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智能化转型

搜索文档
CIIS2025圆桌对话丨在AI浪潮中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
机器人圈· 2025-09-01 10:13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政府通过政策与平台搭建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4] - 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合作机制 实现教育方向与产业需求高度协同[4] - 企业需认识产教融合初期投入较大 政府高校应协助企业度过前期困难阶段[4] 机器人产业发展优势 - 常州强大的硬件制造与量产能力为智能机器人企业提供稳定灵活的供应链支持[7] - 工业场景丰富性为机器人技术迭代提供关键支持 半结构化制造是最佳落地场景之一[8] - 正与本地企业探索定制化零部件和场景应用 打造面向全球的智能机器人供应链生态[7][8] 智能驾驶与汽车产业链 - 新能源汽车全链条供应链能力显著 小到螺丝都能在本地找到供应商[11] - 控制器研发迭代以天为单位 远超传统汽车供应链按月计算的节奏[11] - 以G60高速为核心推进长三角智能物流网络建设 提供丰富应用场景[11] 国际社区建设 - 需具备全周期跨国境资源配置系统 支持研发中试孵化全流程[14] - 通过多边组织中立枢纽作用破解数据跨境和人才流动壁垒[14] - 构建宜居宜业社区氛围 解决教育金融生活等"最后一公里"需求[14] 政策支持与生态建设 - 已出台多项行动计划推动算力建设场景开放与产业链融通[17] - 建成13个高校创新平台和7个重大创新载体 发布人工智能+百景应用1.0版[18] - 继续推进算力和数据要素建设 优化产业生态并升级典型应用场景[18] 未来发展规划 - 打造智能制造明星城市 借助机器人提升生产效率和减少不安全工作[21] - 建设智能驾驶国家枢纽 实现工厂精密化和工程师与AI协同[22] - 以国际化社区汇聚全球资源 构建碳流与数据流和谐共振的城市生命体[22][24] 差异化发展路径 - 聚焦新能源机器人智能驾驶等优势领域 强化产业辨识度[25] - 通过供应链深度整合场景开放赋能和人才生态构建实现差异化竞争[25] - 将人工智能从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城市IP名片[25]
广西河池市:实地调研探脉,指数秘钥助力蚕桑产业升级“加速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6 14:16
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广西河池市蚕桑产业带动22万户近百万蚕农参与,2024年蚕茧产值达135亿元,蚕农户均增收超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6% [1] - 河池市蚕茧产量21.85万吨,占广西总产量50%,连续20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2] - 宜州区桑园面积39.6万亩,蚕茧产量10.2万吨,连续20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拥有20家茧丝绸企业,其中19家为规上企业 [2] 产业优势与战略布局 - 河池市地处北纬24度,拥有全球面积最大、品质最优的桑蚕茧基地,宜州桑蚕茧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国际奢侈品牌原料 [1] - 河池市抓住"东桑西移"战略机遇,目标打造千亿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种桑养蚕、茧丝绸加工、织绸印染等环节 [1][3] - 2024年完成26.14万亩低产桑园改造,桑园总面积增至96.32万亩,为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支撑 [2]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转型 - 河池市拥有自动化上蔟、轨道喂蚕等126项专利技术,小蚕共育技术推广使用率全国领先,缫丝企业实现自动化设备全覆盖 [3] - 河池市推动"人工智能+"转型,谋划"中国-东盟桑蚕茧丝绸数字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打通全产业链数据壁垒 [3] - 6A级生丝产品畅销海外,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3] 品牌建设与国际化发展 - 河池市启动新华·河池蚕桑产业发展指数编制工作,推动区域品牌国际化 [2] - 河池市荣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国丝绸新都"等称号 [1] - 产业链与东盟各国产生跨境交易,涉及蚕种、生丝及生产设备等领域 [3]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河池市出台《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出32条举措聚焦基地提质和产业链补全 [2] - 未来将以科技和文化驱动产业升级,从"丝绸源头"向"品牌高地"迈进 [4] - 蚕桑指数将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产业发展提供预警导航 [4]
2025 年新一线城市名单发布,城市格局再掀波澜
搜狐财经· 2025-05-28 08:17
新一线城市排名 - 2025新一线城市前15名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合肥、青岛、东莞、宁波、佛山 [1] - 成都连续11年蝉联新一线城市榜首,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崛起,高新技术企业达1.45万家 [1] - 杭州GDP一季度同比增长5.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双轮驱动,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电气机械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9%、16.5%、8.7% [2] 城市产业发展 - 佛山制造业占比超50%,家电、陶瓷产业全球领先,2024年GDP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6.2%,新增常住人口18万,广佛地铁日均客流量超百万人次 [2] - 合肥2024年GDP增速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8%居万亿城市首位,汽车、光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迅猛,蔚来汽车等龙头企业落地 [3] - 青岛连续9年上榜,依托海洋经济、智能制造产业优势,东莞以"世界工厂"产业基础叠加湾区红利,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领域保持竞争力 [7] 经济指标维度 - 排行榜指标体系涵盖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 [5] - 商业资源集聚度包含大品牌青睐指数、商业核心指数和商业配套成熟度,品牌选址逻辑回归"效率优先" [5] - 城市枢纽性通过交通联系度、城际流动指数等衡量,如广西实现地级市高铁全覆盖提升区域联系度 [5] 新兴经济表现 - 2025年春节档三线城市票房占比达25.24%,华中、西南、西北地区夜间出行人次同比增长超20% [6] - 苏州、合肥、重庆在新兴产业领域比重提升显著,武汉、西安、南京科研机构数量居新一线前列 [6] - 西安、武汉、银川、成都吸引本省七成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杭州、武汉医疗资源供给突出 [6] 区域发展特征 - 东部城市占新一线半壁江山,中西部"强省会"如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通过资源集聚巩固地位 [7] - 长沙凭借网红经济、文旅消费新业态在生活方式多样性维度排名第八,成为中部突围典型 [7] - 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新增就业人口位居全国前列,城市群效应显著 [6][7]
留得住用得好 拓宽技能人才就业空间
央视网· 2025-04-30 00:20
行业趋势 - 制造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及三四线城市都在加大引才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加快搭建高技能人才队伍 [1] - 威海作为国内最大渔具生产基地之一,产业正向智能化转型,专业对口且有技术潜力的技能人才成为企业争相招揽的对象 [5] - 全国启动"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对技能人员给予针对性职业培训,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7] 企业举措 - 威海当地加快搭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育人才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 [7] - 大连、衡水、烟台等地出台引才新举措,对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发放补贴并提供科研支持 [7]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推行"技能+绩效"薪酬制度,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职业规划路径 [9] 人才发展 - 山东威海钓具生产企业为新员工安排轮岗培训,由老师傅带领熟悉产品生产全过程 [3] - 重庆高新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工通过系统培训取得多种专业技能证书,收入从打零工提升至每月7000多元稳定水平 [9] - 高级技师通过"技能津贴"制度实现收入增长,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明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