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三空间
icon
搜索文档
茶咖日报|挑战传统巨头,瑞幸咖啡纽约首店开业
观察者网· 2025-07-01 10:58
瑞幸咖啡纽约首店开业 - 中国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在纽约曼哈顿核心商圈同步开设两家门店,分别位于百老汇大道755号及第六大道800号,覆盖中国留学生、游客及白领群体 [1] - 开业首日推出1.99美元/杯限时优惠,主打生椰拿铁等经典产品,采用无收银员自助取餐模式 [1] - 此前通过快闪车活动预热,以"一年免费喝咖啡"等福利吸引超万人次参与,社交媒体曝光量破千万 [1] - 联合创始人表示纽约是探索北美市场的起点,未来将依托供应链优势,以高性价比产品和本地化运营拓展更多城市 [1] 星巴克"未来咖啡馆"在美国市场亮相 - 星巴克计划明年翻新1000家美国门店(占其美国自营门店的10%),配备舒适的座椅、沙发、桌子和电源插座 [2] - 未来三年内将对所有美国门店进行翻新,具体金额尚未披露 [2] - 翻新工程让门店充满现代感,设计简约,采用浅棕色和深棕色的木质色调、深绿色墙壁和柔和灯光 [2] - 店内摆放绿植和咖啡豆碗,意式浓缩咖啡吧台开放,菜单改为电子版 [2] - 首席咖啡店发展官表示"第三空间"应是一个温暖、热情的地方,感觉更像酒店大堂 [2] 皮爷咖啡母企开设研发创新工厂 - 皮爷咖啡母企JDE Peet's在荷兰Joure开设全球咖啡研发创新工厂,投资500万欧元 [2] - 工厂位于速溶咖啡厂旁,旨在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更快推出优质咖啡产品 [2] - 连接实验室与大规模生产,是原型设计、测试新技术、挑战风味、质量和可持续性常规的中心 [2] 农业农村部推动新式茶饮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 农业农村部回应人大代表建议,围绕"推动新式茶饮行业健康发展"及"深化茶产业三产融合"等议题 [3] - 已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茶产业标准体系,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升级 [3] - 通过订单农业、科技攻关、人才培育等举措,完善行业标准、质量安全监管、供应链创新、品牌建设及乡村振兴 [3]
网红书店的生意,今年不好做了
搜狐财经· 2025-06-30 23:11
行业现状 - 2024年初至2025年4月全国至少7家知名网红书店品牌出现大规模闭店或退出市场现象,包括茑屋书店(关闭西安、上海、天津3家门店)、十点书店(厦门3家门店全关)、钟书阁(重庆旗舰店关闭)等 [2] - 叠加言几又从60家缩至3家(关闭57家门店),实际关停网红书店总数超50家,波及北京、上海、西安、厦门等十余座城市 [2] - 2024年实体书店在图书零售市场占比仅13.99%,不足线上渠道三分之一 [4] - 茑屋书店母公司Culture Convenience Club在日本拥有7000万T-CARD积分卡用户,超全国半数人口 [7] 商业模式转型 - 书店整体销售额中卖书仅占30%,餐饮等非书业务贡献70%,卖书利润占比不足10% [5] - "书+"模式成为主流,咖啡、文创、活动等构成主要收入来源,空间设计强调网红打卡属性 [5][7] - 茑屋书店通过用户消费数据构建精准营销网络,根据社区偏好动态调整商品陈列(如旅行指南、食谱等) [7] - 行业尝试从有形产品转向无形服务(课程、知识、社交),线上线下结合积累信任客户 [21] 经营困境 - 顾客拍照打卡多但实际消费转化率低,文创产品定价虚高(如袜子170元)导致乏人问津 [4][12] - 书架设计重装饰轻实用,上半部分多为书壳模型,实体书品类偏向小众艺术设计类 [13] - 南京先锋书店因商拍摊位挤占阅读空间引发争议,被迫发布禁止拍立得公告并拆除标志性门头 [13] - 高颜值空间带来高租金和维护成本,坪效压力大,收入难以覆盖支出 [16][17] 成功案例 - 成都阿来书房通过在地文化讲座实现线上线下场场爆满 [22] - 北京风入松书店放弃网红模式,设置免费阅读座位,专注学术书籍和"先阅读后购买"服务 [24] - 部分独立书店通过社区亲子活动、文化讲座、公益课堂建立"血肉联系" [22] - 店员专业荐书服务创造计划外的阅读发现,形成算法无法替代的体验 [25] 核心观点 - 实体书店核心竞争力在于扎根本地文化、建立社区情感连接,而非单纯依赖视觉设计 [26] - 过度追逐网红效应导致背离核心读者群体,高价"生活方式提案"难获消费者持续买单 [10][12] - 行业需在吸引客流与保持阅读本质间寻找平衡,避免同质化竞争 [19][20] - 长期存活的书店需兼具选书专业性、人文温度及可持续商业模式 [24][25][26]
从流量导入到价值创造“国民IP+首店基因”驱动区域经济能级跃升
南方都市报· 2025-06-26 23:12
商业定位与模式创新 - 华强广场定位为全国首座"熊出没"主题购物中心,通过高达10米的"熊大"雕塑等IP元素打造文化锚点,精准吸引亲子客群并重塑公共空间表达方式[4] - 公司突破传统商场模式,构建沉浸式"熊出没"主题商业,融合自然、艺术与科技,并重构"第三空间"概念,通过空中花园等设计强化体验与公共性[5] - 采用"24小时不打烊"运营策略,打破传统商场时间限制,结合跨层滑梯等设计促进楼层间互动,打造"城市客厅"概念[5] 区位优势与客群覆盖 - 项目位于宝安区福海街道,背靠88万平方米综合体,地铁11号线塘尾站直达,辐射周边3公里60万常住人口,其中83%为年轻客群与家庭[6] - 区位扼守宝安大道与凤塘大道交汇处,15分钟车程覆盖全球最大国际会展中心及2025年启用的华发冰雪世界,具备"湾区枢纽"潜力[10] - 客群消费场景丰富,涵盖白领"早C晚A"生活模式及家庭周末活动,儿童跳蚤市集等设计增强社区粘性[6] 首店经济与业态创新 - 引入超200个品牌,其中近三成为深圳或区域首店,40个为宝安首店,包括全国首个熊出没主题亲子乐园及深圳首家魔方城市书房等[7][8] - 首创"场景全域开放"模式,举办全国首个"熊出没"帐篷阅读马拉松等活动,融合二次元、老字号焕新等多元业态[8] - 开业首日客流达16万人次,目前月均客流超百万,首店经济贡献显著[8] 产城融合与社会价值 - 项目推动传统工业区"产商融合",通过IP魔法将高素质人才消费需求从外流转为在地满足,激活片区商业活力[9][10] - 公司从"被动收租"转型为"理想生活倡导者",与品牌结成命运共同体,打造全龄友好生活样本,实现"人产城"和谐共生[11] - 项目被纳入深圳五大"世界级地标商圈"规划中的空港会展商圈核心板块,区位价值持续跃升[10]
星巴克中国值50-60亿美元吗?遭瑞幸库迪及新式茶饮围剿 2024财年营收、同店销售额下滑
新浪证券· 2025-06-25 09:10
星巴克中国业务拟出售传闻 - 资本市场传出星巴克中国业务拟出售消息 高瓴资本 凯雷投资 信宸资本等机构参与反向管理层路演 估值区间50-60亿美元(约358-430亿元人民币) 高盛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星巴克中国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目前没有考虑完全出售中国业务 [1] 星巴克中国市场表现下滑 - 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29.58亿美元(约210.55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1.4% 为近年来首次负增长 [4][6] - 2024财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8% 客单价同比下降8% 订单量下降6% [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 但增速远低于瑞幸同期41.2%的增长率 [6]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60%降至约14% 瑞幸以35%市场份额位居榜首 [7] - 本土品牌瑞幸 库迪等通过价格战(9.9元 8.8元促销)和快速扩张策略抢占市场 [2][3] - 新式茶饮品牌如蜜雪冰城(幸运咖) 茶百道(咖灰)进入咖啡赛道 进一步加剧竞争 [2] 经营策略对比 - 星巴克首次大规模降价 平均下调5元 涉及三大王牌品类 但价格仍高于竞争对手 [3] - 产品创新不足 2024年仅推出78款新品 远低于瑞幸等品牌的周更频率 [3] - 截至2025年3月 星巴克中国门店7758家 远低于瑞幸24097家的规模 [7] 估值对比分析 - 瑞幸2024年总营收47.24亿美元 市值100亿美元 对应P/S约2.1倍 [8] - 星巴克中国2024年营收29.58亿美元 若按50-60亿美元估值 对应P/S约1.7-2.03倍 [8]
运动蚂蚁:运动潮玩馆正在变革,如何抓住Z世代与亲子消费的新风口
行业趋势 - 数字潮玩成为线下文娱产业新关键词,融合运动、社交、情感连接、亲子陪伴等多重价值的复合体验 [1] - 新一代消费者对"玩"的理解从简单娱乐升级为多元化体验,推动潮玩场景重构 [1] - 潮玩业态在文旅综合体、城市Mall、社区商业及下沉市场渗透速度显著提升 [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以"数字运动+潮玩+社交"为创新路径,深耕潮玩场景构建与运营 [1] - 通过模块化场馆设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选址、施工、设备、运营、引流)实现标准化快速复制 [5] - 全国布局超120家场馆,覆盖一线至新一线城市及核心商圈,形成完整运营体系 [5] 目标客群与需求洞察 亲子家庭 - 传统亲子场馆存在同质化问题,家长参与度低,公司提出"沉浸共玩"模式替代"静态陪同" [1][2] - 设计无动力拓展、淘气堡乐园等双向互动项目,兼顾趣味性、安全性与年龄段适配性 [2] Z世代 - Z世代注重社交分享与内容传播,偏好数字化、互动性、轻竞技元素的潮玩项目 [3] - 公司提供卡丁车、体感游戏、主机游戏等综合性空间,满足"释放+展示"双重需求 [3] 年轻群体 - 数字运动潮玩馆成为"第三空间"新形态,兼具娱乐与社交属性 [4] - 轻竞技项目(如组队挑战、闯关竞技)强化社交粘性与情绪价值 [4]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场馆设计高度模块化,可根据客群画像灵活配置项目内容 [5] - 融合数字运动(如射击、射箭)与潮玩元素(如PS5、Switch),打造差异化体验 [3][4] 行业前景与公司愿景 - 潮玩空间从娱乐场所升级为城市社交与情绪释放的重要场域 [6][7] - 公司以数字运动为核心,探索"有趣、有用、有温度"的潮玩可能性 [7]
南财观察:你多久没喝星巴克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2 13:39
星巴克中国市场表现 - 公司在中国市场拥有7596家门店,覆盖近千个县级市场,会员数量达1.4亿 [1] - 2024财年中国营收29.58亿美元,单季度新增门店290家 [1] - 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8%,客单价下降8%,经营利润率降至10% [1] - 2025年市场份额从42%收缩至17%,被本土品牌挤压 [1] 本土品牌竞争态势 - 瑞幸2023年营收超越星巴克中国,2025年市占率达32.9% [1] - 库迪推出1.68元咖啡实现单日1亿单销量 [1] - 蜜雪冰城以5元奶茶抢占下沉市场 [1] - 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从2020年465亿增长至2025年550亿 [1] 星巴克价格策略调整 - 2025年6月10日首次降价,非咖饮品最高降6元,抹茶星冰乐进入20元区间 [2] - 咖啡产品维持39元定价,通过星冰乐和茶拿铁争夺下午茶场景 [2] - 下沉市场推出26元冰摇茶对标蜜雪冰城 [2] - 降价首日非咖销量激增,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 [2] 市场消费趋势变化 - 2025年中国60%咖啡消费者优先选择20元以下产品 [2] - 本土品牌通过数字化和快速迭代教育市场,咖啡从奢侈品转向快消品 [2] - 消费者选择分化:26元享受星巴克环境,9.9元获得瑞幸效率,5元体验蜜雪冰城 [2]
「非咖」爆火背后,瑞幸、星巴克谁能胜出?
36氪· 2025-06-21 01:53
行业趋势 - 咖啡行业从"高端小众"走向"大众日常",价格门槛成为渗透率提升的关键因素 [2] - 茶饮与咖啡赛道边界日益消融,茶饮品牌布局10元咖啡,咖啡连锁拓展茶饮产品线 [2] - 饮品消费呈现全天候化趋势,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推动这一变化 [3] 星巴克战略调整 - 推出"非咖"战略,涵盖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品类,定位为"第二增长引擎" [2] - 调整被视为从"传统咖啡连锁"向"全时段饮品服务商"转变的尝试 [2] - 主动下调产品价格,单杯价格降至25元以内,为有史以来首次直接调价 [5] - 计划到2025年将中国门店数量扩展至9000家,渗透县域市场 [8] 市场竞争格局 - 瑞幸通过"9.9元咖啡"常态化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门店数突破24032家,单店日均销量约500杯 [7] - 瑞幸新品推出速度快,联名营销效果显著,如酱香拿铁单日销量突破500万杯 [7] - 星巴克中国区同店交易量增长4%,但客单价连续下滑,净利润缩水一半 [6] 经营模式对比 - 星巴克主打"第三空间"模式,单店面积大,租金成本高,一线城市年租金可达180万元 [9] - 瑞幸采用"自提+外卖"小店模式,单店面积不足50㎡,月租2-3万,单店日均出杯量超400杯 [9] - 瑞幸坪效远高于星巴克,尽管客单价不足星巴克二分之一 [10] 品牌溢价与市场定位 - 星巴克品牌价值达388亿美元,全球门店超4万,成熟市场贡献稳定现金流 [13][14] - 星巴克降价后客单价仍保持在20元以上,显著高于瑞幸15元的均价 [16] - 市场呈现"高端多元化"趋势,%Arabica、Manner等品牌以"精品咖啡"定位切入 [11] 中国市场特点 - 中国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效率和本土化共鸣,咖啡从"高端体验品"变为"高频快消品" [12] - 咖啡外卖市场规模年均增长不低于20%,瑞幸等品牌与这一趋势天然匹配 [9] -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核心挑战是本土品牌的迅猛发展和价格战压力 [7][8]
星巴克,从王者到学徒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19 04:02
核心观点 -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首次大规模降价,调整后多款饮品价格回到20元以下,打破其长期坚持的不参与价格战立场 [3][13] - 公司正经历战略转型,打破包括"第三空间"体验、产品单一性、营销克制等多项传统,向本土品牌瑞幸学习 [5][7][10][12][19] - 中国市场业绩剧烈震荡,2024财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至210.55亿元,同店销售额下降8% [5] 战略转型 - 产品策略:2020-2023年推出169款新品,包含大量非传统咖啡及非咖饮品,2024年6月将推出三款联名新品 [10][11] - 营销变革:联名次数从2023年6次增至2024年11次,涉及YONEX、史努比等IP [12] - 渠道拓展:2024财年近半数新增门店位于三线以下城市,覆盖800多个县城,县级市场进入数量同比翻倍 [19] 市场竞争 - 瑞幸2023年营收249亿元超越星巴克中国227亿元,在单季营收与门店数上也实现超越 [19] - 中国年人均咖啡消费量从2019年3.7杯增至2024年22.24杯,瑞幸是主要推动者 [17][18] - 现制茶饮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3689亿元,超过现磨咖啡的2625亿元,促使星巴克加强非咖饮品布局 [26] 数字化与运营 - 2019年推出"啡快"服务并接入阿里平台,打破传统"第三空间"模式 [7] - 瑞幸通过数字化实现10平米门店与星巴克200平米门店同等销售额,形成数据积累优势 [25] - 星巴克成本结构受"第三空间"制约,租金和人力成本是瑞幸的两倍 [34] 本土化挑战 - 产品创新滞后:瑞幸推出爆款后星巴克才跟进,如生椰拿铁与椰浆系列、厚乳与奶油顶系列 [25] - 文化理解偏差:2024年新品"意榄朵"采用橄榄油创新,与中国消费者偏好存在差距 [38][39] - 价格体系僵化:降价幅度与市场差距明显,难以匹配瑞幸9.9元的竞争力 [33][34]
星巴克中国25年首降价的背后:市场压力下的转型与股权出售疑云
新浪证券· 2025-06-18 02:10
星巴克中国市场战略调整 -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首次主动下调10款非咖啡饮品价格,最高降幅达6元,大杯冰摇红莓黑加仑由31元降至26元,大杯白桃星冰乐从41元调整为35元 [1][2] - 此次降价打破了过去仅通过优惠券的"曲线降价"模式,标志着公司直面本土品牌的价格战 [2] - 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收入29.68亿美元,同比下跌6.13%,同店销售额同比下跌6%,平均客单价下跌4% [2]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瑞幸咖啡2024年营收344.75亿元,2025年一季度收入88.65亿元,同比上涨41.2%,库迪咖啡京东外卖订单突破1亿单 [2] - 星巴克"第三空间"优势被消解,外卖业务占比达47%,门店密度饱和导致单店客流分流 [3] - 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门店突破1800家,库迪咖啡成立3年已有10050家门店 [8] 战略转型方向 - 公司着力加码"非咖啡"消费场景,构建"咖啡+非咖"双引擎模型,通过完善非咖啡产品矩阵实现体验精准定制 [4] - 2025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3689亿元,比现磨咖啡高出超1000亿元 [4] -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门店覆盖超1000个县级市场,共7758家门店,2024财年新增166个县级市场 [4] 运营调整与挑战 - 公司实施降本增效措施,店长开始"一拖二"管理两家门店,但后来承认减少门店人力的假设不准确 [5][6] - 非咖产品配方仍脱离不开全球研发系统,需研发更多贴近中国消费者口味的饮品 [8] - 小幅降价难以建立"高性价比"感知,需平衡高端定位与价格竞争力的难题 [8] 股权变动与管理层调整 - 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等多家私募基金有意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华润集团、美团等中资企业也作为潜在买家 [7] - 若达成特许经营协议,星巴克中国估值将超过10亿美元 [7] - 执掌中国业务多年的王静瑛退休,公司首次设立首席增长官职位由杨振担任 [7]
星巴克降价:一场应对“低价风暴”的“有限妥协”
搜狐财经· 2025-06-16 15:08
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现制饮品市场形成咖啡与茶饮两大品类相互渗透的复杂局面,2025年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3689亿元,比现磨咖啡市场高出超1000亿元,两者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 [4] - 瑞幸咖啡推行"9.9元常态化促销"策略,库迪咖啡以"8.8元"价格拉低市场预期,本土品牌通过数字化运营和精简店型实现成本优化,对星巴克中高端定位形成持续挤压 [5] - 本土茶饮品牌如蜜雪冰城、古茗、茶颜悦色凭借贴近本土口味的产品设计和更具亲和力的价格,不断蚕食星巴克在非咖啡领域的市场份额 [7] 星巴克中国业绩表现 - 2025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营业收入达7.397亿美元,同比增长5%,同店交易量攀升4%,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在两位数 [9] - 2025财年第一财季同店销售额下降6%,2024财年同店销售额和平均售价均为下降状态,增长动能正在减弱 [10][11] - 公司已覆盖中国超1000个县级市场,但下沉市场单店盈利能力与本土品牌相比仍存在差距 [8] 降价策略的多维影响 - 首次对非咖啡饮品实施官方定价下调,涉及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品类,平均降价5元左右,多款产品价格首次进入20元区间,最低降至23元 [3][12] - 降价精准聚焦非咖啡饮品,扩大潜在客户群并为门店在咖啡消费低谷时段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契合"上午咖啡,下午非咖"的全天候运营理念 [13] - 差异化降价策略既回应市场价格竞争压力,又避免全面卷入低价泥潭,咖啡产品价格保持稳定,仅对非咖啡系列进行调整 [14] 消费者反应与品牌定位 - 消费者对降价反响分化,星冰乐爱好者认为性价比提升后消费意愿增强,但部分消费者认为价格仍远高于本土品牌,核心咖啡产品未降价产生不公平感 [16][17] - 长期高端品牌形象面临挑战,社交媒体出现"星巴克是否正在沦为普通饮品店"的讨论,一线城市门店体验仍具吸引力,下沉市场品牌调性稀释风险增大 [20][21] - 公司提出从产品交易转向生活方式营造的战略思维,强调会员能用星星兑换出向往的"星式生活" [32] 未来挑战与战略调整 - 下沉市场渗透是关键但难度大,需探索更灵活店型、开发符合当地口味产品、加强本地文化元素结合 [22][24] - 数字化能力与瑞幸等数字化原生品牌相比仍有差距,1.27亿会员数据资产的应用将直接影响未来竞争力 [25][26] - 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变化,2024年市场曾传出考虑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的消息,引入本土合作伙伴可能带来更强本地资源但也会面临品牌定位挑战 [2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