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赋能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海南榴莲产销对接活动签多项合作,中国首条智能化榴莲AI检测分选线落地
行业活动与规模 - 活动汇聚国内外榴莲产业专家学者、产业链企业及经销商代表逾500-600人 [1] - 活动聚焦海南榴莲三产融合发展成果并推动国产榴莲品牌国际化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国首条智能化榴莲AI检测分选线正式投入应用 实现品质管控智能化、精准化和无损化 [3] - AI分选技术有效解决榴莲品质把控难题和消费者痛点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3] - 优旗农业通过智慧种植和绿色肥业闭环推动国产榴莲实现树上熟高端化发展目标 [8] 产业链合作与签约 - 举行智能化榴莲AI检测分选线战略合作首发仪式及多项签约 包括榴莲林鲁布拉区域公共品牌与三亚市榴莲协会签约 [5] - 亚果会与海南省鸿翔农业集团优旗投资有限公司签约 抖音集团与大嘴鸟食品集团签约 快手农资与鸿翔集团签约 [5] 种植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 优旗农业基地在品种选育、智慧农业应用、精准水肥管理及绿色防控方面有创新实践 [6] - 鸿翔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自主研发的生态肥料生产线 体现科技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8]
科技赋能,市场破局!“双百行动”助力从化荔枝产业跑出振兴加速度
南方农村报· 2025-07-20 05:25
科技创新 - 推广华农自主选育的"仙桃荔""岭丰糯"等晚熟耐储新品种,新品种效益较传统品种提升4-5倍,商品果率从75%跃升至90% [2] - 集成"低温预冷+气调包装+冰温贮藏"技术,将荔枝保鲜期从"一日色变"延长至常温72小时、冷链28天 [2] - 应用"荔知君"AI种植系统、六自由度采摘机器人(损伤率<3%)、北斗无人运输车及5G+空天地监测系统,实现农药减量20%、人力成本降40%、管理效率提3倍 [2] 品牌塑造 - 制定《从化荔枝等级规格》团体标准,特级果均价达25元/斤(溢价100%) [5] - 挖掘"北回归线明珠""荔枝蜜文学"等内涵,举办荔枝包装设计大赛,增加荔枝附加值 [5] - 推动"从化荔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68亿元,鲜果均价上涨20% [5] 产销贯通 - 创新探索"二进二出"(进高校、进商区,出境、出海)模式,联动六所高校工会、食堂常态化采购 [7] - 承办青创主播大赛、荔枝直播赛,培训大学生电商团队,推动"线上直播+线下供应链"融合 [7] - 推动荔枝、花卉首次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助力从化荔枝销售超1.8万吨、金额超2亿元 [7] 人才筑基 - 实施"荔才计划",国家荔枝龙眼体系10名专家驻点从化,开设"田间课堂"培训2000人次,培育"土专家"120名 [8] - 孵化"90后"荔枝种植大户25户、电商运营团队3个,开设乡村振兴专业硕士班 [8] - 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带动果农人均增收5000元 [8] 产业成效 - 从化区第一季度农业总产值增速达7.5%,位居广州各区第一 [7] - 持续深化"技、品、销、人"四位一体模式,推动从化农业向科技化、品牌化、国际化跃升 [9]
我省科技赋能地瓜全产业链加速发展,带动5万户农民致富
海南日报· 2025-07-15 01:00
行业概况 - 海南地瓜产业年产值达40亿元 带动5万户农民致富 [1][4] - 地瓜产量年均增长约10% 优质果率显著提升 [3][4] - 产业加速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 标准化 品牌化 高值化转型 [4] 科技赋能 - 科研部门选育出"高系14""鸣门金时""小香薯"等优质品种 多个品种亩产突破5000斤 高产品种可达1.2万斤/亩 [2] -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地瓜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数据确定最优种植密度(如小香薯5000-5500株/亩) [2] - 构建"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控体系 采用黄板 天敌 低毒农药等手段保障产品安全 [3] - 应用高温愈合技术使地瓜货架期从1个月延长至半年 损耗率从15%降至10% [3][4] -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覆盖种植 加工 流通全链条 [4] 企业案例 - 昌江广凌农业科技公司筛选适应当地高温干旱特性的品种 已向加拿大出口152吨地瓜 [3] - 企业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昌江地瓜出口零突破 带动农民增收和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4]
助农有“芯”招,驻化州新安镇帮扶工作队“果”然给力丨驻在千镇万村⑭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13:05
核心观点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与广东电网公司组成的驻化州新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科技赋能、产销渠道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安镇番石榴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9][10][15] 产业升级 - 新安镇是广东省番石榴种植专业镇,有着数百年种植历史 [9] - 工作队推动成立"番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特派员之家",整合省市两级农业科技力量 [19][20][21][22][23][24][25][26] - 建成45亩红宝石番石榴示范园,种植3000多株新苗 [28][29] - 与茂名市粤美生物科技合作建立现代化育苗大棚8000平方米,预计年供番石榴脱毒苗木30万株 [30][31][32][33] - 计划免费发放45000株番石榴苗木支持产业发展 [34][35] 产销拓展 - 推动建立新安水果购销站,为果农开辟更广阔销售渠道 [38][39][40][42] - 成立新农人之家,聚集超100位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推动产业发展 [46][47][48] - 发展花生油产业,打造"田公""正树橘"等品牌,产品覆盖茂名、惠州、清远等地 [50][51] - 花生油厂与优诚农品签订代工协议,形成"自主品牌+代工生产"模式,预计2025年营收超300万元 [52][53][54] 基础设施 - 投入160万元建设536千瓦屋顶光伏项目,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60][61][63] - 投资50万元建成两个标准化体育广场 [64][65] - 争取56.5万元捐赠资金修缮三所学校设施 [65][66] - 投入81.6万元专项资金修复水毁道路 [66][67]
一根黄瓜撬动百亿市场,临沂小县城何以创造奇迹
齐鲁晚报网· 2025-07-08 15:37
产业规模与历史 - 沂南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夏、秋黄瓜生产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1] - 黄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1934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栽培,1999年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10亿多斤[2] - 目前常年种植面积13万亩,总产量65亿斤,产值120亿元,新品种覆盖率超80%[3] 种植技术与品种优势 - 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3] - 与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建立多个黄瓜研究基地,每年测试1000多个新品种组合[3] - 推广20多个优质抗逆高产新品种,平均3~5年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3] - 新品种"中农脆玉3号"含丙醇二酸是大黄瓜的3-5倍,具有减脂美容功效[2] 科技应用与智能化 - 智能育苗大棚采用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装置和全光谱LED补光灯[4] - 年培育优质种苗4000余万株,与顶尖机构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4] - 建立数字化交易平台"商易通",覆盖500余家客商和1.1万种植户[5] - 智能交易系统使效率提升20倍,纠纷率下降95%,年交易量突破5亿斤[5] 产业链延伸与深加工 - 开发黄瓜青汁等饮品,采用冷榨技术使附加值提升5倍多,年加工能力1万吨[6] - 拓展黄瓜饮料、黄瓜面膜等系列产品研发[6] - 发展黄瓜腌渍、黄瓜酱等深加工产品,构建全产业链体系[7] - 已建设38家育苗场、10处交易市场、7家深加工企业[7]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温室黄瓜种植户1亩地年收入可达6万元[2] - 带动就业创业10万余人,成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7] - 2024年荣登"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7]
从“智能烘粮”看科技赋能农业
新华日报· 2025-07-01 21:44
粮食烘干技术发展 - 泗洪县大华种业有限公司拥有19台高效烘干设备 日烘干能力达1200吨 彻底改变传统"靠天晒粮"模式 [1] - 江苏省今年夏收累计投入使用烘干机约3.7万台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1] - 传统场地晒粮存在场地资源紧张 晾晒效率低下 粮食干燥均匀度难以保证等问题 且影响交通秩序 [1]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政府通过政策支持 资金投入 技术研发多管齐下推动粮食烘干产业发展 出台补贴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1] - 烘干技术使粮食从收购到烘干仅需四五个小时 粮食损耗控制在5%之内 相比传统晒粮每吨小麦可减损30公斤 [2] - 烘干后粮食售价每斤提高约五分钱 同时保证色泽 口感和营养成分 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多方协作与产业生态 - 种粮大户 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投入建设烘干中心 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 供电部门保障用电服务 [2] - 粮食烘干设备不断升级换代 烘干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形成智能化 绿色化 规模化发展趋势 [3] 产业转型意义 - 从"场地晒粮"到"智能烘粮"体现农业生产方式进步 彰显政府利用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作为 [3] - 该转型是各级政府科技赋能粮食安全保障的实践 体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谋划"的转变 [2]
田间课堂见证驻村帮扶力量,贾庄村第一书记带队赴省果树所考察
齐鲁晚报· 2025-06-25 08:19
杏产业升级考察活动 - 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东阿镇贾庄村第一书记带队赴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考察杏新品种 旨在为杏产业迭代升级找准方向 [1] - 考察组实地观摩了12个杏树新品种示范园区 包括"满园""春华""开园"等品种 [2] - 专家重点剖析了各品种特性:"满园"单果重80克以上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8% 具有早熟丰产特性 "春华"抗晚霜能力强 亩产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 [2] 新品种技术特点 - "开园"品种具有馥郁果香 "金蜜"品种肉质细腻 新品种坐果率高 糖酸比达到黄金比例 符合现代消费需求 [2] - 省果树研究所专家推荐适合鲁中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 并提供栽培技术、水肥管理、品牌打造等专业建议 [5] - 专家建议杏产业发展要"小而精" 通过品种改良、错峰上市、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5] 产业发展规划 - 贾庄村将制定科学的品种更新计划 结合科技赋能农业 [5] - 计划整合政策资源 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 推动产学研合作落地 [5] - 下一步将召开村民议事会确定品种改良方案 打造集观光采摘、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杏产业示范园 [5] - 采取"订单农业+保底收购"模式 力争实现亩均收益新突破 [5]
科技如何点亮农民希望 奏响丰收乐章
央视网· 2025-06-22 22:37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河北衡水冀州区在6月11日小麦收割高峰期投入900多台联合收割机,其中部分来自河南的收割机安装了智能辅助驾驶仪 [1] - 智能辅助驾驶仪可自动统计收割面积并生成作业路径,提高收割效率 [2] - 农机手张少华所在合作社与深圳科技公司合作研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实地验证200多小时 [3] - 冀州区农业部门计划将智能农机数据纳入智慧信息平台,解决农机调度难题 [5] 智慧农业信息平台 - 河南农机云平台实现农机作业需求与分布的精准匹配,实时更新农机作业轨迹和面积 [6] - 漯河市金土地合作社100多台农机接入平台,实现高效调度,机手收入增加 [6] - 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利用AI大模型提供调度建议,使召陵区麦收时间从10天缩短至7天 [6] 应急抢收技术应用 - 河北望都县在6月12日暴雨预警后启用车载移动照明灯和大功率照明无人机连夜抢收 [7] - 望都县通过昼夜连续作业,在6月18日前完成29万亩小麦收割 [8] - 湖北黄梅县供电所技术人员使用改装无人机提供600瓦照明,帮助农户在暴雨前完成20亩小麦抢收 [13][16][17] 全国夏收成效 - 全国夏收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较5年前提高30%以上 [21] - 智能辅助驾驶仪、无人机照明等科技装备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21]
以种适地、以虫治虫……科技赋能“三夏” “智慧种地”绘就好“丰”景
央视网· 2025-06-21 08:15
盐碱地小麦丰收与科技创新 - 山东滨州盐碱地试验田小麦新品种亩产达600多公斤,属于轻中度盐碱地高产品种[1] - 当地累计选育600多个小麦品系,丰富盐碱地小麦品种资源[3]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盐碱地打造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高地[5] 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推广 - 河北邯郸推广玉米种肥同播和合理密植等增产措施[7] - 种肥一体播种需控制肥料用量并在生育期逐步释放,促进早发苗壮[9] - 河北省已完成玉米播种3000多万亩,进度达85.3%[11] 无人机"以虫治虫"绿色防控 - 辽宁铁岭使用无人机投放赤眼蜂卵防治水稻二化螟虫害[15] - 赤眼蜂在二化螟虫卵内产卵,降低幼虫孵化率[16] - 无人机飞防相比人工投放效率更高且成本更低[18]
重庆江津 椒香满城产业兴
经济日报· 2025-06-20 21:59
产业规模与产值 - 江津区花椒种植面积达53万亩,保鲜花椒产量占全国市场总份额的90%[1] -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55亿元,带动60多万椒农增收[1] - 先锋镇花椒种植12.8万亩,年产鲜花椒超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2] - 保坪村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2] 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花椒产品从原椒延伸至精油、化妆品等52个品类[6] - 重庆俊博农业开发40多款花椒衍生产品,2023年产值超5000万元[6] - 花椒嫩芽酱单品年销售额超100万元[6] - 江津国际花椒产业城规划占地300亩,为西部首个全产业链交易平台[6] 科技应用与效率提升 - 自主研发花椒烘干生产线每日可处理7万斤鲜花椒,相当于50亩产量[4] - 花椒树矮化密植技术使树高从3米降至2米,亩产量提高40%以上[5] - 农业无人机应用于采收环节,降低人工成本[5] - 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5] 联农带农机制 - "五统一"社会化服务降低种植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3] - "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椒农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3] - 村级加工中心吸纳1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3] - 全区60多万椒农年人均增收超6000元[3]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江津花椒品牌价值超66亿元[7] - 丰源花椒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7] - 建成重庆市首个花椒博物馆,定期举办贸洽会[7] - 乡镇创新开展花椒农文旅活动,如全宴美食节[7]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财政扶持、土地保障等政策助力产业发展[3] - 目标打造百亿级花椒全产业链[7] - 实施基地提升、链条延伸、品牌创新、科技赋能四大工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