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

搜索文档
WAIC 2025:感受中国AI热度 点燃智能时代引擎
中国新闻网· 2025-07-29 17:43
大会规模与参与度 - 大会吸引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余位顶尖专家参与 [1] - 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 展示30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 [1] - 包含100余款全球首发及中国首秀产品 人流密度与技术密度创历史新高 [1][3] 技术发展态势 - 中国AI技术以肉眼可见速度推向全球落地 涵盖技术路径、开源生态及产品形态 [1] - 展区每走几步可见首发模型 各展台密集展示新型智能体与工具链 [1] - 全球专家对大模型后时代思考存在共通性 形成同步探索的共振感 [1] 行业生态演进 - 人工智能领域呈现"大象跳舞"与"蚂蚁雄兵"并举格局 改变经济社会业态 [3] - 开源模式降低开发门槛 促进企业级二次三次开发并加速产业落地 [4] - 算力被视为AI时代的水电基础设施 其规模与能效定义数字未来疆界 [4] 企业战略方向 - 科技企业强调人工智能需秉持普惠精神推进行业落地应用 [3] - 开源模型促使企业合理化调配资源 对基础模型研发企业形成价值鞭策 [4] - 青年学者持续涌现 推动想象力向生产力转化并驱动行业高速发展 [4]
拆箱开源版Coze:Agent核心三件套大公开,48小时揽下9K Star
量子位· 2025-07-28 03:25
开源Agent开发平台 - 扣子近期开源两款子产品:扣子开发平台(Coze Studio)和扣子罗盘(Coze Loop),加上此前开源的Eino框架,形成覆盖Agent开发、评测、运维全链路的开源解决方案 [1][2][6] - 两个开源项目在周末内获得9K Star关注,其中Coze Studio揽获7.3k Star,Coze Loop获得2k Star [2][14][23] - 采用Apache 2.0开源协议,允许商业使用且修改代码后可闭源,仅需保留原始版权声明 [7][57] 技术架构与功能 - Coze Studio提供低代码可视化开发平台,包含工作流引擎和插件系统,支持拖拽式构建AI工作流和集成第三方API [12][16][18] - Coze Loop专注Prompt开发与评测,提供可视化Playground对比不同模型输出,并具备全链路观测和异常记录功能 [25][26][28][30] - Eino框架采用Go语言开发,提供统一组件抽象、四种编排方式和流处理能力,已在GitHub获得5.3k Star [32][33][36][38] 行业影响与应用场景 - 开源降低Agent开发门槛,使中小团队和创业者能快速构建智能助理、对话机器人等应用 [41][43] - 适合垂直行业场景如法律、医疗、金融,可快速接入自有知识库和业务规则实现定制化Agent [43] - 推动企业内部自动化流程如工单处理、知识问答,提升运营效率 [43] 生态战略与趋势 - Agent能力正以"每7个月翻一番"的速度提升,但用户体验不稳定和开发门槛高仍是普及阻力 [46][47] - 开源通过标准化和网络效应激发全球共创,推动Agent从技术到生态的全链条跃迁 [53] - 扣子将开发平台、评测工具和框架三大核心模块开源,构建完整的Agent基础设施 [56]
扣子开源全家桶,Apache 2.0加持,AI Agent又一次卷到起飞
机器之心· 2025-07-28 02:47
核心观点 - 新一代AI Agent开发平台扣子(Coze)宣布开源两款核心产品:零代码开发平台(Coze Studio)和调试工具扣子罗盘(Coze Loop),加上此前已开源的应用开发框架Eino,四大核心产品已有其三完成开源 [4][5] - 开源的两个核心产品在GitHub上Star数量迅速攀升至9.5K,成为智能体开发领域最受关注的开源项目之一 [7] - 公司选择在2025年AI Agent爆发前夕全线开源,采用高度开放的Apache 2.0协议,旨在推动行业生态发展 [6][44] 开源产品与技术特点 Coze Studio - 真正意义上的无代码开发平台,用户无需编程基础,通过拖拽方式1-2小时即可构建实用的AI应用 [10][11] - 提供最丰富的插件市场,支持知识库、数据库等组件,极大拓展智能体能力边界 [12] - 技术栈采用Golang(后端)和React + TypeScript(前端),基于微服务和DDD架构,确保高并发下的稳定性 [19][20][21] - 支持多平台发布(飞书、抖音、微信等),提供API和SDK便于业务系统集成 [14] Coze Loop - 面向智能体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调试工具,覆盖开发-评测-观测-优化四大阶段 [28] - 提供Prompt IDE + Git + AB测试三合一功能,支持全链路Trace观测和性能量化 [30][32][33] - 开源功能包括提示调试、评测体系、Trace观测等商业级能力,支持多语言SDK二次开发 [34][36] Eino框架 - 支持OpenAI等主流LLM接入,模型切换灵活,扩展性强 [37] - 与商业版完全兼容,可通过Docker一键部署,降低使用门槛 [38]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开源时机选择在2025年AI Agent爆发前夕,旨在抢占行业标准制定权 [6][55] - 采用Apache 2.0协议,允许闭源商用,消除开发者合规顾虑,加速生态建设 [45][46] - 对标Android开源策略,通过技术放权吸引开发者共建生态,目标成为智能体时代的"操作系统" [47][52] - 开源完整工具链将改变行业竞争格局,直接挑战Dify、n8n等现有平台 [58][59] 开发者价值 - 零门槛获取商业级能力,尤其利好中小企业和个人开发者 [48] - 支持私有化部署,满足企业对数据安全和合规性的要求 [50] - 提供经过大规模验证的核心模块,开发者可快速构建差异化应用 [41][42]
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参展的众多AI应用企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发展模式,为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6 16:19
中国互联网大会AI展区观察 - 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 展区展出大量AI落地科技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AI应用企业选择开源发展模式[1] - 开源与闭源代表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商业策略 体现发展模式与利益分配的差异[2] 机器人设备企业 - 某机电企业展示双足机器人 通过电机控制实现动态平衡 未嵌入视觉识别功能 主要面向学校和二次开发者提供全开放接口[3][5] - 该企业电机技术被波士顿动力等厂商采购 定位为人形机器人技术支持商 机器人外壳采用3D打印 每个关节配备独立电机[5] - 二次开发者可集成语音交互 AI算法 激光雷达等功能 案例显示北职大团队曾改造该机型参加亦庄半程马拉松[5] 小米开源生态 - 小米展出Vela操作系统 专为智能手表 家居设备设计的嵌入式系统 已全部开源代码[5][6] - 开源策略旨在加速研发效率 促进生态繁荣 实现更多终端与小米设备互联互通[6] - 同步展示AIoT实训箱教学系统 对合作院校开源教学平台代码 用于模拟安防系统搭建教学[9] 数字人技术应用 - 展区出现基于DeepSeek开源代码的全息数字人 使用者可免费调用IP进行全国推广 主要成本来自算力公司训练费用[9] - 参观者建议开放训练权限以定制更符合需求的数字人形象[9]
聚焦人工智能等领域,工信部对“开源”作出新部署
第一财经· 2025-07-25 02:52
开源技术发展现状与政策支持 - 开源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有力推动技术突破和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1] - 工信部将加快推进开源体系建设,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加速开源项目孵化[1] - 北京市将优化开源公共服务,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打造国际影响力标杆项目[3] 全球开源生态发展 - 2024年全球开源贡献总量首次突破7亿次,美国、印度、中国合计贡献近2亿次[4] - 北京、上海活跃开源项目均超过50万个,深圳、杭州均超过20万个[4] - 核心城市连续三年有超过20%的开源项目活跃一年以上,持续性与美欧相当[4] 开源行业应用情况 - 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代码库中开源代码平均占比高达77%[4] - 大会发布150余个开源项目应用案例,覆盖电力、通信、医疗等10余个关键行业[4] - 开源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行业创新方面展现强大动力[4] 开源生态建设举措 -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发布《中国开源发展深度报告(2024)》,系统梳理国内外开源项目数据[3] - 北京将建立开源贡献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开源合规培训,支持优秀项目"走出去"[3] - 工信部鼓励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实现开源产品价值科学量化[1]
中国信通院:超一半金融企业积极规划内部开源的协作机制
中国青年报· 2025-07-24 10:04
开源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 - 金融行业超过58%的企业正在规划内部开源协作机制以促进技术团队间的深度协作与共享并加速智能化和平台化转型 [1] - 中国信通院已推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数十家金融企业完成开源治理评估认证形成可复制的跨领域标准化实践 [1] - 金融开源社区已有50多家金融企业共同搭建技术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 [1] 开源大模型在金融业的普及 - DeepSeek系列开源大模型在金融企业应用占比达100% [1] - 通义千问系列开源大模型在金融企业应用占比超过70% [1] - 开源大模型成为推动金融行业智能化转型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1] 金融行业开源体系建设进展 - 中国平安人寿、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信通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代表共同发布金融行业开源体系建设路线图研究报告 [2] - 金融开源创新发展能力评估试点同步启动 [2]
报告:2024年中国开源操作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中国新闻网· 2025-07-23 15:44
开源操作系统发展 - 五大国产开源操作系统(开源鸿蒙、开源欧拉、openKylin、OpenAnolis和OpenCloudOS)在2024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显著生态发展 [1] - 国内厂商加快自主开源操作系统的技术优化、产品推广与生态布局,推动国产替代进程明显提速 [1] - 开源鸿蒙已有70多家共建单位,395家生态伙伴加入,汇聚超过8100名代码贡献者 [1] 开源AI领域进展 - 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Qwen)系列模型代表中国企业在开源AI领域的重要突破 [2] - 深度求索公司以极致的效率优化震动全球AI产业格局 [2] 全球开源贡献情况 - 2024年全球开源贡献总量首次突破7亿次,美国、印度和中国位居前三,合计贡献2亿次 [2] - 中国活跃开源开发者数量全球领先,2024年达到227.29万人,印度以198.50万人位居第二 [2]
打破创新壁垒、共享前沿成果,北京领跑开源人才供给!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3 12:21
开源生态发展现状 - 北京聚集3400余家开源共建方 在活跃开源项目数量和人才供给方面领跑全国[1] - 北京和上海活跃开源项目均超过50万个 深圳和杭州均超过20万个[1] - 核心城市连续三年有超过20%的开源项目活跃一年以上 项目持续性与美国和欧盟相当[1] 开源人才供给格局 - 北京活跃开源开发者超50万人 上海超40万人 形成以两地为核心的人才供给高地[2] - 2024年中国活跃开源开发者220余万人 印度约200万人 欧盟和美国分别为190万和170万人[2] - 中国与印度成为全球开源人才增长引擎 推动全球开源开发力量加速"东移"[2] 开源技术应用深度 - 开源软件在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代码库中平均占比高达77%[2] - 开源技术覆盖基础软件、人工智能大模型、云原生框架和智能设备互联等领域[1] - 北京国际开源社区培育了开源鸿蒙、开源欧拉、openKylin等知名社区[4] 产业创新融合成果 - 中软国际携手构建开源人才培养体系 拓维信息聚焦开源鸿蒙拓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4] - 软通动力率先实现开源鸿蒙PC产业化落地[4]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源多项硬件及具身智能研发成果[4] 开源技术赛事推进 - 第三届开放原子大赛拟发布50个左右赛项 总奖金达1500万元[5] - 赛事重点覆盖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5] - 设置巅峰挑战赛、实战竞技赛、训练学习赛等多种类型[5]
黄仁勋王坚对话,三个被忽略的关键信息
36氪· 2025-07-22 08:26
从认知AI迈向物理AI - 下一波AI浪潮将进入"物理AI"时代,AI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具备感知、推理、决策、执行的完整能力链条 [2] - 物理AI强调与现实场景的交互能力,要求多模态感知、Agent系统和实时响应能力,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属于此范畴 [2] - 大模型训练逻辑从依赖大数据预训练转向"后训练"和微调,强化学习成为AI行为与人类意图对齐的关键过程 [3] - 物理AI将重构上游产业链价值,传感器厂商(如Sony、ADI)和精密减速器制造商(如Harmonic Drive、Nabtesco)从边缘走向核心 [3] 行业生态与竞争格局 - 云计算架构面临调整,IaaS层标准化为基础设施,SaaS层轻量化,差异化回归业务逻辑和产品体验 [4] - 大模型发展逼近Scaling Law临界点,评估标准从参数规模转向综合表现(超长文本处理、多步推理、物理交互) [4] - 未来AI核心应用场景可能围绕制造业展开,原生搭载物理AI的设备(如AI手机、AI电脑)将重塑人机交互方式 [5] - 开源从技术路线之争演变为商业战略,开源模型因灵活性和透明度成为场景级落地的关键基础 [6][7] 企业战略布局 - 英伟达从芯片制造商转型为AI基础设施建设者,投资云计算公司CoreWeave(市值730亿美元)体现其AI Infra战略 [11] - 英伟达布局边缘计算平台,瞄准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对延迟敏感的物理AI场景 [12] - 阿里云推行"IaaS+PaaS一体化"模式,从资源卖家转向产品提供者,向生态型平台进化 [13] - 硬件、算力、模型、数据边界模糊,企业争夺"算力+平台"支点以重构下游规则 [14][15] 技术与社会影响 - 开源生态推动模型安全性和权责划分,开发者共建过程倒逼实践规范 [9] - 英伟达推出NVLink Fusion技术开放生态系统,鼓励硬件厂商互操作 [9] - 生命工程领域潜力巨大,英伟达推出蛋白质结构AI生成模型La-Proteina瞄准医药行业 [10] - AI与人类关系从"工具"转向"共生",手机原生AI助手用户规模增长但交互方式尚未定型 [10]
超低功耗低价芯片登顶级期刊,“头号创客”潘昊能否引爆数十万创客的开源市场?
创业邦· 2025-07-19 03:06
公司发展历程 - 2009年成立矽递科技,主营业务为边缘计算硬件、网络通信硬件、智能传感硬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并提供研发辅助产品及服务 [4] - 2011年成立深圳第一家创客民间组织柴火创客空间,提供原型开发设备和协作环境 [12] - 2015年国家领导人视察柴火创客空间,创客运动蓬勃发展 [12] - 2021年进入第三阶段,以设备级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产业数字化 [26] - 2023年开始布局AI应用,将AI赋能小型终端设备 [18] - 2024年10月推出矽基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9] 商业模式 - 提供从硬件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包括定制化生产和开源硬件模组销售 [14] - 供应链服务灵活应对跨行业、多形态、小批量需求,专为创客设计 [14] - 开源近千款硬件模组,减少知识产权风险,便于二次创作 [16] - 通过增值服务和订阅制变现,相比主流模式走得更深 [14] 技术创新 - 开发XIAO模组,可在小型低功耗硬件上运行AI算法,价格10美金左右,功耗几十毫瓦 [22] - XIAO模组登上《Science》杂志封面,用途广泛 [22] - 在机器人领域布局,与硅谷公司合作推进感知系统 [24] - 边缘计算技术优势,平衡大模型在终端设备的性能与精度 [20] 行业影响 - 通过开源硬件和创客服务促进智能硬件产品体系发展 [4] - 创客运动在源头创新上起到发动机作用,个体创新灵活且具有撬动性 [10] - 深圳和成都两地创客文化互补,成都提供创意,深圳实现产品落地 [27] 未来方向 - 回归创客初心,坚持开源,让更多人参与创新 [6] - 2025年聚焦创客服务,提供更好的AI硬件开源平台 [27] - 矽基金支持硬科技应用团队,排除消费电子领域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