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战略

搜索文档
【环时深度】特殊历史节点,日德军事走近引更多审视
环球时报· 2025-08-31 23:02
日德军事合作发展进程 - 2021年3月签署《情报保护协定》实现安全保障领域机密情报共享 [3] - 2021年4月首次举行外长防长"2+2"会谈 同年11月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实施联合训练 系德军舰艇时隔20年再度停靠日本港口 [3] - 2022年德国总统总理外长等政要密集访日 其中朔尔茨总理和贝尔伯克外长上任后首次亚洲之行均选择日本 [4] - 2023年3月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访日 系16年来首位访日的德国防长 双方就防卫装备和技术合作达成一致 [4] - 2024年1月签署《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促进后勤支持与联合训练 计划2025年实施二战以来首次陆军联合军演 [4] 军工产业协同深化 -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开始为日本客户测试无人驾驶地面战车 [5] - 日本企业为德国参与研制的"金牛座"巡航导弹研发火箭推进装置 [5] - 德国驻日使馆新增国防技术武官职位 专门负责军备和采购事务 [5] 战略转向与地缘政治动因 - 德国2020年通过印太政策指导方针 方针中"中国"被提及62次 "日本"仅28次 但2022年进展报告中"中国"仅出现2次 "日本"被提及10次 [6] -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推动欧洲与东亚安全联动 岸田文雄2022年向朔尔茨强调欧洲与印太安全"密不可分" [9] - 德国绿党执政期间强烈支持价值观导向外交政策 [9] - 双方试图摆脱二战战败国身份 德国旨在扩大国际军事影响力 日本寻求突破战后军事发展限制并开拓欧洲军贸市场 [10] 历史认知与叙事差异 - 日本存在历史修正主义组织"史实传播协会" 否认二战侵略罪行 声称战争是对美欧殖民的"自卫行动" [11] - 日本"八月新闻"叙事中占比最高的是强调原子弹爆炸与神风特攻队牺牲的"苦难叙事" 掩盖侵略殖民历史 [12] - 德国虽总体严肃反思二战 但部分政治力量试图减少对纳粹暴行的关注 将教育资金转向庆祝历史成就的项目 [13] 合作特征与战略定位 - 双方地理距离遥远但政治安保关系骤然紧密 合作涵盖数字化转型、联合军演及高层互访等多领域 [5][6] - 德国推行亚太"平衡外交" 试图减少对华依赖 日本则将德国作为军事力量对外投射的跳板 [8][10] - 美国战略不确定性促使两国加强合作 传统依赖美国安全保障的模式发生变化 [8]
中美外长已谈完,不到24小时,韩国放出消息,特朗普逼李在明二选一
搜狐财经· 2025-07-15 06:50
美国对韩施压 - 特朗普政府施压韩国加入联合遏制中国造船业计划 否则将面临高额关税和港口收费[1] - 美国对日本和韩国征收25%关税 对等关税生效日期从7月9日延长至8月1日[1] - 要求韩国在造船业 能源和农产品进口等多个领域配合遏制中国 并将此作为美韩关税谈判前提条件[1] 韩国经济依赖关系 - 中韩贸易占韩国外贸四分之一 半导体对华依存度超过40%[3] - 韩国70%以上高纯镝依赖中国进口[5] - 若屈从美国要求 韩国关键产业如三星和现代汽车将遭受重创[3] 韩国应对策略 - 向中美日三国派遣特使 重启对华高层沟通渠道[3] - 释放可能出席中国9月重要纪念活动的信号[3] - 公开揭露美国将造船合作与遏华要求捆绑施压的内幕[3] 中国反制措施 - 外交部强调支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经贸问题 但反对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协议[5] - 王毅外长呼吁反霸凌 并重启中日韩经贸部长会推动产业链自主协作[5] - 中国握有稀土等战略资源筹码 完全有能力对韩国实施反制[5] 地缘政治影响 - 美国试图重塑亚太盟友体系 韩国政坛变动使其成为关键目标[3] - 韩国安全上依赖美国 经济上离不开中国 陷入结构性矛盾[7] - 韩国的选择将深刻影响中美韩三边关系走向和东北亚局势[7]
美国忌惮俄罗斯,日本关税战强势反击,七艘准航母显露真实目的
搜狐财经· 2025-07-10 05:00
日本军事扩张 - 日本近年来低调建造7艘准航母,吨位接近中型航母,可搭载F-35B战机,作战半径覆盖东海[1][8] - 准航母建造速度惊人,四年内形成三个完备航母战斗群,每月以万吨级速度投放作战力量[10] - 日本同步发展隐形护卫舰技术,四年服役11艘"最上级"隐形护卫舰,每四个月下水一艘,配备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11][13] 军事工业能力 - 日本造船工业全球领先,拥有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顶级造船企业,采用高强度特种钢材建造准航母[21][22] - 准航母与美军C5系统完全兼容,可融入美国军事网络形成高效作战体系[15] - 日本通过"直升机驱逐舰"名义伪装军事扩张,逐步强化甲板强度和导弹引导接口[17][19] 战略意图转变 - 日本突破《和平宪法》限制,从防御型军事力量向进攻型转型,如"出云"级从直升机驱逐舰改装为可搭载固定翼战机的准航母[24] - 2024年"加贺"号完成F-35B起降测试,美国首次以"准航母打击群"定义日本舰队[30] - 日本持续增加国防预算减少对美军依赖,表现出独立军事操盘意图[28] 地缘政治影响 - 美国长期聚焦俄罗斯战略博弈,忽视日本在太平洋的军事崛起[3][6] - 日本准航母战斗群作战能力已对东亚安全形势产生深远影响[8][10] - 日本军事扩张完全出乎美国预料,其野心和实力已不容忽视[28][30]
这世界,终于都赢麻了
虎嗅· 2025-06-26 06:00
中东局势与大国博弈 - 伊朗、以色列、美国三方博弈呈现零和游戏特征 各方均未达成战略目标但暂时停火 [3][7] - 以色列与伊朗的12天冲突耗尽双方武器库存 同时导致美国军事储备见底 [5][6] - 美国计划从韩国抽调4500名驻军 预计后续将逐步撤出驻日美军 战略重心转向中东 [10][12] 能源与金融市场动态 - 国际油价和金价在冲突期间剧烈波动 部分资金通过多空操作获利丰厚 [4] - 中东局势持续影响全球能源格局 美国试图通过控制中东维持能源主导权 [13] - 黄金价格曾经历300元区间波动 长期持有者最终获得显著收益 [29] 地缘政治与资本流动 - 美国战略收缩迹象明显 退出亚太成为共识 但中东仍是其不可放弃的核心利益区域 [11][15] - 全球资本寻求避险 部分资金提前布局新兴市场以避免美元霸权弱化后的机会损失 [27][28] - 中国A股市场出现异常强势表现 背后存在防止外资低价获取筹码的托举力量 [26] 冲突后续发展预判 - 当前停火仅为战术性暂停 伊朗需寻求外援 以色列要求美国补充军备 [9] - 三方核心矛盾未解决 激进派势力可能随时重启冲突 [21][22] - 外部势力可能通过秘密渠道向冲突地区输送资源以延续动荡局面 [24]
民进党当局长期与CIA等合作
快讯· 2025-06-05 00:4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涉及政治和国家安全领域,不包含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投资分析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企业财务数据、行业动态或市场趋势的文档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