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旅行服务

搜索文档
“围剿”携程
36氪· 2025-08-15 11:47
携程发展历程 - 2003年携程营收3.34亿元,净利润1.33亿元,此后15年业绩持续增长,2019年收入达332.05亿元(增长近百倍),净利润69.98亿元 [2] - 2020-2021年受不可抗力影响收入断崖式下滑,2022年国内旅游回暖后复苏 [4] - 2023-2024年累计营收近900亿元,净利润超270亿元,毛利率达81% [5][14]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传统OTA格局:携程通过战略投资同程(2014年注资2亿美元)、并购去哪儿(2015年)整合市场,目前仍持股同程19.98% [11][12] - 互联网大厂入局:阿里2014年推出"去啊"(后升级为飞猪),2025年飞猪并入淘天体系;美团2025年与万豪合作后高端酒店预订量单日增长88%;京东推出3年"零佣金"酒店会员计划;抖音投入亿级补贴发力酒旅直播 [13][15][17] - 自营势力崛起:华住、首旅等酒店集团及航司强推自有APP,削弱第三方平台依赖 [20] 市场新趋势 - 消费行为变化:2024年国内出游56.2亿人次(+14.8%),总花费5.8万亿元(+17.1%),年轻用户偏好个性化体验(如Citywalk、反向游) [5][23] - 下沉市场爆发:江苏省"苏超"期间景区预订同比增305%,抖音酒旅订单环比增197%(宿迁地区达672%) [23] - 内容驱动决策:短视频/攻略成为旅游消费新入口,抖音等内容平台凭借流量优势抢占传统OTA市场 [24][25] 携程应对策略 - 拓展海外市场但面临Booking、Expedia竞争压力 [28] - 加码内容生态:内嵌"旅拍"社区,强化游记/直播/短视频功能 [28] - 行业监管趋严:2025年8月携程、同程、抖音等被贵州省集中约谈 [28]
携程集团-S(09961)首次覆盖:壁垒深厚,国内、海外双轮驱动增长
中泰证券· 2025-03-19 11:1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3][5][10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依靠对供给的锁定与完善的服务体系,携程构建了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 [4] - 酒店集中度提升趋势对OTA份额与take rate影响较为有限,考虑互联网生态的差异后携程产业话语权或高于海外龙头 [4] - 受益于国内居民需求结构变化与出海加速,携程中长期的成长性要好于多数交易平台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携程:穿越互联网周期的在线旅行龙头 - 1999年携程四君子开创携程旅行网,OTA领域携程系掌握半壁江山,酒店领域携程持股多家酒店集团,且出境游与国际业务预计合计占集团收入的1/3 [10][12] - 携程崛起依靠“水泥+鼠标”,成功依靠机场、车站发卡片、电话呼叫中心和BD的酒店资源维护三板斧,后期虽将营销与订单处理转移至线上,但仍保持庞大的BD与呼叫中心团队 [15][16][17] - 2007年移动时代浪潮袭来,携程在机票和酒店领域面临去哪儿、艺龙等挑战,股价大幅下跌,后梁建章回归,通过并购结束行业竞争,奠定现有格局 [21][23][24] 面对外部的竞争,公司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 相对阿里巴巴,美团“农村包围”城市的竞争对携程影响有限,从GTV、收入、利润视角看,携程仍是OTA市场龙头,美团在低星酒店市场份额大,但高星市场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且携程还经受住了抖音跨界竞争的考验 [26][29][32] - 携程竞争地位稳固的背后是中高端市场深厚的护城河,供给侧中高星酒店供给刚性,携程通过合作模式加强对供给的控制力;需求侧携程汇聚高净值客户,与供给侧构成闭环;地面基础设施方面,庞大的服务团队进一步提升进入壁垒 [34][35][43] 酒店集中影响有限,携程生态位优于海外龙头 - 酒店集中化对OTA构成的挑战有限,机票“提直降代”后丧失盈利能力,酒店连锁化率提升,但OTA在酒店预定中份额和take rate整体保持平稳,原因在于酒店市场长期呈现长尾、非标特征,OTA信息匹配价值持续存在,且多数酒店需依靠平台,头部集团也需OTA做散客补充 [47][49][58] - 相对海外OTA龙头,携程生态位更优,海外OTA依赖Google流量分发,面临广告成本高和Google绕开直连的问题,而中国互联网用户习惯移动端,携程掌握流量自主权,销售费用率低,酒店脱离OTA更困难,且国内OTA仍处于代理模式,经营更轻松 [63][69][72] 盈利预测与估值 - 成长性分析:携程长期自由现金流稳定性强,成长逻辑好于多数平台,国内需求受益于消费结构变迁,旅游行业增长中枢高于经济大盘,出境游增速高于国内,国际业务是未来增长最大看点,Trip.com规模扩张逻辑顺畅 [74][75][91] - 估值分析:预计2025 - 2027年携程营业收入分别为612.6、697.3、787.0亿元,同比增长14.8%、13.8%、12.9%,归母净利润为161.5、184.1、209.1亿元,同比增长 - 5.4%、14.0%、13.5%,对应PE 20.2、17.7、15.6倍;业务估值给予20 - 25倍的2025年PE估值,对应2710 - 3388亿人民币,投资性资产估值874亿,合理估值水平在3584 - 4262亿,当下市值相对合理估值存在9% - 23%的折价,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92][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