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生态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这些外企缘何把“标杆项目”放在沈阳?
新华社· 2025-09-29 04:18
强大的产业生态系统、强韧的供应链体系为外企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在沈阳,宝马集团已深耕数十年之 久,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吸引其配套供应商也纷纷来华设厂,中欧汽车产业链不断深化融合。 新华社记者 于也童 齐 琪 米其林集团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高端轮胎制造基地在沈阳;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在沈阳;贺利氏 集团在中国规模最大的半导体项目在沈阳……从租借生产线到建工厂,从"试水"到深耕,越来越多外企 投资项目在沈阳成长为其"产业版图标杆",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 这些外企始终与沈阳同频共振,持续深化合作,沈阳的"磁吸力"从何而来? 充足的人才资源为吸引外资提供基础。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从依赖外籍专家到培养本土人才,这一转 型是外企全球化战略与本地化需求平衡的必然结果。 "过去,米其林沈阳工厂在高峰期曾有190多名外籍专家。如今,沈阳工厂有四、五十位中国专家为米其 林的全球业务提供服务。"米其林大中华及蒙古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叶菲说。 在沈阳,大量的优秀产业人才为外企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一些外企还会通过校企合作、内部 培训等方式精准培育人才。从2013年开始,华晨宝马启动了中德校企合作全新职业项目,将德国"双 ...
记者来信:这些外企缘何把“标杆项目”放在沈阳?
新华网· 2025-09-26 11:01
充足的人才资源为吸引外资提供基础。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从依赖外籍专家到培养本土人才,这一转型是外企全球化战略与本地化需求平 衡的必然结果。 "过去,米其林沈阳工厂在高峰期曾有190多名外籍专家。如今,沈阳工厂有四、五十位中国专家为米其林的全球业务提供服务。"米其林大中 华及蒙古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叶菲说。 9月24日,米其林沈阳工厂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韩赫 摄 新华社沈阳9月26日电 记者来信:这些外企缘何把"标杆项目"放在沈阳? 新华社记者于也童、齐琪 米其林集团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高端轮胎制造基地在沈阳;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在沈阳;贺利氏集团在中国规模最大的半导体项目在 沈阳……从租借生产线到建工厂,从"试水"到深耕,越来越多外企投资项目在沈阳成长为其"产业版图标杆",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市场的巨大机 遇。 这些外企始终与沈阳同频共振,持续深化合作,沈阳的"磁吸力"从何而来? 在沈阳,大量的优秀产业人才为外企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一些外企还会通过校企合作、内部培训等方式精准培育人才。从2013年 开始,华晨宝马启动了中德校企合作全新职业项目,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 ...
卜希霆:房车文旅下半场需打破产业壁垒 构建开放协同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9-03 23:11
行业核心观点 - 房车文旅产业需要进行价值重估 从带轮子的房子物理概念转向移动生活空间和文化体验载体的认知转变 [1] - 产业破局关键在于构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各方高效协同互利的产业生态系统 [3] - 行业发展比拼重点从硬件设施竞争转向协同生态构建 需要全行业打破壁垒开放合作 [4] 产业现状挑战 - 行业存在认知偏差 将房车简单视为交通工具而非移动生活空间 限制了产业想象空间 [1] - 当前普遍存在孤岛式发展模式 制造商 营地运营商 内容创作者和数字化平台各环节严重脱节 [2] - 消费者体验不佳 面临找营地难 服务配套差等现实问题困扰 [2] 消费需求变革 - 旅游消费范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消费者从传统观光打卡转向追求深度体验和高度自由的生活方式 [1] - 年轻一代消费者购买的不是行程而是"在路上"的生活体验 [1] - 房车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移动的家 流动的社交场和探索世界的个性化基地的场景无限可能性 [2] 生态系统构建 - 硬件基础设施需要政府转变角色 从监管者成为产业生态顶层设计师 制定统一法规和简化审批流程 [3] - 房车企业需从制造商转型为出行服务商 通过租赁 托管 共享等多元化服务降低用户门槛 [3] - 房车营地需升级为集补给 社交 文化体验和紧急救援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形成全国性网络 [3] 软件服务体系 - 需要建立强大数字化平台操作系统 无缝整合路线规划 营地预订 线上社区和救援服务所有功能 [3] - 各地旅游资源应主动融入生态 开发适配房车游客的专属产品和服务 [4] - 通过房车串联散落各地的文旅珍珠 实现主客共享的价值创造 [4]
南财观察丨从游戏谷到机器人谷,广东为何盛产新兴产业之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03:20
产业之谷发展概况 - 广东依托全球领先的制造基础、万亿级消费市场和技术生态,形成深圳"新能源汽车谷"、广州"新型显示谷"、汕头"新型储能谷"、东莞"潮玩创意谷"等新兴产业矩阵 [1] - 产业之谷突破广深边界,非核心城市如汕头、东莞通过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网络 [5] - 产业形态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强调产业链协同而非单一生产集聚 [1][6] 核心城市产业布局 - 深圳南山区"机器人谷"汇聚优必选、越疆科技等企业,周边分布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生态 [3] - 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聚集阿里、腾讯等3.6万家企业,16万数字人才,形成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3] - 深圳宝安"汽车大区"十个街道分布58-168家智能汽车企业,覆盖电动化、智能化全产业链 [4] 非核心城市特色产业 - 汕头"新型储能谷"整合绿色新材料园区、海上风电产业园及高校资源,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5] - 东莞"潮玩创意谷"以石排镇为核心,聚集4000多家玩具企业和1500家配套企业,实现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协同 [5] - 广州黄埔鱼珠片区形成"游戏谷",吸引4399、炫动科技等企业总部入驻 [4] 产业生态升级特征 - 从低成本生产集聚转向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产业链韧性 [2][6] - 龙头企业如视源股份在"新型显示谷"带动9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协同网络 [12] - 市场化机制推动人才流动,广东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吸引人工智能等领域高层次人才 [11] 竞争优势与全球定位 - 广东产业体系优势与市场化程度结合,形成人口流动和人才储备的正反馈机制 [7] - 深圳"机器人谷"通过供应链生态实现全球竞争力,企业5分钟内可匹配上下游资源 [8] - 产业之谷通过全球化"融智"带动资本汇聚,从依赖生产规模转向生态竞争力 [10][11] 政策与场景支持 - 广东省出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措施》,推动"AI+"和"机器人+"场景落地 [13] - 广州丰富业态为云蝶科技等企业提供教育、医疗等多领域技术试验田,加速AI应用转化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