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政府通过政策与平台搭建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4] - 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合作机制 实现教育方向与产业需求高度协同[4] - 企业需认识产教融合初期投入较大 政府高校应协助企业度过前期困难阶段[4] 机器人产业发展优势 - 常州强大的硬件制造与量产能力为智能机器人企业提供稳定灵活的供应链支持[7] - 工业场景丰富性为机器人技术迭代提供关键支持 半结构化制造是最佳落地场景之一[8] - 正与本地企业探索定制化零部件和场景应用 打造面向全球的智能机器人供应链生态[7][8] 智能驾驶与汽车产业链 - 新能源汽车全链条供应链能力显著 小到螺丝都能在本地找到供应商[11] - 控制器研发迭代以天为单位 远超传统汽车供应链按月计算的节奏[11] - 以G60高速为核心推进长三角智能物流网络建设 提供丰富应用场景[11] 国际社区建设 - 需具备全周期跨国境资源配置系统 支持研发中试孵化全流程[14] - 通过多边组织中立枢纽作用破解数据跨境和人才流动壁垒[14] - 构建宜居宜业社区氛围 解决教育金融生活等"最后一公里"需求[14] 政策支持与生态建设 - 已出台多项行动计划推动算力建设场景开放与产业链融通[17] - 建成13个高校创新平台和7个重大创新载体 发布人工智能+百景应用1.0版[18] - 继续推进算力和数据要素建设 优化产业生态并升级典型应用场景[18] 未来发展规划 - 打造智能制造明星城市 借助机器人提升生产效率和减少不安全工作[21] - 建设智能驾驶国家枢纽 实现工厂精密化和工程师与AI协同[22] - 以国际化社区汇聚全球资源 构建碳流与数据流和谐共振的城市生命体[22][24] 差异化发展路径 - 聚焦新能源机器人智能驾驶等优势领域 强化产业辨识度[25] - 通过供应链深度整合场景开放赋能和人才生态构建实现差异化竞争[25] - 将人工智能从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城市IP名片[25]
CIIS2025圆桌对话丨在AI浪潮中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
机器人圈·2025-09-01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