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过去几年重小轻大、规避机构持仓票的策略模式可能不再成立
证券时报网· 2025-09-08 00:48
市场流动性特征 - ETF资金流向明显分化 宽基减而行业主题增 A股减而港股增 反映机构配置型资金存在明显高切低特征 强趋势板块主要由主动选股型资金驱动 [1] - 市场或步入2021年以来主动型公募产品最后一轮密集申赎换手阶段 机构重仓核心资产上涨有助于消化产品赎回压力 [1] - 机构持仓票或成为下一轮产业趋势及经济回暖过程中的配置重心 重小轻大策略模式可能不再成立 回归核心资产正成为现实 [1] 全球货币政策与制造业竞争格局 - 海外高债务资金利率与央行被动降息压力共存 欧美国家在高债务利率环境下被迫步入降息周期 [1] - 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压力减缓 在反内卷趋势下 份额优势转向定价权 利润率长期回升成为中长期重要基本面线索 [1] -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提升 [1]
对话“十四五”|中国制造,惠及全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4 04:54
中国制造业"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展望 核心观点 - "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在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包括国产大型游轮、C919客机、T800航空碳纤维等,打破外国垄断并降低"卡脖子"风险 [1] - 中国制造业研发水平、生产效率、供应链管理等综合竞争优势显著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 中国拥有全球最齐全工业门类,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具备全产业链自主生产能力 [2] - "十四五"科技创新成果如10米超大采高液压支架、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为未来经济增添想象力 [3] 制造业全球地位 - 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拖拉机到高铁均能自主生产且质量优异 [2] - 中国制造体系规模大、韧性强,优质工业品不仅改善本国生活,还稳定全球产业链并降低各国发展成本 [2] - 中国制造业发展经验正带动更多经济体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 "十四五"基础与"十五五"方向 - "十四五"在新兴产业、供应链韧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领域取得成绩,但仍有内外矛盾待解 [3] - 未来需增强三大能力:把握技术变革机遇(如前沿技术研发)、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内涵式增长)、保障产业链安全(构建韧性供应链) [4][5] - 需推动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研发转型,并通过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 [4][5] 技术创新突破 - 多个全球首个/唯一技术成果涌现,如"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东方超环"核聚变装置等 [3] - 技术突破使中国制造业从国际分工跟随者向主导者转变,部分细分领域已居世界最前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