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

搜索文档
暑期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 如何有效防范?
人民日报· 2025-08-06 05:47
学生群体暑期电信网络诈骗形式 - 兼职刷单类诈骗:诈骗分子发布虚假兼职信息,先发放小额佣金骗取信任,后诱导下载涉诈应用程序进行"大任务"投入 [1] - 机票退改签类诈骗: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问题为由诱导点击链接实施诈骗 [1] - 购买演出门票类诈骗:在社交/二手平台发布虚假门票信息,以"中介费""保证金"要求转账 [1] - 买卖游戏账号装备类诈骗:通过游戏论坛引导至虚假交易平台,以资金冻结为由诱导转账 [1] - 教育机构退费类诈骗:伪造官方退费文件,通过快递/短信诱导添加虚假客服操作转账 [1] 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新趋势 - 冒充公检法诈骗激增:通过"追星福利""游戏道具"诱骗未成年人,伪装成执法人员诱导转账 [2] - 诈骗手法:利用社交/游戏平台接触目标,迫使未成年人获取家人手机进行资金操作 [2] 防范与应对措施 - 防范原则:不点击未知链接、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透露个人信息、转账前多重核实 [2] - 遭遇诈骗后处置流程:立即报警请求账户止付→收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前往派出所报案 [2]
山东引入AI模型日均拦截诈骗电话3.17万个、短信4.56万条
大众日报· 2025-08-06 00:55
今年上半年,省通信管理局反诈平台能力大幅提升,涉诈电话发现能力增长2.8倍,涉诈App发现能 力增长52%,向公安机关推送预警线索219万条,协助打掉各类诈骗窝点400余个。同时,全力整治"利 用虚拟号码诈骗扰民问题",清理违规号码千余个。上半年,山东涉案电话卡数量同比下降34.7%。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组织全省商业银行依法处置涉诈账户1.7万户,排查涉诈关联 账户6.4万户,对中高风险客户开展强化尽职调查31.5万人次,协助公安机关冻结资金9.19亿元,切实保 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省政府新闻办8月5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纵深推进反诈三年行动,以务实举措筑牢民生 防线情况。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纵深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三年行动,全省发案数、损 失数环比保持下降态势,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省公安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召集人戚思宇 介绍,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方面,突出政府领导、行业主责、部门参与,全力构建全社会抓 反诈工作格局。在防范反制方面,全力拦截诈骗电话和短信,持续提升电讯大数据智能分析效能,搭建 14类和128个 ...
如何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服务窗)
人民日报· 2025-08-05 22:21
兼职刷单类。诈骗分子发布虚假兼职信息,吸引学生参加刷单等任务。"诈骗分子先发放小额佣金,骗 取信任后,会进一步诱导下载涉诈应用程序,通过做'大任务'赚大额佣金,让受害人不断加大投 入。"李奎说。 机票退改签类。诈骗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飞机故障、航班延误为由,主动提供退款、理赔或改签 服务,诱导受害人点击链接,进而实施诈骗。 购买演出门票类。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或二手交易平台发布虚假门票信息,以"中介费""保证金"为由要 求转账汇款实施诈骗。 买卖网络游戏账号和装备类。诈骗分子在游戏论坛、交易平台上寻找目标买家或卖家,引导其进入虚假 交易平台或钓鱼网站,最后以资金冻结或操作失效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实施诈骗。 暑期,学生群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形式?如何有效防范?遭遇诈 骗后如何应对? 湖北省反诈中心民警李奎介绍,学生群体暑期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5类: 教育机构退费类。诈骗分子伪造机构退费的官方文件,以快递信函、群发短信或社交平台私信等形式发 送给受害人,诱导受害人添加虚假客服人员,引导其在虚假平台操作退费或向指定账户充值转账。 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六大队二中 ...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发布意见——明确办案标准 精准打击帮信犯罪
人民日报· 2025-07-28 22:02
帮信罪司法适用新规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意见 对帮信罪等犯罪的司法适用提出更明确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政策指引规则 [1] - 意见旨在应对帮信犯罪职业化、跨境化趋势 以及被告人呈现"三低一高"特点(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初犯比例高) [1] - 意见共5部分16条 全面系统规定了办理帮信犯罪及其关联犯罪的总体要求、认定标准、刑事政策等问题 [1] 涉"两卡"犯罪认定标准调整 - 将出售、出租本人银行账户的"情节严重"标准从原规定调整为出售、出租3个以上账户并达到相应流水金额 [2] - 收购、出售、出租电话卡的"情节严重"标准调整为不再区分他人或本人 统一为20张以上 [2] - 针对职业化、组织化帮信犯罪 意见要求对组织者、策划者等从严惩处 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从宽处理 [2] 综合治理措施细化 - 意见细化了行刑衔接、职业禁止和禁止令等措施的具体规则 [3] - 明确了制发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落实措施 [3]
坚持惩治与预防相结合依法打击帮信犯罪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21:05
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的意见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旨在推进帮信罪的有效治理[1] - 意见强调依法打击帮信犯罪是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链条、清除犯罪土壤的重要举措[1] - 意见明确了帮信罪的主观明知认定规则、涉"两卡"帮信罪的"情节严重"认定标准以及帮信罪与掩隐罪、诈骗罪等关联犯罪共犯的区分规则[1] 帮信罪的认定标准调整 - 涉"两卡"帮信案件中需先行查证流入资金中被帮助对象涉嫌犯罪金额是否达到入罪标准,避免仅依据"情节严重"单一情形客观归罪[2] - 出售、出租本人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的"情节严重"标准从原规定调整为需涉及三个账户并达到相应流水金额[2] - 收购、出售、出租电话卡的"情节严重"标准调整为不再区分他人或本人,统一以20张以上为认定门槛[2] 部门协作与综合治理 - 人民法院将联合公安、检察机关落实意见,加强金融、电信、互联网等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协作[3] - 对办案中发现系统性风险隐患的企业或监管部门,将通过司法建议书机制提前预警并监督整改[3] - 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打击为主转向"打防管控"并重,强化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3]
两高一部发布帮信犯罪指导意见 调整“情节严重”认定标准
中国经营报· 2025-07-28 16:08
一名通讯运营商反诈专班成员帮电诈人员办24张电话卡被判职业禁止五年,获刑8个月。 2023年2月,福建广电网络集团某分公司站长、公司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专班成员薛某,在明知 他人办理电话卡用于实施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情况下,违反管理规定,为他人办理24张电话卡。这些电 话卡被用于拨打诈骗电话,致被害人黄某某、潘某某等人被诈骗共计9.4万余元。 最终,薛某被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法院判决禁止薛某在刑罚 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五年内从事通信运营类相关工作。宣判后薛某未上诉,判决已生效。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 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帮信等犯罪的司法适用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定罪量 刑标准和政策指引规则。 同日,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惩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相关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薛某这起 通信运营商工作人员明知故犯违规为他人办卡致多人被诈骗的案例。 在此背景下,两高一部联合制定《意见》,以解决上述问题.《意见》共5部分16条,对办理帮信犯罪及 其关联犯罪的总体要求、依法认定帮信 ...
涉“两卡”犯罪案件数量仍处高位 两高一部发文惩治电诈“帮凶”
证券时报网· 2025-07-28 11:47
帮信犯罪现状与特征 - 帮信犯罪案件数量2023年超过10万件 2024年虽同比大幅下降但仍处于高位 [1] - 涉"两卡"掩隐犯罪案件同期大幅增长 去年以来虽下降但总体仍处高位 [1] - 帮信犯罪呈现职业化、跨境化特征 涉案人员低龄化特点明显 [1] - 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超80% 25岁以下占比三分之一 [2] - 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群体涉案问题突出 社会危害严重 [2] 帮信犯罪行为模式 - "一对多""多对多"帮信行为成为重要形态 [2] - 专门提供非法软件、"解封"服务等技术支持的独立犯罪形式 [2] - 涉"两卡"帮信犯罪形成"卡农-卡商-卡头"组织模式 [2] - 出现职业开卡人、职业养卡人等不法群体 [2] - 跨境实施电信诈骗、网络赌博导致帮信行为增多 [2] 司法政策与打击措施 - 对组织性、职业性、跨境协同实施的帮信犯罪从严惩处 [1] - 明确帮信罪主观明知认定规则和"情节严重"认定标准 [2] - 区分帮信罪与掩隐罪、诈骗罪等关联犯罪共犯的规则 [2] - 强调避免仅依据"情节严重"就认定构成帮信罪 [3] - 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情节较轻人员依法从宽处理 [3] 综合治理机制 - 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3] - 加强与金融、电信、网信等多部门协作 [3] - 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3] - 推动帮信犯罪综合治理打好"组合拳" [3]
中国多部门出新举严密法网 瓦解电诈等生存根基
中国新闻网· 2025-07-28 07:06
监管政策动向 -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16条意见 旨在严密刑事法网并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的刑事追诉力度[1] - 意见明确帮信罪主观明知认定规则 调整"情节严重"认定标准为收购、出售、出租电话卡20张以上(不再区分他人或本人)[1] - 检察机关通过打击技术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切断对上游犯罪的技术支持、资金通道和通讯链条[2] 犯罪活动特征与执法数据 - 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帮信犯罪案件2023年超过10万件 2020年以来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 - 帮信犯罪呈现职业化、跨境化特征 亟须有力打击[1] - 电话卡、银行卡滥用是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重要根源 公安部今年查处"两卡"违法犯罪嫌疑人23万人[2] 执法行动成效 - 公安部刑侦局今年下发"断卡"线索78万条 打掉非法开卡团伙5500余个并缴获非法"两卡"17万余张[2] - 抓获银行、运营商"内鬼"23名 有效瓦解电诈犯罪的生存根基[2]
帮信犯罪被告人呈现“三低一高”特点 最高法:涉案未成年人免刑并非免责
经济观察网· 2025-07-28 05:50
帮信犯罪被告人特征 - 被告人呈现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初犯比例高的"三低一高"特点 [1] - 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超过80% [1] - 2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三分之一 [1] 未成年人及学生涉案原因与政策 - 犯罪团伙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的弱点实施诱导 [2] - 诱导内容包括出租出售电话卡、银行卡、支付码或参与"跑分"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2] - 对涉案未成年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情节轻微者一般不起诉或免于刑事处罚 [2] - 对在校学生参照未成年人规定酌情从宽处罚 [2] - 办案机关需协同教育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2] 司法处理原则与后续措施 - 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及学生不能"一放了之" 需做好行刑衔接工作 [3] - 深挖彻查组织利用未成年人等群体实施犯罪的人员并依法严惩 [3]
收到这种“银行卡”,立即剪碎!
新华网财经· 2025-07-26 09:26
案件回顾 - 一名70岁老人持印有"XX银行""精准扶贫"标识的假冒银行卡到银行查询"400余万元余额" [1] - 银行核查发现无该卡账户信息 确认老人遭遇电信诈骗 [3][4] - 诈骗分子通过邮寄假冒"养老补贴专用卡" 以"制卡费""保费"名义骗取老人1000余元 [4] - 虚假App展示虚构的400余万元余额及"金条、空调"等赠品增强可信度 [4] 骗术特点 - 伪造带有银行或政府项目标识的假冒银行卡 伪装成"补贴卡""福利卡" [5] - 以"激活卡""手续费"等名义索要费用 [6] - 通过虚假APP配合假卡 虚构"余额""赠品"制造可信度 [7] - 借机套取个人信息为后续诈骗做准备 [8] 警方提醒 - 正规银行卡需本人到银行办理 陌生邮寄"专用卡"多为假卡 [10] - 凡要求先交钱才能使用的"银行卡"均为诈骗 [11] - 遇可疑卡片应立即到银行核实或报警 [12] 传播警示 - 需提高警惕并转发家人群互相提醒 [13] - 案件线索由北京市大兴区某银行报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