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修正主义

搜索文档
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川村范行告诉《环球时报》:日本历史认知鸿沟产生,有两大根源
环球时报· 2025-09-17 22:49
历史认知差异根源 - 战时新闻封锁导致日本国民不了解真实战争情况包括南京大屠杀等侵略行为[1] - 战后教育未深入涉及侵华战争悲惨实况 归国士兵沉默且幸存者揭露遭主流舆论压制[1] - 形成以广岛长崎原子弹轰炸和东京空袭为主的战争受害者意识 缺乏战争加害者认知[1] 个人研究经历 - 1996年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残酷史实震撼[2] - 1998年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目睹人体实验实物证据[2] - 通过直接经历了解到日军侵略行为的真实情况[2] 媒体报道与教育现状 - 日本媒体每年8月15日特别节目集中于原子弹受害者和战后重建 对中国等受害国苦难鲜有触及[2] - 呼吁日本媒体客观公正展现战争全貌 同时呈现受害者经历和加害国行为[2] - 历史修正主义在日本社会扩散 部分政客和知识分子否认侵略战争本质[1] 历史纪念与未来合作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展示维护历史正义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决心[2] - 日本需真正正视历史才能在互信基础上深化中日合作 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2] - 东海日中关系学会计划9月27日举办公开研究会 呼吁日本民众正视历史反思战争[2]
缺席九三阅兵的欧洲,已失去国际格局中“另一极”的地位
虎嗅· 2025-09-03 01:04
日本外交立场与历史认知 - 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审慎应对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并避免出席 [1] - 日本认为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且反日色彩浓厚 旨在扩大中国式历史叙事在国际上的影响 [4] - 日本对侵略历史反思不足 成为中韩等亚洲国家无法与之实现历史和解的根本原因 [11] 地缘政治动态与中日关系 - 日本首相石破茂因中韩关系正常化及中印关系缓和趋势感到寝食难安 [2] - 中国影响力今非昔比 东京担心中国地位在纪念活动后进一步加强 [3] - 日本试图利用西方遏制中国影响力的战略共识来回避和推卸历史罪责 [4] 二战历史背景与国际秩序 - 日本投降仪式于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降伏文书 终结日本军国主义时代 [8] - 战后日本在回避罪责的灰色地带游走 与国际政治变化及日本成为美国马前卒的背景相关 [11] - 联合国作为战后秩序组成部分 面临主要大国的漠视和挑战 历史修正主义正在回潮 [14] 纪念活动的国际参与差异 - 欧美国家缺席北京阅兵式源于不同记忆文化 历史认知和地缘政治考量 非日本劝阻结果 [18] - 欧亚对二战记忆和纪念处于各唱各戏局面 主战场分为欧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区 [19][22] - 中国2015年70周年阅兵式仅30位元首级领导人出席 欧洲代表不多符合传统 [24] 军事战略与全球部署对比 - 2024年美国军费开支达9970亿美元 中国 俄罗斯 德国 沙特和英国军费总和仅为其三分之二 [36] - 解放军五个战区全部集中在本国国土内 海外仅一个军事基地 美军六个战区覆盖全球 [39] - 美军以本土为中心前沿部署 控制关键战略通道 中国军力部署相对局限 [39] 欧洲地缘政治立场与自主性 - 欧洲缺席北京阅兵反映其失去国际格局中另一极地位 被迫与美国保持一致 [45] - 欧盟在美国胁迫下增加军费开支 对中国原材料和技术依赖加深 地缘政治上无足轻重 [45] - 欧洲曾有的战略自主阶段体现在德法反对伊拉克战争及明斯克协议排除美国 [45]
【环时深度】特殊历史节点,日德军事走近引更多审视
环球时报· 2025-08-31 23:02
日德军事合作发展进程 - 2021年3月签署《情报保护协定》实现安全保障领域机密情报共享 [3] - 2021年4月首次举行外长防长"2+2"会谈 同年11月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实施联合训练 系德军舰艇时隔20年再度停靠日本港口 [3] - 2022年德国总统总理外长等政要密集访日 其中朔尔茨总理和贝尔伯克外长上任后首次亚洲之行均选择日本 [4] - 2023年3月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访日 系16年来首位访日的德国防长 双方就防卫装备和技术合作达成一致 [4] - 2024年1月签署《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促进后勤支持与联合训练 计划2025年实施二战以来首次陆军联合军演 [4] 军工产业协同深化 -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开始为日本客户测试无人驾驶地面战车 [5] - 日本企业为德国参与研制的"金牛座"巡航导弹研发火箭推进装置 [5] - 德国驻日使馆新增国防技术武官职位 专门负责军备和采购事务 [5] 战略转向与地缘政治动因 - 德国2020年通过印太政策指导方针 方针中"中国"被提及62次 "日本"仅28次 但2022年进展报告中"中国"仅出现2次 "日本"被提及10次 [6] -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推动欧洲与东亚安全联动 岸田文雄2022年向朔尔茨强调欧洲与印太安全"密不可分" [9] - 德国绿党执政期间强烈支持价值观导向外交政策 [9] - 双方试图摆脱二战战败国身份 德国旨在扩大国际军事影响力 日本寻求突破战后军事发展限制并开拓欧洲军贸市场 [10] 历史认知与叙事差异 - 日本存在历史修正主义组织"史实传播协会" 否认二战侵略罪行 声称战争是对美欧殖民的"自卫行动" [11] - 日本"八月新闻"叙事中占比最高的是强调原子弹爆炸与神风特攻队牺牲的"苦难叙事" 掩盖侵略殖民历史 [12] - 德国虽总体严肃反思二战 但部分政治力量试图减少对纳粹暴行的关注 将教育资金转向庆祝历史成就的项目 [13] 合作特征与战略定位 - 双方地理距离遥远但政治安保关系骤然紧密 合作涵盖数字化转型、联合军演及高层互访等多领域 [5][6] - 德国推行亚太"平衡外交" 试图减少对华依赖 日本则将德国作为军事力量对外投射的跳板 [8][10] - 美国战略不确定性促使两国加强合作 传统依赖美国安全保障的模式发生变化 [8]
(抗战胜利80周年)日本学者呼吁以青年交流推动和平记忆构建
中国新闻网· 2025-08-24 02:23
日本社会二战历史认知现状 - 日本社会对二战侵略历史的整体认知呈现基础存在但分化加剧态势[1] - 战争亲历者逐渐减少及历史修正主义蔓延导致否认侵略、美化战争言论在政治社会各领域显性化[3] - 研究者面临更大压力和阻力[3] 日本历史教育问题 - 义务教育及通识教育中教材与课堂叙述长期倾向于模糊化[3] - 侵略历史表述出现退化甚至美化现象[3] - 导致年轻一代难以明确历史责任与事实界限[3] 中日民间交流前景 - 20岁左右日本年轻人越来越多通过网络视频和社交平台直接接触中文信息与中国社会日常图景[4] - 这为绕开刻板印象建立互信提供了新渠道[4] - 社会对话不应止于是否认账的二元争辩而应在事实与法理上说清楚教明白[4] 学术研究贡献 - 石田隆至与中国学者张宏波合作出版《新中国的战犯审判与归国后的和平实践》在日本公开发行后引起学界关注[3] - 该书基于对亲历者20余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合中国国内公开的审判档案还原历史[3]
汲取历史智慧 共筑和平未来(寰宇平)
人民日报· 2025-08-21 22:13
中国在二战历史与国际秩序中的角色 - 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中国始终捍卫正确二战史观 维护现行国际秩序 践行真正多边主义 [1][6] - 中国是东方主战场 1931年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 14年浴血奋战造成3500多万军民伤亡 牵制并消耗日本军国主义主要兵力 [1] 二战历史教训与胜利成果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全球性抗争 26个反法西斯国家组成国际同盟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四万万人同心抗敌 [1] - 二战胜利催生联合国体系 保障战后总体和平与全球发展进步 二战军民伤亡超过1亿人 战火遍及四大洲 [2][4] 历史修正主义的现实威胁 - 日本存在否认侵略历史逆流 包括供奉战犯 篡改教科书 否认南京大屠杀和强征慰安妇等罪行 [3] - 个别国家奉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 冲击联合国核心秩序 践踏《联合国宪章》国际关系准则 [3] 国际秩序维护与和平发展路径 - 必须坚持对话合作取代对立对抗 避免扩大军事同盟和挤压他国安全空间造成的安全困境 [5] - 需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以联合国宪章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 [5] - 应坚持文明交流互鉴 反对文明冲突论和意识形态割裂 倡导平等包容的文明观 [5]
【环时深度】“审查”博物馆,白宫要争历史叙事控制权
环球时报· 2025-08-19 22:43
特朗普政府历史叙事审查行动 - 美国政府计划在2026年独立250周年前对史密森学会下属博物馆及展览进行全面审查 以确保内容与特朗普对美国历史的解读一致 白宫称此为纠正左翼"历史修正主义"的行动[1][2] - 特朗普要求博物馆以"公平"方式谈论国家历史 而非"觉醒"或种族主义方式 并强调需颂扬"美国例外论" 删除"分裂性或党派化叙事"[2] - 审查行动基于2025年3月签署的"恢复美国历史真相和理智"行政命令 该命令计划削减对"贬低共同美国价值观"项目的财政支持[3] 具体实施措施与项目 - 内政部需确保公共纪念碑等不包含"贬低美国人"的内容 并呼吁游客举报违规情况 国家公园管理局对礼品店书籍和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审查[5] - 重点建造"美国英雄国家花园"项目 安设250尊不同领域"美国英雄"雕塑 并修复邦联将军雕像及恢复以邦联将军命名的7个军事基地名称[6] - 解散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理事会 停办变装演员活动 并修改国家公园网站内容 删除变性人相关表述及调整历史事件描述[7] 政治与文化战争背景 - 行动被学者视为更广泛文化战争的一部分 针对2019年《纽约时报》的《1619计划》(批判奴隶制历史) 特朗普发布《1776报告》推动"爱国主义教育"[10][11] - 民调显示多数美国人接受复杂历史 但政府被指将历史用作政治楔子 区分"真正美国人"与反对者[9][10] - 保守派媒体支持行动 而左翼学者指责为"洗白历史" 并引发历史学家制作反制内容如《美国民主之旅》视频系列[8][14] 社会与学术界的反应 - 白宫任命无历史专业背景人员(如律师哈利根)进行审查 遭质疑缺乏客观标准[13] - 部分学者支持抵制"过度关注国家缺陷"的倾向 认为应平衡历史叙述[12] - 多数游客反对举报国家公园"贬低性内容"的命令 拒绝移除黑暗历史物品[14]
《南京照相馆》外国观众:世界需要铭记南京大屠杀及所有为和平牺牲者
环球时报· 2025-08-18 22:56
电影内容与观众反响 - 电影《南京照相馆》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通过展现极端暴力场景如日军残忍摔死襁褓中婴孩 引发观众强烈情感震撼 [1] - 影片聚焦小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的挣扎故事 通过主角冲洗日军暴行照片时辨认出熟悉面孔等具像化叙事 使遇难者不再是抽象数字 增强情感共鸣 [1][2] - 电影自8月7日起在澳大利亚 新西兰 美国 加拿大等国上映 并正走向更多国家 推动关于历史记忆与人性的国际对话 [3] 国际观众认知差异 - 韩国观众因历史教育全面强调日本侵略史 家乡保留日军侵略时期建筑 能与影片产生强烈共鸣 [2] - 法国和英国观众表示西方教育体系中对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侵华战争的讲述极为有限 历史教科书未涉及这段历史 需通过影片补足认知 [2] - 影片通过中国视角重构二战记忆 其道德抉择 坚韧和追求真相的主题超越特定历史背景 吸引国际观众 [2][3] 历史教育与现实意义 - 影片在历史修正主义抬头的背景下 通过保存日军暴行证据并向世界分享 确保日本帝国主义罪行不被遗忘 [3] - 电影让国际年轻一代铭记为和平付出生命的人 人物冒生命危险记录真相的行为在当今时代仍被迫切需要 [3] - 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使真相昭示于世 影片推动直面历史以珍视和平的全球性对话 [3]
揭批本国政府欺瞒731部队罪行的日本参议员山添拓:世代更迭,加害责任不会消失
环球时报· 2025-08-17 23:37
日本政府历史隐瞒行为 - 日本共产党籍参议员山添拓在国会首次公开731部队人体实验史料 敦促政府承认战争罪行 [1] - 日本政府隐瞒历史真相的首要原因是避免战后赔偿责任 并试图模糊处理以控制事实认定范围 [2] - 政府长期掩盖731部队活动详情 拒绝披露加害事实细节 [6] 历史修正主义影响 - 日本政客篡改历史行径加剧 例如自民党议员西田昌司否认冲绳"姬百合之塔"史实 [2][3] - 历史修正主义将导致日本与中韩等国关系反复恶化 阻碍民间友好关系建设 [4] - 认知差距持续存在将阻碍国际交流与合作 受害者记忆不会因时代更迭消失 [4] 日本外交政策取向 - 日本外交受美国绝对影响 多数政党视日美同盟为绝对前提 [5] - 山添拓主张日本应与中国美国保持平等关系 而非对抗 [5] - 随着美国关税政策实施 日本民众对美国信任度下降 [5] 战后责任与道歉机制 - 真正道歉需以承认历史事实为前提 加害责任不因世代更迭消失 [6] - 政府应在战后80周年全国传播历史真相 作为防止未来犯错的必要工作 [6] - 2015年安倍谈话被右翼视为"终结性" 但政府仍未承担完整历史责任 [6] 中日关系发展路径 - 中日需建立不发动战争的关系 基于现有共识缓解地区紧张态势 [7] - 双方应共同避免加剧地区紧张 转向合作缓解态势 [7] - 实现和平外交并非遥不可及 需突破历史问题障碍 [5][7]
钟声:坚持正确历史观,才是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
人民日报· 2025-08-15 03:30
历史认知问题 - 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并否认战争罪行 试图为侵略历史翻案[2] - 日本初中教材弱化战争加害责任 用"南京事件"指代南京大屠杀 称"受害人数尚无定论"[2] - 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中表示对战争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该承诺是中日邦交正常化重要前提[3] 军事安全动向 - 日本大幅增加防卫预算 放宽武器出口限制 拼凑军事"小圈子"搞阵营对抗[2] - 日本渲染"中国威胁"并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 严重损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3] - 日本军事动向违背"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原则 引起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高度警觉[2] 中日关系基础 - 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定的各项原则构成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必须坚持和恪守[3] - 日本在历史 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严肃郑重承诺不容模糊和倒退[3] - 日本应同中方一道将政治共识体现到具体政策中 为地区提供更多稳定性[3]
坚持正确历史观,才是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钟声)
人民日报· 2025-08-14 21:51
历史认知问题 - 日本右翼势力持续参拜靖国神社并在历史教科书中有弱化战争罪责倾向 如用"南京事件"指代南京大屠杀且对受害人数表述模糊[2] - 日本初中教材采用率最高的版本在战争加害责任记叙方面出现明显弱化现象[2] - 近年来不断有侵华日军暴行新史料被发现 任何歪曲历史行径都注定徒劳[2] 军事政策动向 - 日本大幅增加防卫预算并放宽武器出口限制 违背"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原则[2] - 日本拼凑军事"小圈子"搞阵营对抗并出现修改"无核三原则"的倾向[2] - 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渲染"中国威胁"并在台湾问题上越界行为损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3] 中日关系基础 -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对战争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是中日邦交正常化重要前提[3] - 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定的各项原则构成中日关系政治基础 必须坚持和恪守[3] - 日本应同中方一道将政治共识体现到具体政策中 为地区提供稳定性[3] 国际社会期待 - 日本应深刻反省历史罪责并同美化侵略历史行为彻底切割[1][4] - 日本需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1][4] - 正确对待历史是检验国家道德良知与和平诚意的试金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