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

搜索文档
迟福林:应对共同挑战,中日韩应加快签署自贸协定
搜狐财经· 2025-08-27 00:22
中日韩自贸协定的战略意义 -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的战略选择[1] - 形成中日韩经贸合作新格局是应对共同挑战的最大选项[1] - 促进RCEP向更高水平自贸区升级并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1] 中日韩经贸合作现状与挑战 - 三国区域内贸易规模从2021年8500亿美元降至2024年7370亿美元 下降13.5%[2] - 区域内贸易依存度从19.4%下滑至16.5% 低于欧盟65.7%和北美40.1%的水平[2] - 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中日韩经贸合作造成重大干扰[2] 自贸协定的经济影响 - 2023年三国GDP之和占全球24% 贸易额占全球20%[3] - 贡献亚洲经济增量70%和全球经济增量36%[3] - 协定达成将为三国GDP带来0.3%-1.1%的增量[4] 服务贸易合作机遇 - 2023年三国服务贸易总额超1.63万亿美元[5] -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9331.2亿美元 同比增长4.9%[5] - 中日、中韩服务贸易额占比不足8% 低于全球24%水平[5] 数字服务发展潜力 - 2023年中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总额3666亿美元 同比增长3.5%[6] - 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占全球4.9% 较2019年上升1.6个百分点[6] - 三国在数字医疗、金融科技等领域互补性显著[6] 服务贸易开放需求 - 韩国服务贸易外资准入限制指数高于OECD平均水平80%[7] - 日本服务贸易限制性指数是主要发达国家的两倍[7] - 中国到2035年服务型消费占比提升至55%将新增40万亿元消费需求[7] 服务贸易互补性 - 中国服务型消费升级带来巨大增长空间[8] - 日韩在演艺、医美等领域具有优势[8] - 三国服务贸易潜在互补性可转变为现实增长动力[8] RCEP升级需求 - 2025年RCEP框架下三国商品"零关税"覆盖率仅40%[9] - 中日、日韩需20年以上实现83%-88%"零关税"覆盖率[9] - 全球区域贸易协定从2000年99个增长至2025年619个[9] RCEP发展现状 - 2011-2023年区域服务贸易进口从8700亿美元增长至超1.5万亿美元[10] - 服务贸易出口从7600亿美元增长至超1.3万亿美元[10] - 三国贸易额占RCEP区域55% 高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约70%[10] 区域统一大市场前景 - 2024年三国经济规模24.64万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84.43%[11] - 占全球22.13% 占RCEP区域80.43%[11] - 过去10年东盟与中日韩贸易规模从7270亿美元增长至1.13万亿美元 增长56%[11]
上合组织是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国际论坛·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8-26 22:22
上合组织合作模式与原则 - 遵循协商一致、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平等相待原则 [2] - 通过对话合作实现成员国自身发展 [2] - 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增强战略自主和可持续发展平台 [2] 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角色与行动 - 中国提出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理念并在框架内积极实践 [3] - 以轮值主席国身份推进各领域合作并完善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机制 [3] - 推动组织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提升区域一体化进程 [3] 具体合作项目与成果 - 开通中国—上合组织示范区至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公路运输线路 [3] - 举办绿色发展论坛和反恐怖机构理事会会议 [3] - 中吉乌铁路项目稳步推进以提升物流联通水平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4] 多领域合作与创新方案 - 在绿色经济、数字化、科技和教育领域推出创新合作方案 [2] - 中国高校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开展人工智能和生态联合科研 [3] - 乌兹别克斯坦推动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及青年交流行动 [4] 贸易与投资关系 - 乌中贸易额快速增长且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国 [4] - 跨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项目夯实合作基础并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4] 组织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 - 合作从传统安全经济领域拓展至数字转型、绿色发展和创新领域 [5] - 未来聚焦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便利化、数字化和绿色能源合作 [5] - 实施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技术园区建设以提升全球影响力 [5]
南共体聚力打造区域经济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8-26 21:57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工业发展 - 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强工业能力和区域价值链建设 重点讨论工业化和区域经济融合议题[1] - 审议《2020-2030年区域指示性战略发展计划》实施进展 总结第44届首脑会议成就[1] - 加快制定"南北经济走廊"规划 包含经济价值评估、投资计划和路线图[2] - 加快推进"海上走廊"战略 促进区域贸易和互联互通[2] 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 强调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自给自足的重要作用 敦促成员国制定农业生产力和气候适应能力战略[2] - 重点推广智能型农业 提升灌溉效率和粮食生产加工能力[2] - 发展蓝色经济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促进包容性能源转型 打造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区域经济体[1] - 与非盟可持续发展愿景有效对接 包括经济繁荣和互联互通发展目标[3] - 增强气候韧性 通过科技创新扩大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3] 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环境 - 协调成员国关税政策 消除影响区域经贸一体化的关税壁垒[2] - 南共体内部贸易持续增长 拉动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外国直接投资相应增长[4] - 实施结构性改革 减少海关低效现象和解决监管差异[4] - 建立先进的数字支付系统 推进与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调合作[4] 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 呼吁建立南共体区域发展基金 增强经济韧性并为发展项目调动长期投资[2] - 加强建设有助于区域一体化的法律框架[2] - 非洲南南合作在经济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3] - 南非当选2026年轮值主席国 全力支持实现南共体2050愿景的区域一体化议程[5]
王文涛部长会见韩国总统特使朴炳锡
新浪财经· 2025-08-26 05:29
双边贸易关系 - 中韩建交33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60倍 [1] -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韩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1] - 经贸合作在双边关系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1] 合作机制推进 - 双方同意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进程 [1][1] - 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1][1] - 加强区域及多边框架下合作应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化 [1] 合作领域拓展 - 发掘新产业新领域合作潜力 [1] - 面对两国经济产业发展新变化通过合作寻找新机遇 [1] - 共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1]
先进制造业集群冲进“国家队”川渝力量抱团出击
四川日报· 2025-08-25 22:15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 成渝地区已获批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包括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 成都市和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 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 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 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 [1] - 2024年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规模达1.72万亿元 同比增长近4% 占全国比重10.6% 较2021年9.2%和2016年7.6%持续提升 [1] - 集群建设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 在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地形成专业化产业链 [1] 企业跨区域布局案例 - 四川九洲投资控股集团在重庆设立3家子公司 包括2021年成立的重庆九洲隆瓴科技和2023年成立的重庆九洲智造科技 [1] - 重庆九洲智造科技年产能达20万台套电机控制器系统 为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配套 [1] - 重庆九洲星熠导航设备公司受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营收保持年均20%以上增长 [1] 产业集群协同机制 - 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近1300家企业实现产品供需对接 促成60余家企业累计融资7.84亿元 [1] - 两地共建14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包括重庆荣昌高新区和宜宾三江新区 构建原辅料、电子元器件、整机终端等产业链配套体系 [1] - 成都医学城与重庆国际生物城共建临床前研究中心等平台 推动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跨区融合和服务平台共享 [1] 产业体系规模与优势 - 成渝生物医药集群形成涵盖生物技术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的产业体系 聚集6700户相关企业 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1][2] - 成都医学城聚集600余家上下游企业 包括药明康德、科伦博泰等龙头企业 产业集群规模超200亿元 [1] - 重庆在诊疗设备、体外诊断领域布局完善 与成都抗体药、CXO领域形成强强互补 [1] 国家级平台建设 - 成渝地区获批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包括重庆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和成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 [2] - 建成2个国家级示范区 包括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 [2] - 下一步将推动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集群向世界级迈进 通过重点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加速成渝双核联动 [2]
务实合作践行“上海精神”——访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阿西夫
中国经济网· 2025-08-25 02:07
峰会规模与意义 -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中国天津举行 成为该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峰会 包括2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1] - 此次峰会彰显上合组织包容性 预计讨论议题涉及多领域多维度 体现其作为追求公平全球治理模式的"意愿团体"特性[2] - 峰会规模空前 被视为重塑全球秩序和迈向更包容未来的转折点[1][3] 上海精神与实践成果 - 上海精神是组织基石 倡导主权优先和共同繁荣的合作模式 明确反对霸权[2] - 中国担任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期间主导举办超过100场活动 近半数聚焦贸易投资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4] - 通过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安全论坛等系列活动为实质性讨论奠定基础[2] 经济合作与区域一体化 - 组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承诺体现在广泛议程中 通过建立内部韧性机制和共同繁荣机制增强区域经济韧性[4] - 致力于创建坚实可量化的经济纽带 既保护成员国免受外部胁迫 又能释放内部市场潜力[5] - 具有安全叠加效应的经济外交价值 能与多地区开展贸易而不受外部势力影响内部凝聚力[4] 治理模式与全球影响 - 展示大型多元化组织无需等级森严权力结构也能实现平稳合作 为国际社会提供替代性治理方案[3] - 对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注使其能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不平等等全球性挑战[3] - 倡导植根于平等和共同繁荣的治理体系 可能成为全球秩序重塑的转折点[3] 机制建设与分歧处理 - 需要建立成熟的争端解决机制 为分歧设立隔离机制以避免影响组织广泛议程[4] - 通过务实合作践行上海精神 使反霸权主义立场转化为实际资产[4] - 机制化建设能使政治谨慎成员国也有动力捍卫组织原则[4]
务实合作践行“上海精神” ——访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阿西夫
经济日报· 2025-08-24 21:55
峰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中国天津举行 成为该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 [1] - 包括所有成员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出席峰会相关活动 [1] 上海精神与全球治理 - 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基石 倡导优先考虑主权和共同繁荣的合作模式 明确反对霸权 [2] - 峰会是弘扬上海精神和催化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时刻 [2] - 组织能够展示无需等级森严权力结构也能实现成员国平稳合作 为国际社会提供替代偏见治理模式的可行方案 [3] 中国轮值主席国期间成果 - 中国在2024年至2025年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主导举办了100多场活动 [2] - 活动中近一半聚焦于贸易 投资 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 [4] - 为体现上海精神原则的实质性讨论奠定了基础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贸易合作 - 上合组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承诺在中国担任主席国期间广泛议程中显而易见 [4] - 可通过将内部韧性机制化 创建共同繁荣机制 使区域一体化进程惠及各方 [4] - 能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 加快建立坚实可量化的经济纽带 [5] - 具有安全叠加效应的经济外交价值 能与多个地区贸易而不让外部势力左右内部凝聚力 [4] 议题覆盖与全球影响 - 峰会讨论议题涉及多领域多维度 包括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 [3] - 组织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不平等全球性挑战 [3] - 预计峰会议程将产生深远影响 可能标志着重塑全球秩序迈向更包容未来的转折点 [3] 机制建设与发展方向 - 需要妥善处理成员国分歧 为其设立隔离机制而不影响更广泛议程 [4] - 可以倡导更成熟的争端解决机制 带来切实的降级效果 [4] - 经济纽带既要保护成员国免受外部胁迫 又要释放内部市场潜力 [5]
李克强出席第17届东亚峰会
新华社· 2025-08-22 08:43
东亚峰会战略对话与合作倡议 - 坚持战略对话和建设性互动 致力于促进地区国家对话协商 增进互信 妥处分歧 不应脱钩 更不能走向对抗 [2] - 坚持互利合作 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 坚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 [3] - 坚持东盟中心地位 构建包容性区域架构 东盟主导的东亚合作架构包容各方利益 符合地区实际 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 -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维护能源和粮食安全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挑战 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 [3] - 维护南海航行自由 中国60%贸易经过南海 主张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和航道畅通 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3] - 深化经贸 能源 粮食 互联互通 数字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 共同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4] 地缘政治与热点问题立场 - 关于乌克兰危机 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支持和平解决危机 反对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4] - 就朝鲜半岛局势 缅甸等问题阐述原则立场 地区国家应保持团结一致 践行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 维护共同利益 [4] -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成就得益于和平外部环境和稳定地区环境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4]
“以更密切的老中合作造福两国人民”——访老挝副总理吉乔
人民日报· 2025-08-17 10:17
中老双边合作进展 - 中老关系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东盟-中国合作框架下取得新进展 新成果 未来关系将更加密切 [1] - 中老铁路作为标志性工程 2021年12月开通运营 上半年发送旅客1007万人次同比增长17% 运输货物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 [1] - 铁路促进区域经贸合作 带动沿线经济提速发展 成为老挝与中国客货运输重要通道 [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老挝政府与世行等合作方研究开展连通老挝 越南 泰国的国道项目 [1] - 推进连接万象和甘蒙 波里坎塞等地的高速公路项目 [1] - 继续开发万象环网输变电 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 磨丁-磨憨经济合作区等一带一路项目 [2] 投资与经贸合作 - 中老铁路红利增强海外投资者对老挝信心 [1] - 老挝欢迎更多中国企业考察投资 以更密切合作造福两国人民 [2]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 将扩大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 [2] 区域经济一体化 - 自贸区30版深化供应链一体化 数字经济 绿色经济等领域合作 [2] - 东盟与中国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共同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2]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为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双方经贸关系稳步发展 [2]
加快共建RCEP区域共同大市场(观象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5 21:29
全球地缘经济格局变化 - 经济全球化受美国优先政策冲击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未来10年全球经济主流 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特征明显 [1] -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 2022年亚洲经济体对亚洲货物贸易依存度达57.4% 服务贸易实现顺差405.52亿美元 [1] -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2024年亚洲经济体GDP规模占全球近50% [1] RCEP区域共同大市场建设 - 构建以东盟为主体的RCEP区域共同大市场是核心目标 预计将累计增加全球贸易额5000亿美元 [1] - RCEP面临规则水平不高 利用率不高 约束力不强 治理机制不完善等挑战 处于不进则退十字路口 [2] - 需推动RCEP从规模最大1.0版本向水平更高2.0版本升级 打造可实施可监测可约束可治理的区域制度平台 [2] RCEP 2.0升级具体方向 - 对标高水平经贸规则 从关税减免器转变为深度开放平台 促进区域要素高效流通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 [3] - 推动区域深度融合 加快人员跨境自由流动 实现医疗教育文旅人才资格互认 强化本币使用和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 [3] - 建立具有共同约束力的机制 推进全面机制建设 包括实施评估监测协调升级制度安排 [3] RCEP扩容与跨区域合作 - 推动中国香港 智利 斯里兰卡等经济体加入RCEP 推动与海合会对接 [4] - 成立高层次协调机构 坚持东盟中心地位 发挥中日韩等各方作用 [4] - 中日韩签署自贸协定将引领区域大市场建设 形成小多边引领大多边 大多边带动小多边的RCEP+效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