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遗产保护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河南日报· 2025-06-11 23:41
文化遗址博物馆建设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于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放 该项目是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 也是洛阳市"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重要组成部分 [1]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这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1] - 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河南省"探索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亮点 河南大遗址规模大 级别高 连片分布 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辉煌成就 [1] 博物馆建设成果 - 2019年至2024年期间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 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 [1] - 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 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在陈列布展中 [1] - 这些博物馆充分展示了考古发掘和历史文化研究成果 系统阐述了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为河南省博物馆体系建设中亮丽的金名片 [1] 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 - 河南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科研项目中承担重要使命 勇于探索创新 [2] - 全省累计55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数量居全国第一 [2] - 建成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 立项10处 总数全国第一 [2]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14日举办,设分论坛、文物专题展等
新京报· 2025-06-09 13:18
2025明文化论坛概况 -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6月14日在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主题为"印象大明 世遗华章" [1][2] - 论坛由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和一场文物展览组成,开幕式围绕"明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展开研讨 [2] - 四场分论坛分别聚焦"大明经略"治国韬略、"医药传承"济世匠心、"数智文旅"科技赋能、"明乐雅音"艺术回响 [2] 明代文物展览与科技应用 - 明代文物专题展览6月14日全天开放,设置"礼制之章""威仪之象""器用之华""文脉之传"四大主题单元 [2][3] - 展览采用VR、AR、全息投影、4K超清扫描、AI色彩修复与三维动画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1][3] - 数字孪生技术将用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陈-跨界传播全链条矩阵,专设"明文化数智文旅"分论坛研讨智慧景区建设 [3] 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 - 昌平区计划2030年前实现明十三陵主体陵寝全部开放,推动兆域边墙保护修缮与全域旅游发展 [4] - 北京市编制《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重点实施箭扣长城、大庄科长城、天坛等研究性修缮项目 [4][5] - 昌平区已连续举办三届明文化论坛,将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整合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标志性遗存 [5] 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 - 中国明史学会将合作编撰《赫赫有明》通俗读物,深化明史研究体系建设,涵盖政治制度、经济变迁等多维度成果 [6] - 论坛开幕式联动明十三陵、明祖陵等五地直播,邀请高寿仙、单霁翔等专家解读明文化历史价值 [2] - "医药传承"分论坛系统展现明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实践和中药炮制工艺的革命性进展 [3] 文旅融合与品牌活动 - 昌平区推出《明见万历》VR体验项目,打造"明潮"嘉年华、千帆音乐节等品牌活动,采用大空间娱乐(LBE)技术 [3] - 通过生态、文化、旅游统筹布局,构建文化创意与全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4]
让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8 22:50
四名汇智计划 - 北京市西城区发起的文化遗产保护计划,以"名城、名业、名人、名景"为核心,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共享平台 [7] - 2017-2025年支持707个项目团队开展超2000场活动,包括讲座、展览、课程、城市探访等形式 [7] - 累计培养近百支持续开展名城保护文化活动的团队,获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未来之星"奖 [7][13] - 采用"常态成员+流动成员"组织架构,理事单位包括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等资源提供方 [13][14] 93号院博物馆 - 由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胡同四合院改造而成,2014年开馆后专注非遗文化展示与体验 [8] - 通过展览、手工活动、沙龙等形式吸引参观者,年接待量未披露但强调"公益开放"属性 [8][9] - 推出"街区即博物馆"计划,将大栅栏历史建筑群视为开放式博物馆展厅(如93号院为非遗传习所,同仁堂为中医药展厅) [9] - 面临民办小微博物馆经营压力,2022年起接受四名汇智计划支持 [10] 走读北京项目 - 张传玖2015年发起的文化公益活动,累计组织近300场故宫、天坛等古迹讲解 [11] - 强调"三不讲"原则(不讲迷信/野史/夸大),注重青少年研学教育 [12] - 连续多年入选四名汇智计划,获得场地资金支持,带动更多人参与古都文化保护 [11][12] 天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 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天桥·艺巢计划"推进腾退空间改造,形成小微艺术馆群 [14][15] - 与建筑师车飞团队合作完成储子营36号、赵锥子8890号等多个院落有机更新项目 [14] - 打造"艺术馆+展示"、"工作室+商业"的共生生态,开发留学路等特色主题街区 [15]
一起守护“记忆里的中国”(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04 21:56
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 -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假期每天演出6-7场,开放夜间演奏场次以满足游客需求[1] - 随州曾侯乙编钟完整保存2400多年前音乐智慧,铭文与音响互通互证,被称为世界首部有声"音乐教科书"[1] - 少林寺近500通碑碣跨越1400多年历史,串联中国佛教史与全球文明交流史[1] - 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载1409年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对话[1] 世界记忆名录与中国文献遗产 - 中国已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包括甲骨文、《黄帝内经》、苏州丝绸技术图谱等[2] - 文献遗产被比作串联华夏文明的丝线,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并提供跨时空思想启迪[2] - 少林寺运用虚拟现实和裸眼3D技术为碑碣打造沉浸式展览[3] - 广东创排民族歌剧《侨批》,福建摄制纪录片《走近侨批》推广侨批档案[3] 文化遗产的国际价值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见证中国与斯里兰卡1409年以来的友好交往[3] - 文化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促进文明对话,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创新[3] - 联合保护行动被视为搭建文明理解桥梁的实践[3]
以科技打开“时光宝盒”(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6-04 05:39
科技考古应用领域 - 发现环节采用声呐扫测等技术实现水下考古突破 如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古帆船[1] - 修复环节运用激光焊接技术完成文物复原 典型案例为对1000多年前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进行2582颗串珠复位[1] - 研究环节融合碳十四测年 古DNA分析 动植物考古等多学科技术 推动老遗址新发现[2] 考古技术发展特征 - 科技手段已成为田野考古常规操作 精确度达毫米级[1] - 技术创新推动考古工作模式革新 包括立体扫描成像等新方法应用[2] - 科技助力使文物从"重见天日"到"涅槃重生"实现全周期保护[2] 社会文化影响 - 考古成果通过科技解读解码"何以中国"的文化命题[2] - 文博热持续火爆背景下 科技成为考古成果打破壁垒走近公众的关键媒介[2] - 科技创新以灵动方式连接历史与未来 强化文化自信[2]
【西安】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好文化遗产
陕西日报· 2025-06-03 22:28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修缮 [1] - 西安城墙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活动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秉持"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保护 [2]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遗址保护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呈现宫殿遗址格局,成为融合历史与休闲的公共空间 [3][4] 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 -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文物保护、文旅运营等4方面数据要素,运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全方位监测 [2] - 平台设置绿黄橙红4色分级预警机制,数字化呈现预防性保护标准 [2] - 通过物联网监测和AI智能体提升管理效率,实时显示13.74公里城墙全域数据模型 [2] 文化IP活化与创新利用 - 2025乙巳蛇年"长安灯会"在西安城墙等3地同步点亮万盏花灯,结合盛唐主题灯组、国潮集市等活动吸引游客 [2] - 西安探索"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形成大唐西市博物馆"民营资本投资模式"和大明宫"集团运作模式"等创新路径 [4] - 西安市编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形态 [4] 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 - 西安城墙日均接待大量游客,城墙下市民活动形成古今交融的生活场景 [1] - 大明宫遗址公园被游客评价为兼具历史教育与亲子休闲功能的"遛娃好去处" [4] - 西安通过遗址合理利用实现"相融共生",如大唐芙蓉园等景点联动提升文旅吸引力 [2][4]
德国陆续归还部分国家流失文物
人民日报· 2025-06-03 21:26
文物归还协议 - 意大利政府和德国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签署协议,归还25件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普利亚珍贵文物,包括花瓶、装饰盘和古罗马别墅壁画碎片 [1] - 德国柏林旧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文物很可能来自非法盗掘,目前已全部回到意大利 [1] 德国文物返还工作进展 - 2022年德国与尼日利亚签署协议,承诺归还1130件贝宁王国时期的青铜器,首批20件已回归,包括黄铜雕塑头像和青铜剑 [2] - 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宣布将向喀麦隆、纳米比亚和尼日利亚归还殖民期间掠夺的文物,包括恩贡索母神雕像 [2] - 2023年德国向墨西哥归还75件文物,首批40件包括奥尔梅克文化石像,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600年 [2] 国际合作与文物保护 - 德国文化国务部部长表示文物保护旨在保护身份认同文物免遭掠夺、盗窃和非法交易 [1] - 意大利文化部秘书长称协议是两国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范例 [1] - 德国通过设立"德国殖民背景藏品联络点"数据库,提供被掠夺艺术品信息和归还建议 [1] - 德国还设立"德国殖民统治——合作研究奖学金计划"和"博物馆实验室",加强与文物流出国的信息沟通及合作 [1] 社会影响与评价 - 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称贝宁青铜器回归是解决博物馆收藏领域殖民不公正现象的里程碑 [2] - 德国《世界报》认为归还文物关乎对他国财产和国际法的尊重,有助于解决殖民不公问题 [2] - 德国主动归还流失文物显示其致力于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 [2]
辽宁朝阳:守护城市“年轮”,留住文化“乡愁”
新华网· 2025-06-03 02:02
朝阳,一座位于辽宁西部的小城。 大凌河畔绿柳婆娑,南北塔下花木扶疏。夏日里,漫步在这座有着17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历史的厚重感温润了岁月,斑驳了时光。 从城市规模来看,朝阳是一座小城;从朝阳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上来看,朝阳是一座古城: 行走慕容街,可感受三燕文化的厚重; 登临凤凰山,可触摸千年佛光的温度; 驻足南北塔,可凝望辽代文明的印记; 探秘牛河梁,可以追溯红山先民的智慧…… 从城市到乡村,从历史建筑到非遗技艺,朝阳人从深远的历史中走来,也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保护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宝藏,守望城市的年轮, 留住文化乡愁。 保护历史建筑,守护城市"年轮" 朝阳市双塔区,绿树浓阴间,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北塔和辽代的南塔遥相辉映。 古塔下,一条明清建筑风格的老街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街口的牌楼上,金庸先生题写的"慕容街"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我国北方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都曾定都于朝阳,因此,朝阳有'三燕古都''三燕故都'之称,也形成了这一时期以慕容鲜卑遗存为主体 的考古文化。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所描写的慕容家族,其原型和故乡就是朝阳。"朝阳市文旅局局长王永辉说。 如今的慕容街经过建设修缮,被打造 ...
学习进行时|跟着总书记看中华文明之“最”
新华社· 2025-06-02 06:59
泱泱华夏,孕育了传承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有不少中华文明之"最"让人感到由衷自豪。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起感受中华文 明的魅力。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 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202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 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 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2023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 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20 ...
北京新版中轴线保护法规通过
快讯· 2025-05-30 04:48
智通财经5月30日电,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30日审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 产保护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条例》的修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修改法规名称,体 现世界文化遗产定位;落实重要指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回应保护建议,进一步明确保护 管理制度;更新保护对象,为遗产保护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北京新版中轴线保护法规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