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退出

搜索文档
今年退出之王诞生,半年搞定1000亿
投中网· 2025-07-31 06:42
退出为王:一级市场的核心信仰 - 一级市场的共同信仰是"退出为王",退出能力代表专业水平,退出业绩体现资源网络 [1] - 2023年孙正义推动Arm上市后,软银愿景基金1期LP获得经济回报,缓解了此前63亿美元累计亏损的困境 [1] - Chime案例显示估值从250亿美元跌至116亿美元,凸显退出时机对投资回报的关键影响 [2] EQT的退出策略创新 - 2025年上半年EQT完成151亿美元退出,同比翻倍并超去年全年总额,主要依赖并购而非IPO(仅占20%)[2][4][5] - 核心交易包括:诺德安达教育集团(143亿美元估值,套现54亿美元)、Karo Healthcare(30亿美元)、Acumatica(20亿美元)[4][5] - 诺德安达交易通过"内部IPO"模式完成,由EQT组织LP财团接盘,实现控股方、裁判与买家的三重角色合一 [6][7][8] 非传统退出路径的实践 - EQT设计"非公开股票拍卖",限定1100名LP参与,投行主导估值谈判,解决IPO市场失灵问题 [7][8] - Karo Healthcare因上市窗口关闭转向并购退出,最终以30亿美元成交,但市场环境导致交易难度显著增加 [9][10] - 2025年Q2美国并购交易量跌至10900笔,创2015年以来最低水平(除2022年疫情期),反映市场流动性萎缩 [10] 行业变革与领导层调整 - EQT更换CEO,由私募业务负责人佩尔·弗兰岑接任,其管理资产规模达1130亿欧元,同期启动1040亿美元新募资计划 [12] - 行业现状表明传统工具已难以应对复杂环境,Figma等百亿美元级IPO案例成为少数能提振市场信心的积极信号 [12][13] 并购市场的结构性挑战 - EQT的并购退出依赖LP圈层资源,普通机构难以复制,凸显头部玩家的资源优势 [8][12] - 政治因素(如特朗普政策)与债务市场波动直接抑制并购活动,加剧退出难度 [10] - 教育、消费医疗、SaaS成为并购活跃领域,但估值谈判压力显著上升 [4][9][10]
退出盛宴,来了
投中网· 2025-05-29 06:56
行业退出趋势 - 2025年VC/PE行业退出呈现触底反弹态势,多家机构称今年为"退出大年",高瓴、蜂巧资本、国家大基金等通过减持实现超高回报[2][3] - 2024年VC/PE以IPO方式退出的账面股权价值仅1999亿元,同比下滑39%,不足2021年峰值的五分之一[2] - 2025年前5个月部分案例的退出规模已接近或超越2024年全年,如高瓴减持百济神州套现超110亿港元,蜂巧资本清仓泡泡玛特获22.64亿港元[4][5][6] 典型案例回报分析 - 高瓴投资百济神州10年累计投入13亿美元,首轮投资回报28倍(持股成本0.675美元/股),近期减持5.42%股份对应套现超110亿港元[4][5] - 蜂巧资本2018年投资泡泡玛特新三板定增,4000万元投资最终实现400倍回报,2025年通过大宗交易清仓获22.64亿港元[6][7] - 国家大基金2015年投资中芯国际25.5亿元人民币,2025年减持时对应回报超10倍(中芯国际市值3300亿港元)[7] 港股市场动态 - 港股成为退出主战场,泡泡玛特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蜜雪冰城达2000亿港元,宁德时代H股市值1.47万亿港元超越A股[11] - 消费企业受益显著:蜜雪冰城Pre-IPO轮投资者获8倍回报,沪上阿姨Pre-IPO轮50亿估值上市后市值超130亿港元[11] - 硬科技公司受追捧,越疆机器人港股上市后市值270亿港元(Pre-IPO估值35亿人民币),市销率66倍[12] 市场结构性分化 - A股IPO仍受限:2025年1-4月仅30家企业获注册批文(同比降14%),产业资本减持规模持续收缩(2025Q1为424.58亿元)[14][16] - 港股IPO数量有限:2025年1-4月仅19只新股上市(同比增26.7%),但超半数2024年新股仍破发,呈现"市值狂飙与破发并行"格局[17][18] - 仅头部项目享受红利:2025年投中"年度最佳投资回报投资人"奖项因门槛过高(退出回报超10亿美元)已连续两年空缺[8][18]
一级市场退出之困
投资界· 2024-12-19 07:31
会议背景 - 第二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大会于2024年12月10-11日在重庆举行,主题为"万象耕新",聚焦行业回顾、格局重塑和价值探索 [2] - 圆桌论坛《以退为进,探索多元化路径》由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刘缨主持,汇集多位投资机构代表和港交所高管 [2] 参会机构概况 - 日初资本:2020年成立的美元基金,专注消费产业和出海全球化,采用"专、少、深、长"全周期投资策略 [4] - 唐兴资本:2019年成立,管理规模30亿,重点投资硬科技领域如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已孵化多家上市企业 [4] - 香港交易所:市值近4000亿港币,过去十年帮助中国企业IPO募资近3000亿美元,2024年64个IPO募资800多亿港元 [4] - 渶策资本:2019年成立,管理规模超10亿美元,投资领域包括消费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 [5] - 上海科创银行:前身浦发硅谷银行,已服务6000余家科创企业和500余家创投机构 [5] - 德同资本:成立于2006年,主要关注TMT和AI领域 [5] - 弘晖基金:专注生物医药及高端智造,管理规模28亿美元 [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被称为"退出之年",IPO通道收窄导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明显,行业普遍面临退出焦虑 [6][7] - 2021-2022年市场热情高涨导致估值泡沫,2023年8月后IPO收缩引发连锁反应 [6] - 当前A股IPO数量仅为往年同期数分之一,PE值下降40-60% [11] - 行业正向循环被打破:没有退就没有募,没有募何来投,没有投更谈不上管 [8] 退出策略与路径 - 核心观点:投得好才能退得好,退出问题需从投资阶段就开始考虑 [6][7] - 多元化退出路径: - 并购:医药生物行业并购案例增多,可期待新一波并购潮 [7][11] - 港股上市:港交所优化上市规则,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降低,审批流程缩短至40个工作日 [9][10] - S基金:虽国内体量不足,但可作为补充退出渠道 [11] - 海外交易:与韩国PE等海外机构合作可实现快速退出 [11] - 实操建议: - 早期谈判退出条款,避免拖延 [7] - 对失败项目及时止损,遵循"二八原则" [7] - 弘晖基金已实现40%存量项目退出,通过接手同行退出项目获得优质资产 [11] 投资策略调整 - 头部化、专业化、产业化成为机构发展方向 [8] - 投资标准应更严格,寻找结构性机会 [8] - 降低IPO预期,回归价值投资本质 [9] - 构建抗风险投资组合,关注现金流和估值 [11] - 案例: - 日初资本从上市公司挖角CEO孵化企业,年收入已超20亿 [8] - 农业科技企业通过技术延伸实现良好发展 [8] - 普米斯生物医药以9.5亿美元被美国上市公司并购 [8] 香港市场优势 - 新经济公司占港股新股融资额70%,募集资金规模近1万亿港币 [9] - 18C特专科技章节已有5家公司申请上市 [9] - 港股通南下投资日均交易占市场总成交20% [10] - 美的H股全球IPO融资46亿美元,吸引国际长线资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