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新技术新机械显担当 农业龙头企业助力夏收
上海证券报· 2025-06-04 19:16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升级 - 中联重科推出“超级电混”混合动力收割机,油耗比传统机型节省30% [1] - 无人驾驶收割机加装导航定位及远程遥控系统,与传统农机相比一天可增收约350斤粮食 [2] - 头部农机上市公司将收割机割台绞龙直径从400毫米增至610毫米,并改进伸缩扒尺设计以提升收割效率 [3] 夏收进度与农机投入 - 截至6月2日,全国夏粮小麦收获面积达1.48亿亩,进度为42.52%,同比快约0.6个百分点 [1] - 今年“三夏”全国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700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参与跨区作业的超20万台 [3] - 湖北省2025年夏收作业周期为17天,相比2024年的21天大幅缩短 [2] 高标准农田与智慧农业应用 - 大禹节水在天津武清区项目部署农业智慧中控系统,实现农田管理智能化并配备水肥一体化设备 [5] - 中化农业MAP在河南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动态调整灌溉施肥量 [6] - 中化化肥西北大区通过调整施肥方案,指导农户使用“生物+”肥料产品以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5] 农机行业发展趋势与公司布局 - 农机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向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普及,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3] - 一拖股份计划加速推进大马力无级变速、混合动力等高端智能拖拉机研发,并发展全场景中小马力产品 [3] - 每秒9公斤、10公斤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作业主流机型,智能化装备更多投入生产一线 [3]
AI赋能“智慧”田管“三夏”更“聪明” 向科技要产能夯实丰产基础
央视网· 2025-06-04 02:31
小麦收割进度 - 全国已收获小麦1.48亿亩,进度超过40% [1] 数字气象技术应用 - 2025年小麦主产区构建"空天地"气象监测网络,精准预判天气以提高麦收速度 [2] - 安徽省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门召开线上农情调度会,讨论近期降雨对麦收的影响 [2] - 安徽省布设65个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和85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数据融合后生成10多种数字化农事指导产品,预报精度达1公里范围 [3] - 安徽省通过精准气象预报组织"北机南下"和调集履带式收割机,保障雨前雨后抢收效率 [5] 无人机农业应用 - 吉林省梅河口市2025年采用无人机运送50多公斤秧苗,减少人工取苗和插秧机等待时间损耗 [7] AI智慧农业 - 湖北省宜昌市农民通过手机实现智能巡田和科学种植指导,降低对传统经验的依赖 [10] - 当地农业服务公司开发的智慧农业软件整合遥感、精准气象、病虫测报等大数据功能,提供科学种田方案 [12]
用数字的犁铧深耕希望的田野(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03 21:21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 河南兰考县通过无人机、虫情测报灯、墒情监测站等设备实现农田数字化管理,提升科学种田效率[1] - 兰考泡桐乐器产业借助溯源平台为产品赋予"数字身份证",提升品牌价值[1] - 全国范围内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智慧农田)、产品销售(直播带货)等领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1] 政策与基础设施 - 《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智慧农业等9项重点任务,推动手机、直播、数据成为新型农业生产要素[2] - 当前农村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网络速度差异)、涉农事项在线办理水平有限等问题[2] - 部分地区通过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电网/水网、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应对发展瓶颈[2] 商业模式创新 - "盒马村"模式结合新零售与数字化农业,实现四川丹巴黄金荚、湖北仙桃藕带等农产品可追溯的以销定产[3] - 数字化推动产业链激活与价值链延伸,形成"政策支持-技术赋能-品质保障-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3] 数字素养提升 - 2024年调查显示农村成年人数字素养与城镇存在差距,需加强技术培训与实践应用[3] - 多地通过完善设备、开放资源等方式培养农民从"触网"到"用网"的能力转型[3] - 提升农民信息获取与市场对接能力可激发其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主动性[1][3] 产业价值重构 - 数字化使乡村从单一农业生产转向产业融合、文旅消费、生态涵养等综合功能空间[4]
智能农机让农民“慧”种地
经济日报· 2025-06-02 22:05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全国农机保有量超过2亿台(套)[1] - 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套)[1] - 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1亿千瓦[1] -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1] - 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88%、91%[1] - 大宗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1] 政策支持体系 - 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2] - 2024年3月国务院提出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2] - 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强调持续推进智能农机创新[2] - 政策组合拳覆盖研发到应用全链条[2] 智能农机发展挑战 - 资金补贴力度不足[2] - 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2] -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2]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 智能农机发展措施 - 完善购置资金政策 创新"先租后买"等灵活模式[3] -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3] - 研发差异化定制化智能装备[3] - 推进5G网络、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3] - 强化智能农机操作技能培训[3] 社会化服务模式 - 推广"农机+农艺+农信"一体化服务[4] - 建立智能农机托管中心[4] - 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4]
“云养猪”陷阱背后的警示
证券时报· 2025-06-02 16:57
案件概述 - 四川雅安警方破获以"云养殖"为幌子的新型网络传销案,涉案平台"禾元农场"App以"认养黑猪"名义吸引投资,承诺1万元投资200天可获利6000元,年化收益率高达60% [1] - 平台通过伪造养殖场视频、租用场地摆拍等手段营造真实性,一年多发展会员超4万人 [1][2] 骗局运作模式 - 采用"三步走"策略:先以高收益和便利性为诱饵(如"手机查看收益"),初期发放小额返利建立信任;中期以"转港股"等借口冻结提现;后期通过跨境开户转移资金 [2] - 设计"推荐奖励"机制促使受害者成为传播者,利用熟人社交网络实现几何级数扩散 [2][3] 行业与社会问题 - 暴露出农业创新领域监管漏洞:平台披着"互联网+农业"外衣逃避审查,资金转移后监管才介入 [3] -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滞后:简单App即可构建数万人传销网络,现有技术监管手段难以应对快速迭代的犯罪手法 [3][4] - 涉农投资类App缺乏规范,部分项目脱离实体支撑沦为金融游戏,与智慧农业提升生产效率的本质相悖 [4] 案件警示 - 需建立农业投资准入审查和资金监管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金融、农业、网信) [3][4] - 互联网平台应加强涉农投资类App审核,承担社会责任阻断骗局传播渠道 [4]
麦收时节丨父女俩的“智慧”麦收
央广网· 2025-06-02 00:51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江苏小麦大面积机收正自南向北全面展开,使用无人驾驶收割机抢抓农时[1] - 无人驾驶收割机依托北斗卫星导航、激光雷达等技术,能在不同麦种、地形中实时调整作业姿态[2] - 苏南地区田块分散且地面高低不平,对作业精细度和机手经验要求较高[2] 智能农机操作与人才培养 - 26岁农机手郭楠在智能农机操作上技术更胜一筹,其父亲56岁是种田老把式但操作智能农机需依赖女儿[2] - 郭楠大学学自动化专业,2022年底辞去镇上工作返乡成为农二代,专门考取无人机驾驶证操作父亲购买的两台无人机[3][4] - 农机手通过手机指挥农机收割,并可远程协作调度其他农机手共同作业[6][8] 农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 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父女搭档模式,父亲负责传统经验判断,女儿负责智能设备操作[1][2] - 合作社可快速响应农户需求,调度多台收割机在暴雨前完成抢收任务[6][7][8] - 农机手之间通过手机实时沟通协调,形成高效协作网络[6][8]
黑龙江明水黑豆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黑金"密码
黑豆种植与产业发展 - 明水县完成2.35万亩黑豆种植任务,其中超2000亩种植面积的乡镇达4个,东利村连片种植1500亩黑豆 [1] - 北纬47°黄金种植带的地理优势赋予当地寒地黑土平均厚度1.5米以上,日照时间长,土壤肥力高,适宜黑豆等作物生长 [1] - 黑豆亩产与普通大豆接近,但收购价更高,村民种植积极性显著提升 [1] 智慧农业与全产业链战略 - 公司推行"智慧农业+全产业链"模式,覆盖从种植到出口的全链条,推动产业向绿色、精深加工、高端化延伸 [1] - 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形成以黑豆专业村、种植合作社为主导的示范带,强化规模化生产 [1] - 产业链从单一开发转向综合开发,由短链向封闭型长链转型,产品从初级食用扩展至黑豆粉、黑豆油、黑豆酒等高附加值品类 [2]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黑豆精深加工产品包括黑豆粉、黑豆油、黑豆醋等,实现就地转化增值 [2] - 数字经济孵化器展示区集中推广黑豆系列产品,线上线下营销体系覆盖直营店、连锁商超及北上广等核心消费市场 [2]
济宁市兖州区:科技小院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中国发展网· 2025-05-30 08:00
农业科技应用 - 科技小院引入作物冠层分析系统、凯氏定氮仪等专业设备,并建立100亩试验基地,形成"实验室—试验田—示范推广"全链条创新场景 [1] - 推广农大753、农大761、山农116等优质小麦品种,结合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等农机农艺技术,提升粮食产量 [2] - 采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拖拉机进行播种作业,实现"播种不重不漏、行距均匀一致",提高土地利用率 [3] 产业链整合 - 构建"良种培育—规模种植—烘干仓储—订单收购"全产业链,粮食从地头直接进仓,每亩增收100多元 [2] - 科技小院对接烘干基地和智慧粮仓,解决传统晒粮、存粮问题,提升农民收益 [2] 技术创新与推广 - 创制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节水节氮宽幅超高产栽培技术等新技术 [2] - 通过培训、试验示范等方式向农户普及农业种植新技术,助力节本增效 [2] 人才培养 - 科技小院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500余人,带动农户掌握播种机维修、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 [2] - 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开展小麦"耕、种、管、收"全程技术跟踪和科学研究,推动农业现代化 [2] 区域农业升级 - 小孟镇拥有2.77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年粮食总产量超1.3亿斤,科技小院推动从"经验种田"向"科技种田"转变 [2][3] - 科技小院作为产学研融合支点,推动智慧农业技术向更广泛田间地头延伸,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3]
江阴市祝塘镇:整合资源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
新华日报· 2025-05-30 07:03
小满至,农事忙。江阴市祝塘镇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金黄的小麦即将迎来收获时刻。近年来,江 阴祝塘镇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推进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主要目 标,目前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余亩,在建项目2500亩。 科技赋能,勾勒文旅融合新画。聚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祝塘镇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为现代农 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富顺村无人化智能农场,物联网感知系统与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器械以及高性 能农业传感器等科技设备构建起数字化监测网络。"新农人"可通过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实时查看土壤墒 情、作物长势等各项信息,远程操控灌溉设备等,极大程度提高了作业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在农文 旅融合方面,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打造"金穗园"主题公园,串联起草坪婚礼、村咖、非遗传习所、 连理桥、马场等特色场景,配套建有休闲步道、亲水平台等,该片区现在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有效拓 宽了村民增收路径、带动了产业发展。 祝塘镇用实际行动筑起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书写了现代农业的精彩答卷。站在新起点,祝塘镇正全 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席丽 ...
从青年视角看现代农业之“美”
新浪财经· 2025-05-30 06:33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 - 现代农业通过技术集成形成标准化模式稳定产量 例如使用新型马斯奇奥播种机同步开展侧深施肥作业 [3] - 农情一体基站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 包括虫情 草情 土壤墒情及小区域气候情况 通过手机APP实时显示 [5] - 智慧农渠系统集成雷达 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 实现农田水位 作物生长 土壤肥力等10余项参数远程监控与调控 [7]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400余亩耕地生长状况仅需不到半小时即可全面掌握 依托传感器和摄像头完成数据采集 [5] - 智慧数控设备替代传统人工介入 单人可管理500亩以上农田 夏管阶段人力需求从2-3人减少至1人 [7][9] - 现代农业设备设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 如自主化管水控水系统减少人工干预 [7] 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 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智慧农业样板间 形成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与体系 [9] - 吸引专家团队开展交流活动 精准掌握智慧农业发展方向 促进技术设备引入与替代 [9] - 实习项目帮助青年学者快速了解现代农业进程 推动地区智慧农业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1][9] 技术变革对行业影响 - 传统农业形态被新型科技改变 如标准化大垄种植 精准施肥 数字化农业环节 [3][7] - 智慧农业设备覆盖率提升 包括播种机 监测系统 远程控制终端等核心装备 [5][7] - 行业呈现人 自然 科技和谐共处的发展趋势 技术减负效果显著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