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乐东千家镇汉小村龙眼产业园开园
海南日报· 2025-05-10 00:38
汉小村龙眼产业园开园 - 乐东千家镇汉小村龙眼产业园于5月9日正式开园,目标是打造"汉小龙眼"品牌,3年内提升品牌价值,使其成为海南热带水果的"新名片" [1] - 汉小村龙眼种植始于1993年,从广东茂名引进30亩试验田,现已发展至5065亩连片种植,占全村种植面积的82.45% [1] - 主要种植"储良""石硖"等品种,年产量3798吨,年产值突破6078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 [1] 产业园建设规划 - 新建产业园将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分拣包装车间,配套产业道路以解决运输难题 [1] - 规划"采摘体验+乡村旅游"路线,实现从"卖果"到"卖风景""卖体验"的转变 [1] - 采用"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弱户"模式,探索"保底收购+利润分红"利益联结机制 [1] 龙眼产业就业与种植情况 - 龙眼产业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从事采摘的农户日收入150-200元,千家镇6000多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2] - 乐东县龙眼种植总面积6.3万亩,其中千家镇占比最大达3.6万亩,主要分布在千家镇、黄流镇、利国镇、九所镇等 [2]
淳安乡村游迎来热辣滚烫
杭州日报· 2025-05-07 02:47
在这火爆的旅游热潮中,乡村旅游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乡村游吸引大量客流。 今年"五一"假期,淳安县全域旅游接待游客55.83万人次,同比增长27.47%,实现全域旅游收入3.88 亿元 ;千岛湖高铁站到达旅客5.06万人次,同比增长18.1%,增开18列,创"五一"假期高铁游客历史新 高。 "我们'五一'期间推出的'氧乐蛙'研学活动预约报名开启后,短短两天就爆满了。"安阳乡山下村党 支部书记吴英红难掩兴奋之情。这个"五一"假期,山下村以其独特的"氧乐蛙"研学活动吸引了众多来自 各地的亲子家庭。 "面朝湖水,天幕下的我们围坐一起,泡上壶茶,烤架上香气扑鼻,感觉整个人身心都放松了下 来。"距离山下村不远的五堡村露营基地,"五一"假期成了打卡热门地,游客詹女士早在半个月前就预 订了帐篷,惬意地在湖边休闲了一整天。 而在淳安其他乡镇,乡村游也同样"热辣滚烫"。枫树岭镇下姜村举办的2025下姜春风节,奏响"赏 春色、品春味、赶春集、乐春趣"四重曲,在千岛湖大峡谷顽酷水寨开启的探险嘉年华,让游客尽情体 验抓螃蟹、钓龙虾、浑水摸鱼等活动;梓桐镇推出西湖村露营烧烤、常宁村钓小龙虾项目;浪川乡稻蛙 公园推出垂钓稻蛙、稻 ...
(乡村行·看振兴)400年“红杏遗村”旅游热:阴山脚下“杏”福满园
中国新闻网· 2025-05-06 00:54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5日电 题:400年"红杏遗村"旅游热:阴山脚下"杏"福满园 中新网记者 张玮 "10年前,到了杏成熟的季节,我们这些种植户都得骑着三轮车去路边摆摊卖杏。现在上门采摘的顾客 都得提前预约,要不然就赶不上今年的大杏了呢。"站在开满杏花的老杏树下,60岁的张贵牛乐呵地向 记者介绍着。 或是穿汉服在杏花下打卡拍照,或是走进杏园认领一棵属于自己的杏树……这个五一小长假,乌素图杏 花谷火出圈,迎来近十万游客。 乌素图杏花谷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东乌素图村。东乌素图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400 多年历史,因其北依大青山,自古便山环水绕,古树横生。每年杏花开时,东乌素图村便是一派"杏坞 番红"景色,亦是清末归绥(今呼和浩特)著名的八景之一,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红杏遗村"。 东乌素图村党委宣传委员王志凤介绍,村里现有杏园3250亩,不同品种的杏树15.18万株,其中树龄70 年以上的杏树就有2万余株,百年古树500余株,树龄212年的古杏树62株。 "村民们祖祖辈辈以杏为生。"王志凤说,乌素图的杏又大又甜,很是出名。"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王志凤讲述道,相传,道光二十九年,慈禧父亲惠征升迁为山西归绥 ...
定安“乡咖”假日飘香
海南日报· 2025-05-04 00:55
文章核心观点 特色产品、活动、店铺等持续“上新”推动定安“乡咖”旅游热度攀升 [1][3] 产品与套餐上新 - 湖畔咖啡店推出咖啡特调饮品“旅程”,“五一”假期前三天累计接待游客2200余人次,累计营收超4万元 [2] - 水塔咖啡在富文镇九所村的水塔咖啡会客厅和水塔咖啡大山店分别推出限定双人套餐和限定多人套餐 [2] 文旅活动上新 - 5月1日“琼剧正青春·梨香满田园”琼剧主题展演走进龙湖镇香草田园共享农庄,“香草咖啡 + 琼剧”受游客青睐 [3] - 香草田园共享农庄结合香草鸭特色餐饮推出“钓鸭大赛”增加趣味性 [3] 新店铺开启试营业 - 南丽湖片区丽湖雅苑附近由废弃老水塔改造的“荒野咖啡”开启试营业,室外有野奢田园风光露营区“荒野营地” [3] 旅游数据增长 - “五一”假期前两天,定安“乡咖”吸引客流近万人次 [3] - 假期前三天,定安县景区接待人数同比增长86.6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8.03% [3]
消费新观察|“村”游正流行 激发乡村消费新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5-03 23:10
文章核心观点 依托产业融合与文化赋能,乡村旅游挖掘释放乡村消费潜能,成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途径,如成都岷江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样板 [1][8]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 “五一” 小长假 “乡村漫步” 旅游方式在成都火速 “升温” [1] - 岷江村酒店、民宿、餐厅在小长假前已预定满,人气旺吸引投资,充满消费活力 [2] - 2025 年岷江村预计全年游客量达 15 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 200 万元 [7] 岷江村旅游特色 - 环境优美,有酒店民宿、咖啡馆、火锅店、坝坝茶馆等,配套服务完善,消费场景丰富 [1] - 颇具文化内涵,有留灯书屋、非遗体验馆等,形成融合业态 [2] - 定期开展国学课、艺术展、公益讲座等活动,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2][4]
扬州邗江区沿湖村:三步走出“最美渔村”
人民网· 2025-05-02 07:45
公司发展历程 - 2004年公司面临资源匮乏困境 仅拥有72亩旱地及20万元外债[2] - 2007年启动填塘整地项目 通过土地整合解决居民安置问题[4] - 2011年举办首届渔民文化美食节 推出36道特色渔家船菜[4] - 2014年系统整理渔文化资料 形成数万字渔技渔歌渔俗文献[4] - 2020年10月完成最后89户渔民上岸安置 累计320户告别船居生活[4] 业务转型战略 - 实施"三步走"转型战略:统一思想共识 建设居住社区 发展旅游产业[2][4] - 2016-2020年间响应政策要求 退养1.29万亩水产养殖 取消257户湖区捕捞[4] - 从传统渔业转向乡村旅游产业 开发渔家美食 渔文化体验等特色产品[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3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2] - 村民人均收入达3.83万元 较二十年前贫困状态显著提升[2] - 目前运营2家旅游公司 15家渔家乐 8家民宿及渔文化博览馆等设施[5] 产品体系特色 - 主打渔家船菜系列 包括豆腐圆 锅巴鱼 渔家三宝等传统特色美食[4] - 开发莲子手串等渔文化衍生工艺品 丰富旅游商品品类[5][6] - 设立渔家学堂教育平台 为居民提供继续学习机会[4][5] 行业荣誉认可 - 获评国家级最美渔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中国特色村等多项称号[5]
花开十里香 供电服务忙
中国能源网· 2025-04-23 08:40
4月22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堡街道桃子协会的桃林里,一棵棵桃树竞相开放。 游客赏花、拍照,享受春日的美好时光。 在安宁堡街道花栖小院农家乐后院,桃花正艳,老板朱家岳在电气化厨房里忙着给客人 备菜。随着旅游产业逐渐发展,村民们打起了旅游经济的算盘,朱家岳率先在村里经营起了 农家乐。不止美景令人沉醉,美味可口的原生态农家饭菜同样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如今,红 艺村社区里100余家规模不一的农家乐,家家都生意火爆。 图为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安宁供电分公司员工在110千伏刘家堡变电站126仁寿山线进行线 路巡视测温,保障桃林种植户用电无忧。史双绚/摄 在一树树绚烂的桃花中,供电员工的身影格外醒目。一大早,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安宁供 电分公司员工马彪和何占琦来到红艺村社区,检查配电变压器和桃园内的用电设施,向客户 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安宁区作为我国四大蜜桃之一"白凤桃"的原产地,素有"十里桃乡"之美誉。随着气温持 续回升,桃林迎来盛花期,进入最佳观赏期,粉色的花海如云似霞,美不胜收。 "桃文化搭台、唱经济大戏"。近年来,安宁区深入推进"十里桃乡"再造工程,促进农业 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做足做好"桃产业"发展文章,推动"桃品牌" ...
“桃花第一村”绽放记
人民日报· 2025-04-22 21:52
4月的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278亩桃林进入盛花期,许多游客来到村里的桃花源景区,赏花、拍 照。咖啡车、小吃摊、写真拍摄……景区丰富的商业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多元旅游体验。 "2002年,首届桃花节就在我们村举办。但那时村容村貌差,村里对发展旅游也没有统一规划,此后10 多年桃花带来的实际收益并不大。"边巴说。 变化发生在2014年。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嘎拉村开始进行村居环境治理,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统一经 营桃花林,以"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思路打造"桃花村"品牌。随后,桃花节一年火过一年——从嘎拉 村的活动,逐步升级成为林芝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文化节。嘎拉村也成了当之无愧的"桃花第一村"。 "这片桃林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我们也认识到,这更是'生态饭'。"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说,嘎拉 村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划定了生态红线,禁止乱砍滥伐,对1200多株野生桃树的保护也愈发细 致。 近年来,嘎拉村每年都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选取本土桃树品种进行补种和移栽。"要让这片桃林越长越 茂密,让美丽的桃花年年绽放。"这是边巴和村民们共同的信念。 穿行在游客之中,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回忆起20多前的决定,很是自豪——那时,村 ...
猪圈爆改咖啡店,年轻人抢着打卡
36氪· 2025-03-03 12:17
猪圈咖啡现象 - 核心观点:闲置猪圈改造的咖啡店成为年轻人打卡热点,结合"土味+小资"标签和乡村旅游趋势迅速走红 [1][5][6] - 社交媒体热度:小红书相关笔记超1万篇,抖音播放量超8000万次 [4] - 典型案例:都江堰猪圈咖啡年接待游客超20万,2020年单店咖啡销售额达1000万元 [12] 商业模式与产品设计 - 场景改造:保留猪圈原始结构,搭配农具装饰打造农村庭院风 [5] - 产品创新:命名融入"猪"元素(如"猪屎咖啡"),部分门店提供小猪拉花,人均消费约35元 [7] - 增值服务:南京、丽江等门店饲养小香猪提供"撸猪"体验 [8] 行业背景与选址策略 - 乡村旅游带动:2024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12.45亿(同比+9.9%),文化体验消费占比提升 [9] - 选址特征:远离市中心,集中于乡村或景区(如福建沙县黄溪坑村、贵州千户苗寨山顶) [10][11][12] 挑战与竞争 - 消费者争议:被吐槽出品质量差、服务不佳、卫生问题(如猪只异味) [15][20] - 流量波动:淡旺季明显,依赖节假日客流 [16] - 赛道拥挤:全国村咖超4.4万家,部分区域一年新增60余家后大量倒闭 [18] - 巨头挤压:星巴克进入千个县级市场,瑞幸等本土品牌加速下沉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