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口外流
icon
搜索文档
2025收缩型城市分析——139个城市正 “悄悄收缩”
搜狐财经· 2025-09-14 03:13
收缩型城市定义与识别 - 收缩型城市指遭遇持续性人口流失及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城市形态 需从人口 经济 空间三个维度理解[3] - 人口维度表现为常住人口持续性减少 国际标准为连续2年人口规模超1万的城市区域出现人口流失[6] - 经济维度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 产业空心化 就业机会稀缺 财政收入下滑[6] - 空间维度呈现城市建成区扩张与人口减少的悖论现象 与中国土地财政和扩张模式相关[6] - 中国识别标准要求连续3年城区常住人口下降 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 建成区扩张与人口增长不匹配[7] - 分为四类:资源枯竭型(如鹤岗) 产业变迁型(如东北重工业城市) 地理偏远型 被动虹吸型[9] 空间分布特征 - 全国共识别139个收缩型城市 黑龙江 辽宁 四川三省各有12个 安徽 甘肃各有10个[11] - 东北地区最集中 占全国近1/4 黑龙江13个地级市中12个被列为收缩型城市[12] - 华北 西北地区收缩明显 主要表现为资源型和传统工业城市衰退[12] - 中部地区收缩与扩张并存 远离区域中心的小城市面临压力[12] - 东部沿海收缩较少 但部分资源型和传统产业城市面临挑战[13] - 西南地区收缩主要集中在远离城市群的小城市[14] - 典型集群包括东北城市群(哈尔滨 长春 沈阳) 资源型城市集群(鸡西 鹤岗等四大煤矿城市) 制造业衰退集群(鞍山 辽阳)[15] 成因分析 - 宏观因素: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7] 区域发展不平衡使资源向东部沿海和中心城市集聚[19] 产业转型升级中传统工业城市面临困难[21] - 中观因素:城市间竞争加剧使小城市处于劣势[22] 产业空心化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和人口外流[23] 资源枯竭动摇资源型城市经济基础[25] - 微观因素: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向大城市流动导致人口结构失衡[27] 人口减少引发房地产市场低迷(如鹤岗五万一套房)[29] 产业衰退和人口减少形成城市活力不足的恶性循环[31] 特征与表现 - 人口特征:总量减少(鹤岗十年人口锐减16.7%) 老龄化加剧 高素质人才外流导致结构失衡[33] - 经济特征:经济增长放缓且低于全国水平 产业结构单一依赖传统产业 财政收入下滑影响公共服务供给[34] - 空间特征:93.03%人口收缩城市建成区面积仍在扩张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中心城区出现空心化现象[35] - 社会特征:老龄化加剧与养老服务不足矛盾突出 经济衰退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设施因人口减少而闲置[37] 转型路径与国际经验 - 精明收缩策略:空间优化从扩张转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人口政策吸引人才和优化结构 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38] - 特色发展路径:资源型城市转型(如鹤岗利用石墨资源) 文化旅游型城市(如伊春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宜居型城市(如阜新矿坑改造光伏电站年发电满足40万户需求)[40] - 国际经验:德国鲁尔区通过产业多元化 城市功能更新 生态修复成功转型 日本通过区域整合 功能重组 社区营造应对收缩 美国底特律通过破产重组 产业创新 社区复兴逐步走出困境[41][42] 政策应对与案例 - 国家层面:2019年发改委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概念并要求"瘦身强体" 2025年推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避免盲目扩张[43][44] - 地方实践:鹤岗将废弃厂区改造创意公园吸引数字游民 阜新将矿坑改造光伏电站 伊春将15个市辖区合并优化资源配置[45] - 未来建议:建立识别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名单 制定差异化政策针对不同类型城市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与周边中心城市实现资源共享[46][47]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收缩型城市成为中国城镇化新阶段普遍现象 区域分布不均衡(东北最严重) 面临人口减少 经济衰退 空间悖论等多重挑战 精明收缩与特色发展是主要转型路径[48] - 未来展望: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收缩城市数量可能继续增加 国家将推动城市整合或撤并优化资源配置 转型需政府 市场 社会多方参与且是长期过程[49]
东北又一座“空城”诞生?房价从1万跌至6千,本地人却大量“逃离”
搜狐财经· 2025-08-31 02:20
城市经济衰退 - 东北某资源型城市房价从超过10000元/平方米跌至6000元/平方米 跌幅高达40%以上 [1] - 当地常住人口从2015年约100万人锐减至2025年约75万人 十年间流失四分之一人口 [1] - 2025年上半年商品房成交量同比下降38% 创近十年新低 [6] 资源产业萎缩 - 煤炭年产量从鼎盛时期2000万吨锐减 可开采储量不足巅峰时期20% [3] - 煤炭产业曾提供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2023-2025年间超3万名煤矿工人面临失业或转岗 [3] - 第二产业中资源型企业占比高达65% 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5% [4] 人才与就业困境 - 2024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 同期新增劳动力达6.2万人 存在明显就业缺口 [4] - 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学生中超过90%选择外地大学 毕业后回乡工作比例不足20% [5] - 当地月薪水平较南方城市低40% 同类工作南方城市薪资可达8000元以上 [5] 公共服务短板 - 每千人口医师数2.8人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人 [8] - 三甲医院仅2家 缺乏211/985高校 [8] -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23%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 数字经济滞后 -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不足15% 远低于发达城市30%以上的水平 [9] - 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靠后 [9] - 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 人才储备不足 [9] 产业转型方向 - 需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等多元产业 [11] - 需依靠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11] - 需通过住房补贴、科研经费、创业扶持等措施吸引人才 [11] 城市发展指标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8% 远低于全国增长水平 [10] - 典型100平方米住宅2020-2025年间市值缩水约40万元 [10] - 新建小区空置率超60% 500户小区常住不足200户 [6]
截止2025年6月,全国房价跌幅最高的6座城市,跌幅最高72%
搜狐财经· 2025-07-11 01:05
中国楼市寒冬:六城房价暴跌深度剖析 核心观点 - 全国平均房价跌幅达30%,部分城市跌幅更为显著[1] - 六座城市房价暴跌的核心原因包括前期泡沫破裂、人口外流及产业结构单一[11] 安徽安庆 - 迎江区房价从2019年5000-6000元/㎡跌至2025年2500-4000元/㎡,跌幅48.2%[2] - 城乡发展失衡导致工业基础薄弱,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年轻人外流至合肥及长三角[2] 内蒙古乌兰察布 - 集宁区房价从2019年6000-7000元/㎡跌至2025年1800-3000元/㎡,跌幅46.2%[3] - 农牧业主导经济缺乏新兴产业,就业机会不足加剧人口外流[3] 河北廊坊 - 房价从2017年2.8万-3.2万元/㎡跌至2025年1.2万-1.5万元/㎡,跌幅62.8%[4] - 环京限购政策及投机客撤离导致“睡城”泡沫破裂[4] 黑龙江鹤岗 - 主城区房价从2019年3500-4000元/㎡跌至2025年1000-1500元/㎡,跌幅53.7%[5] - 煤炭资源枯竭引发人口外流,工业基础薄弱制约转型[5] 甘肃兰州 - 房价从2019年1.5万-1.8万元/㎡跌至2025年5500-8000元/㎡,跌幅50.3%[8] -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限制城市扩张,重工业增长乏力导致人口净流出1.1万人(2022年)[8] 云南西双版纳 - 勐腊县房价从2019年1万-1.2万元/㎡跌至2025年3000-5000元/㎡,跌幅50.8%[9] - 旅游地产退潮及橡胶/茶叶产业单一化加剧就业不足[9] 深层原因总结 - 前期房价炒作泡沫破裂、人口净流出及产业结构单一共同导致楼市寒冬[11]
美国前纽约州州长科莫:税收增加将导致纽约市人口外流。
快讯· 2025-06-09 13:26
税收政策与人口流动 - 美国前纽约州州长科莫指出税收增加可能导致纽约市人口外流 [1]
离开家乡10年,东北老铁都去哪了?
36氪· 2025-05-14 14:26
东北人口迁徙现象 - 东北人口因求学、务工、更换生活环境等多种原因外流,操着"大碴子味儿"口音的东北人已分布于全国各处 [6] - 迁徙者包括因林业衰退南下的技术员、被动离开的随迁子女、以及主动寻求职业发展的年轻人 [7] - 东北人对故乡的情感复杂,既有对暖气、雪景、炕头唠嗑等生活记忆的眷恋,又对商业氛围不足和人情往来复杂感到无奈 [10][28] 林业经济变迁 - 1990年代东北林业资源丰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提供优质木材,是黑龙江林业经济支柱 [8] - 2000年后政策调整使森林采伐制度趋严,进口木材贸易量快速增长,本土采伐量逐步减小 [8] - 2002年林业技术人员工资因工作量减少而下滑,部分从业者被迫转行或外迁 [8] 外迁者职业发展路径 - 林业技术员转行经历多次创业失败,从开餐馆到水果批发最终通过蔬菜大棚种植站稳脚跟 [9][10] - 年轻一代因职业发展机会匮乏选择离开,哈尔滨互联网等工作机会不足迫使毕业生外流 [21] - 留乡年轻人多从事直播和网约车等新兴行业,传统工业地标如哈药六厂变为网红打卡点 [26] 代际差异与身份认同 - 第一代迁徙者保留对土地的熟悉感,通过农业技术重获生计 [10] - 随迁子女经历文化适应过程,东北方言混杂外地表达导致短暂隔阂 [13] - 长期在外工作者出现身份认同危机,身体机能和饮食习惯已与故乡产生隔阂 [25] 区域经济特征 - 哈尔滨物价涨幅缓慢,烧饼价格25年仅从0.5元涨至1.5元 [21] - 烟台因日韩企业入驻形成经济活跃区,吸引东北劳动力流入 [8] - 传统工业企业如哈药六厂建筑风格独特但产业地位下降,反映区域经济转型 [26]
离开家乡10年,东北老铁都去哪了?
36氪· 2025-05-13 01:28
东北人口迁徙现象 - 东北人口因求学、务工、更换生活环境等多种原因外流,分布于全国各处 [1] - 不同代际的迁徙者呈现不同特点:被动离开、主动出走、身份重构等 [1] 林业经济变迁 - 1990年代黑龙江林业资源丰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提供优质木材,是当地经济支柱 [2] - 2000年后政策调整推动可持续发展,进口木材成本优势导致本土采伐量下降 [2] - 2002年林业局采伐面积逐步减小,直接影响从业人员收入水平 [2] 产业转型与就业机会 - 2000年前后国企改制导致东北产业工人"停薪留职",促使部分家庭转向外地经商 [11] - 哈尔滨等城市缺乏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就业机会,推动年轻人口外流 [11] - 留乡年轻人多从事直播、网约车等新兴行业 [16] 商业环境特点 - 东北商业氛围不够活跃,创业面临挑战 [4] - 哈药六厂等传统企业从生产功能转变为网红打卡点,反映产业转型 [16] 日韩企业投资 - 2000年代初烟台吸引大量日韩企业入驻,形成区域经济活跃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