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

搜索文档
柑橘为什么越来越好吃(唠“科”)
人民日报· 2025-07-04 21:56
柑橘育种技术进步 - 市场上鲜食柑橘品种丰富,包括蜜橘、沙糖橘、沃柑、脆蜜金橘、爱媛橙等,品种特性多样,如易剥皮、香味浓郁等,且育种方向从单纯追求甜度转向兼顾风味与营养[2] - 传统育种流程包括优势产区选种、亲本授粉杂交、后代性状评价筛选、新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周期长且工作量大[2] - 现代杂交育种采用胚芽嫁接技术,将新品种开花结果时间缩短至3-5年,显著提升育种效率[2] 基因组技术与"液相芯片"应用 - 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公司筛选出300多个代表性柑橘种质资源和4万多个核心位点,研发出全球首个柑橘全基因组"液相芯片"[2] - "液相芯片"通过基因位点吸附特定颜色"魔法珠子",利用光学信号分析柑橘样本特性,可预测杂交后代性状并快速识别目标材料[3] - 该技术为杂交育种提供精准导航,大幅提升育种定向性和效率[3]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 - 采用CRISPR-Cas9系统实现基因片段精准编辑,可删除不良基因或插入优良基因,培育抗病、高甜度、多汁、高维生素等复合优点的品种[3][4] - 当前基因编辑品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具备市场化条件[4] 行业未来展望 - 新技术将持续推动柑橘品种迭代,未来将出现更多兼具美味与健康特性的新品种[5]
基因编辑:改写生命密码的“神笔”(瞰前沿)
人民网· 2025-07-04 21:56
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 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对特定基因进行删除、插入或替换,实现基因序列的定向改造,如同"分子剪刀"精准修改生命密码[2][4] - 人体的基因组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基因编辑技术可快速定位并修改特定片段,显著区别于随机导入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技术[2][4] 技术发展历程 - CRISPR技术的诞生(2012年)具有划时代意义,其操作简便且成本低,为基因编辑提供"GPS导航+精细手术"双重工具[5] - 碱基编辑技术可精确替换单个碱基,引导编辑技术实现小段DNA的精准修改,逆转座子技术可整合大段DNA,推动基础科研与转化医学发展[6] 医学领域应用 - 全球首例个体化基因编辑疗法成功治愈6个月大婴儿的致命遗传病,开辟遗传病治疗新路径[1] - CRISPR技术用于编辑地中海贫血患者的造血干细胞,部分患者已实现症状显著缓解[7] - CAR-T疗法通过基因编辑改造T细胞,增强其抗癌能力,应用于癌症治疗[7] 农业与生物制造应用 - 中国利用基因编辑培育出抗镉超级稻及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保障粮食安全[8] - 编辑酵母基因可提升生物燃料生产效率,改造微生物基因可缩短稀缺药物合成周期并降低成本[8] 伦理与规范 - 人类生殖细胞编辑存在永久改变基因池、技术脱靶风险及社会公平争议,需严格限制[10] - 中国《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2024年7月)明确优先发展非遗传性体细胞编辑,禁止生殖细胞临床应用[10]
产业年收入超60亿元,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在昌平打磨“手术刀”
新京报· 2025-06-30 09:57
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与应用 -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酵母细胞,可在百升级发酵罐中生产青蒿素,5天产量相当于5万亩青蒿种植的提取量,自2013年起已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贡献[1] - 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为"上帝的手术刀",是合成生物学核心工具,北京昌平区聚集120余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推动产业发展[1] - 齐禾生物通过基因编辑将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已获得5张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并开发抗病小麦、高产大豆等新品种[2] - 传统小麦育种需10-20年改变6个基因位点,基因编辑技术仅需3个月即可完成,大幅缩短育种周期[2] 企业技术与产业协同 - 齐禾生物不仅专注育种技术,还为医药健康、合成生物等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区内产业协同开发生物性状新产品[3] - 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由昌平区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已有5个研发团队入驻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4] - 创新中心包含4个研究中心和3个平台,重点突破合成生物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化成本问题[5][6] 产业化进展与经济效益 - 生物法生产己二酸可替代传统石化工艺,每吨减少3吨NO₂排放,目前技术从中试30ml发酵瓶扩展至1吨发酵罐[4] - 全球70%产品未来可用生物法生产,预计创造3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2030年合成生物全球规模达2-4万亿美元[7] - 昌平区2024年合成生物产业收入超60亿元,固定资产投入43亿元,形成17个项目投资的产业集群[8]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 昌平区出台《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含10方面32条政策[7] - 合成生物学已应用于生物医药、能源、农业、新材料等领域,成为多学科融合的未来产业[7]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瞄准基因编辑技术“新高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8 02:26
北京中关村学院AI+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核心观点 - 北京中关村学院专注于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研究,通过"AI+干湿闭环"技术开发高效基因编辑工具酶,目标突破国外专利封锁并推动农业育种与生物医药应用 [1][2] - 该技术将编辑效率提升约3倍,可缩短育种周期并培育抗气候变化、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同时辐射肿瘤治疗等医学领域 [3][4] - 项目由多学科团队推进,包括高校合作、学生参与及政府支持,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 [1][4][5] 技术突破 - 采用"AI+定向进化"方法构建高精度蛋白质设计及突变效应预测工具,精准优化光合作用酶以提升粮食产量 [2][3] - 干湿闭环验证显示基因编辑效率提升3倍,技术可加速下游研发并作为基座大模型应用 [3] - 研究方向覆盖农业育种(抗逆性、产量)与医学(肿瘤治疗),实现双向技术落地 [4] 团队与协作 - 学院与31所高校共建,整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资源开展干湿闭环AI技术研究 [1][2] - 学生团队含跨学科人才(如计算机、生物学),参与动机包括粮食安全命题及专利突破 [3][4] - 北京市成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政策支持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 [4][5] 应用前景 - 农业领域:快速培育抗气候变化、高产作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业碳中和目标 [3][4] - 医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应用于肿瘤治疗,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4] - 技术扩展:成果将辐射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形成跨学科创新生态 [2][4]
百奥赛图20260626
2025-06-26 15: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生物医药行业 - 公司:百奥赛图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业务与愿景 - 公司以创新技术驱动新药研发,愿景是成为全球新药发源地,有临床前产品和服务、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两大业务条线,目标是成为创新动物模型领域全球龙头,拿下超一半市场份额 [2][3] - 2024 年海外销售收入占比 65%,未来五到十年计划扎根中国、布局全球,2024 年首次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盈利 3000 多万,预计 2025 年经营性现金流继续大幅转正 [3] 基因编辑技术平台支撑业务 - 临床前产品和服务方面,利用基因编辑平台开发超 3500 种动物模型,每年新增 300 - 500 种,涵盖多疾病领域和靶点,还提供 CRO 服务 [4] - 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业务方面,利用基因编辑平台开发全人源化抗体平台,启动“千鼠万抗”计划,形成全人抗体分子库,转让分子获取收入 [4] 临床前产品和服务业务优势与表现 - 优势在于开发超 3500 种动物模型且持续扩充,有高洁净冻干房,能出口活体动物模型,提供 CRO 服务,与全球众多药企合作 [5][6] - 业务板块实现良好增长,保持较高毛利率,得益于全球化布局和海外市场开拓 [6] 海外市场拓展策略与成效 - 持续投入研发,每年超 1 亿,优化全球市场和销售网络,建立四个市场和区域团队 [7] - 2022 - 2024 年海外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 64%,2024 年海外业务销售占比超 65% [7] 美国市场布局与规划 - 美国市场占全球近一半,是重点发展市场,持续扩大设施和团队规模,2023 年设施面积扩大,团队超 100 人,未来扩充至 150 - 200 人,致力于成优质供应商 [8] “千鼠万抗”计划 - 目标是针对 1000 多个靶点大规模发现抗体,形成含超 100 万个全人抗体序列分子库,赋能药企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筛选概率 [10][11] - 2020 - 2023 年研发,2023 下半年转让分子数量井喷,2024 年签约约 100 个,累计近 200 个,合同额超 200 亿,预计后续转让数量、首付款和里程碑费用增长,进入临床分子数量和里程碑收入将显著增长 [12] 抗体业务合作趋势与规划 - 早期主要与国内药企合作,2023 下半年至 2024 年与海外药企合作显著增加,2024 年超 70%转让分子与海外药企合作 [13] - 2025 年继续转让早期抗体序列分子,尝试内部立项研发 PCC 分子,以多种形式合作,通过 AI 智能体赋能和加大 PCC 分子研发投入提升人均产出 [13] 收入、研发投入、现金流与盈利情况 - 2020 - 2024 年收入快速增长,2020 年超 2 亿,2023 年近 7.2 亿,2024 年达 9.8 亿,较 2023 年增长超 30%,复合年均增长率超 35% [14] - 2024 年研发投入下降,2025 年预计平稳,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转正为 2.1 亿,预计 2025 年大幅转正且提升 [15] - 2024 年盈利 3000 多万,对 2025 年及未来盈利有信心 [16] 业务板块增长与策略调整 - 临床前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毛利率平稳,未来希望收入增长同时毛利率提升,创新动物模型业务增长更快,是业务板块中流砥柱 [17][18] - 2024 年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业务收入增长,驱动因素有预付款、准 PCC 分子转让和里程碑付款,2025 年计划提升转让数量,收到更多里程碑付款,PCC/准 PCC 分子转让采取从容策略,预计 2026 年及未来有更多高质量 PCC 分子交易 [20][21] 不同阶段发展特点与展望 - 2020 - 2024 年战略性大规模研发投入,2023 年底至 2024 年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业务增长,获认可,重心在原创研发 [22] - 2024 年通过收入增长和内部调整实现盈利,生物医药临床前产品和服务业务海外市场拓展起关键作用 [23] - 2025 年及未来进入“两翼齐飞,规模化盈利”阶段,Baromice 业务线有竞争力,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业务预计转让分子数量增长,里程碑收入推动业务增长 [24] 国内外市场研发投入与需求 - 海外药企增加早期上游创新研发投入,早期研发市场多元化发展,创新动物模型业务海外市场持续高增长,增速远超中国市场,2025 年预计保持大几十增长率 [25] - 国内市场前期疲软,2024 年下半年起复苏,由创新研发驱动,体现在对创新靶点等投入 [25] 竞争优势对比 - 与南模生物和药康生物相比,优势在于创新靶点动物模型、高洁净度动物房和全球销售网络 [26] “千鼠万抗”项目商业模式 - 核心是抗体底层技术创新和分子转让开发,转让分子获预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未来预计每年签 100 - 200 个合约使里程碑付款百亿规模增长,2025 年初起重点开发 PCC 分子并转让 [27] 创新动物模型研发与后来者挑战 - 创新动物模型从研发到批量供应需一年半到两年,后来者在研发前瞻性、管线布局、资源投入和市场信息获取方面面临挑战,行业格局将由少数公司主导 [29] 药企购买原因与平台优势 - 药企购买百奥赛图抗体序列或 PCC 分子是因底层技术平台价值和研发效率提升,“千鼠万抗”平台提供全人抗体分子,节省研发时间 [30] - 千鼠万抗平台通过提供抗体分子库节省药企早期研发时间,提供高质量抗体分子,提高获得满意抗体概率 [31][32] 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 - 成为底层技术驱动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动物模型业务成全球领先者,拿下超一半市场份额,抗体分子业务持续探索,通过增长和盈利提升二级市场表现 [3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创新动物模型业务海外市场占比约 55%,2022 - 2024 年收入从 1.7 亿增至 3.9 亿,过去几年基本保持 100%以上增长,2025 年预计保持大几十增长率 [25] - 百奥赛图拥有 1200 名员工,总部在北京,主要研发生产设施在江苏南通和美国波士顿,在德国海德堡、美国旧金山和圣地亚哥有销售分支 [3]
南模生物: 关于2024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4 17:02
主营业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8,123.95万元,其中标准化模型业务收入16,476.85万元同比增长16.58%,模型繁育业务收入9,005.94万元同比下滑8.60%,药效评价和表型分析业务收入5,320.49万元同比增长7.14% [2] - 标准化模型业务收入增长主要由于项目数量增加,而定制化模型业务收入下降由于项目数量减少,模型繁育业务收入下降由于单价下降比例超过数量增加比例 [3] - 境内业务收入32,542.78万元毛利率41.66%,境外业务收入5,305.74万元同比增长31.88%毛利率70.9% [2] - 境外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主要由于标准化模型和药效评价业务项目数量增加,且境外销售单价远高于平均单价 [10][12] 毛利率变动分析 - 标准化模型业务毛利率增加7.26个百分点至59.08%,主要由于科研客户需求增长及成本管控措施见效 [5] - 饲养服务业务毛利率下降13.97个百分点至25.54%,主要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单价下降及笼位使用率不饱和 [5] - 工业客户毛利率普遍高于科研客户,主要由于同类型业务工业客户项目单价更高 [9] 存货情况 - 2024年末存货余额1,266.98万元同比减少19.95%,主要由于加强成本管控和提高生产效率 [20] - 存货周转率13.20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由于原材料采购模式差异及业务结构不同 [22] - 存在约2,000个自然繁育项目和150个饲养服务项目未计入存货,因相关小鼠所有权归客户所有且无法准确计量 [23] 产能与固定资产 - 公司总产能约14万笼位,2024年平均笼位使用率78.35%,部分基地因笼位调整或客户租用率不高导致使用率低于80% [35] - 琥珀路改扩建项目总投资约3.8亿元,预计2028年投产后每年可节省费用约3,000万元 [38] - 2024年固定资产净值26,239.72万元同比减少7.76%,主要由于计提折旧 [33] 核心技术专利 - 公司使用CRISPR/Cas9技术需向Broad公司支付年度专利使用费,该技术为行业通用技术 [43] - 若专利授权被收回,公司可使用基因打靶技术替代,但可能导致成本增加或效率下降 [45] 应收账款 - 2024年末应收账款账面值11,211.89万元,前五名客户应收账款合计4,598.17万元占比33.58% [46] - 2-3年账龄应收账款余额1,278.30万元同比增长335.73万元,主要由于部分工业客户经营困难及科研客户回款流程繁琐 [52] -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基于客户情况和前瞻性调整因子,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基本一致 [50]
新系统可同时在DNA多位点进行修改 基因编辑范围和精度由此扩大
科技日报· 2025-06-22 23:32
基因组编辑技术突破 - 美国耶鲁大学团队成功将同一细胞中编辑多个DNA位点的能力提升2倍,并有效减少对附近基因位点的非预期突变 [1] - 新技术使基因编辑的范围和精度同时扩大,可同时在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不同章节进行多处修改 [1] - 研究团队采用CRISPR相关蛋白Cas12结合优化后的引导RNA系统,实现人类细胞中15个不同基因位点同时编辑,是此前系统的3倍 [1] 技术应用前景 - 突破有助于深入解析癌症等复杂遗传病的成因,助力合成基因组设计与新型治疗药物开发 [2] - 成果克服当前哺乳动物基因组编辑的关键障碍,对研究单核苷酸变异相关疾病及构建合成哺乳动物基因组至关重要 [2] - 为未来精准医学和合成生物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 - 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为"分子剪刀",可对特定DNA片段进行剪切和插入操作 [3] - 技术操作简单便捷、成本低廉,在生命科学领域迅速推广应用 [3] - 科学家持续迭代升级技术,推动其从"分子剪刀"变为"分子手术刀",以提升在精准医学、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作用 [3]
海大5000万元买“无刺草鱼”技术引热议,基因编辑是丰饶之角还是潘多拉魔盒
南方农村报· 2025-06-17 03:31
基因编辑技术投资动态 - 海大集团斥资5000万元购买"无刺草鱼"基因编辑技术 [2] - 日本批准基因编辑罗非鱼上市 泰国颁布基因编辑水生动物的认证标准 [3] - 基因编辑被称为"农业5G"技术 引发公众对技术安全性的讨论 [4][5] 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对比 - 基因编辑是对生物自身基因的精准改造 不插入外源基因 与传统育种产品相似 [12][13] - 转基因技术需加入外源基因 如转基因三文鱼通过外源基因缩短生长周期至18个月 [17][18][19] - 基因编辑育种效率更高 新品种培育仅需4-6年 而杂交育种需8-10年 转基因育种需8-12年 [25][26]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案例 - 通过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 培育无刺草鱼 [22] - 基因编辑可使半滑舌鳎雄鱼生长速度提升2倍 [30] - 中国已培育快大型半滑舌鳎 无肌间刺鲫鱼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基因编辑动物 [35] 基因编辑动物监管现状 - 中国将基因编辑动物等同于转基因生物管理 需完成全流程安全评价 [37][38][39] - 目前尚无基因编辑动物通过生物安全论证 缺乏专门的安全评价指南 [43] - 欧盟考虑简化监管政策 不再将未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植物视为转基因 [56] 基因编辑产业化进展 - 中国政策支持生物育种产业化 将基因编辑技术列为关键育种技术 [62] - 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制定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 [63][64] - 全球范围内基因编辑动物产业化加速 阿根廷 美国 日本已批准多种产品上市 [72]
南模生物: 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13 11:15
公司治理调整 - 拟将董事会成员人数由9人调整为11人,其中独立董事由3人调整为4人,非独立董事由6人调整为7人[51] - 取消监事会设置,监事会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52] - 修订《公司章程》相关条款以适应调整[51][52] 2024年度经营表现 - 实现营业收入3.81亿元,同比增长4.01%[8]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49.5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8] - 扣非净利润-1,550.96万元,同比减亏60.75%[8]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7,156万元,同比增长256.35%[8] 主营业务分析 - 标准化模型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6.58%,毛利率提升[13] - 定制化模型收入3,390万元,同比下降13.87%,毛利率下降[13] - 海外收入5,305万元,同比增长31.88%,但毛利率下降8.41个百分点[12] -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19.67%,同比下降2.22个百分点[8] 2025年经营计划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0%[42] - 琥珀路基地改扩建项目即将施工,完成后将增加小鼠笼位和实验区域[21] - 加强海外市场拓展,完善全球营销网络[24] - 持续优化研发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20] 财务与资本管理 - 2024年度拟不进行利润分配[44] - 2024年实施两次股份回购,累计金额1,000.47万元[45] - 续聘中汇会计师事务所为2025年度审计机构[47] - 货币资金2.01亿元,同比增长105.66%[38]
噬菌体疗法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 成攻克多重耐药利器
环球网资讯· 2025-06-13 08:07
噬菌体疗法行业 - 噬菌体疗法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为重症感染患者提供新治疗选择,相比传统抗生素具有精准识别并裂解特定细菌、保持人体正常菌群平衡的优势 [1] - 噬菌体疗法具有靶向性强、副作用小、不易诱发耐药性的特点,解决了临床最棘手的多重耐药菌治疗难题 [1] -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从单一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甚至"超级细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1] 噬菌体技术特点 - 噬菌体是专门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具有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等病毒特性,但对人体无害 [1] - 噬菌体疗法通过噬菌体裂解细菌来治疗病原菌感染,20世纪20-30年代曾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后因抗生素普及而停用 [2] - 目前行业正探索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噬菌体,未来有望实现"按需编程"的个性化治疗 [2] 临床应用案例 - 18岁囊性纤维化患者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传统抗生素治疗无效,体重降至30公斤 [2] - 通过噬菌体库筛选匹配到两株高效裂解CRPA的噬菌体,采用雾化吸入联合支气管镜下局部给药治疗 [2] - 经过42天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好转,体重增加3公斤,能下床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