划、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等提供宽松考核机制吸引人才 [13] - AI核心岗位聚焦大模型预训练岗(需顶尖技术)和应用岗(需顶级产品经理) [11] - 企业偏好清北博士 要求顶会论文3篇以上并考察实践价值 浙大学生因地域政策因素市场供给较少 [11][12] 行业背景与全球竞争 - 全球50%AI研究人员为中国人 推动企业将招募华人AI人才列为重点 [14] - 国内资金规模与融资频次不及海外 AI商业化早期阶段限制企业人才储备能力 [13] - 海外抢人案例频发:Meta挖走北大校友孙之清 微软以数百万美元薪酬包反挖MetaAI Research人才 [14] - 字节跳动通过Top Seed计划覆盖应届生 节节高计划覆盖3年内年轻人才 构建全方位招聘网络 [13]
300万年薪抢AI应届生,大厂卷疯了
虎嗅· 2025-08-20 08:16
国内AI人才争夺态势 - 大厂主导AI人才争夺 字节跳动研发岗需求增加23% 算法 前端和客户端岗位增幅最明显 非研发领域产品经理和数据分析岗位offer量翻倍[2][3] - 字节跳动为算法实习生提供日薪5000元 被行业视为"给钱太夸张" 成为中国AI领域人才密度最高公司 其他公司差一个档[4] - 阿里启动2026届校招 提供7000多个职位 AI相关岗位占比60% 腾讯开放五大类70余种岗位 加大对"AI+"人才投入[4] AI人才薪资水平 - AI应届博士生薪资从200万升至300万 这还不是全部收入 个别优秀清华博士生带项目经验可达500万年薪[5][7] - 阿里P9职级需10年以上经验 管理数十人至百人团队 年薪达500万 晋升通过率不足10% 腾讯T13需12年以上经验 连续3年绩效S级 接近副总裁级别[8][9] - 国内能获得300万年薪应届生仅百余人 供需严重失衡 薪资水平堪比大厂管理层[9] 人才招聘策略与要求 - 企业优先清北博士 浙大其次 小红书RedStar计划要求实习生有三篇以上顶会论文 并考察论文实践价值[11][14] - AI核心岗位分为两类 大模型预训练岗关系团队skill set 大模型应用岗需要顶级产品经理出身 更看重产品需求和体验理解[13] - 字节跳动Top Seed计划面向校招 "节节高"计划针对毕业3年内人才 提供额外奖金激励内推 构建全方位招聘网络[14] 企业留人策略 - 创业公司通过高管亲自带人 每周一小时业务讨论 提供重点业务机会满足人才成长需求[11] - 美团为校招生构建"导师制+岗位轮换+跨城流动"培养体系 70%应届生第一年实现晋升 部分两年成长为团队骨干[11] - 多家公司提供宽松考核机制 包括腾讯青云计划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快手快Star计划 小红书REDStar计划[16] 行业竞争背景 - 全球50%AI研究人员是中国人 招揽年轻华人AI人才成为各大公司重中之重[19] - 国内公司资金规模与融资频次不如海外 差一个量级 AI商业化处于早期 公司运营压力大[18] - 人才争夺呈水下行为 Meta挖走北大95后校友 微软计划用数百万美元薪酬包反挖Meta AI Research人才[21]
OpenAI华人AI大牛集体跳槽Meta!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校友各一位,多模态后训练、感知团队负责人全走了
量子位· 2025-06-29 01:43
人才流动 - Meta近期从OpenAI挖走4名顶尖AI研究员,均为华人背景,使Meta从OpenAI累计挖走人数增至8名[1][3] - 四位研究员分别来自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均在OpenAI担任核心团队负责人或关键项目贡献者[6][13] - 四位研究员内部Slack账户已被OpenAI停用,显示人才流动已成既定事实[22] 研究员背景 - 清华校友赵盛佳全程参与从初代ChatGPT到o3的预训练开发,2022年斯坦福博士毕业后即加入OpenAI[7][13] - 北大校友任泓宇领导OpenAI后训练团队,是o3-mini核心贡献者,原计划负责今年夏季开源模型发布[9][10][13] - 中科大校友于佳慧为OpenAI感知团队负责人,曾担任谷歌Gemini多模态视觉联合负责人[13][16] - 浙大校友毕树超为OpenAI多模态后训练主管,曾任谷歌工程总监及Youtube Shorts联合创始人[13][20] 行业竞争态势 - Meta本月已向至少45名OpenAI研究员发出邀请,显示人才争夺战持续升级[25] - OpenAI被迫提高薪酬以挽留人才,反映行业人才竞争成本显著上升[4] - 人才争夺战实质是开源阵营(Meta)与闭源阵营(OpenAI)的正面交锋[26] 技术影响 - 被挖人才集中在多模态训练、强化学习后训练领域,均为带团队经验的专家级人才[27] - Meta可能加速开发具备多模态深度思考能力的开源Llama模型[28] - 北大校友任泓宇离职可能影响OpenAI原定夏季发布的开源模型计划[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