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 | 浙江小县城如何炼成“国际范”?
新华社· 2025-06-24 03:19
德清县产业发展概况 - 德清县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带,是中国最大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珍珠年深加工总量近1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10%,年产值超过70亿元[1] - 德清县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该系统延续800年历史,形成蚌、鱼、水生生物和谐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1][6] - 欧诗漫珍珠博物院占地6200平方米,累计接待研学团队10余万人次,每年举办农遗研学活动120场以上[2] 高端民宿与旅游业发展 - 莫干山集中了德清95%以上的民宿,其中"洋家乐"高端民宿达20余家,带动当地近900家民宿发展[3] - 2024年德清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外国游客同比增长28%[3] - 德清发布全国首部地方民宿管理办法,划定民宿床位1万张的生态管控红线,并出台首个《民宿管家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规范》[8] 地理信息与数字经济产业 - 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德清,吸引7国地理信息机构入驻"世界地信之家"[3] - 德清已集聚430余家"地信+"企业,产值连续6年翻番,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30%[3] - 德清建成覆盖全县域的5G通信网和高精度地理信息网,开放949.3公里道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7] - 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引进100个标志性项目,推动"地理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9] 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 - 德清引入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成立3亿元人才科创投资基金[10] - 2024年目标引进人才创业项目100个,硕博士高层次人才1000名,技能人才6000名[10] -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涉外企业服务机制,为国际人才引进开通"快车道"[7] 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 - 打造集珍珠养殖、文化体验、工业观光、美容养生于一体的珍珠文化产业链[11] - 推动民宿与休闲农业、会展赛事、康养疗愈等业态跨界融合,探索乡村振兴路径[11]
山塘古桥见证金嘉平五年共治共享共美
中国环境报· 2025-06-24 01:40
长三角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 金山区与平湖市通过"两山"议事堂建立跨省生态环境共治机制,以"毗邻党建"为纽带推动15条协作机制,实现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 [4][5][22] - 2024年金山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2%,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较2019年生态环境信访量下降68.9% [11][12][28] - 两地联合查处跨界固废违法案件,2021年罚款14.5万元,2024年对某企业罚款68.8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0.538万元 [10][26] 石化化工行业治理 - 针对VOCs污染开展协同治理,制定《金嘉平地区石化化工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三统一"工作方案》,覆盖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等企业 [11][24] - 推动15家企业完成溶剂型原料替代项目,聚焦涂料、汽车零部件、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减排 [15][33] -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2025年加入议事堂,承诺参与溯源共享、污染联防联控及固废联管 [18][38] 固废与无废城市合作 - 2020年建立工业固废风险防控联动机制,2024年签订《"无废城市"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推进处置能力共享 [10][48] - 金山区探索制定《"无废实验室"评估细则》,开展特色"无废城市细胞"共建 [15][48] 水环境联合管控 - 金山、平湖、嘉善三地制定地表水协同治理方案,2024年对24个点位开展3次联合监测 [12][25] - 建立水质数据共享机制,2022年4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Ⅲ类标准 [45] 执法与应急联动 - 2020-2024年累计开展22批次联合执法,检查企业270家次,责令整改113家 [12][28] - 2023年签订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互助协议,2024年成功处置两起跨界突发事件 [13][29]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签订《金嘉平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联动机制》,区域物种超4400种 [30][48] 公众参与机制 - 建立生态研学和社会监督员制度,累计开展19场活动覆盖700余人 [36]
一张“草票”开启的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6-23 08:08
6月,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广袤草原上,看得见的是无垠草浪、成群牛 羊,看不见的是当地正在探索的"草票"制度试点变革。 所谓"草票",是一种草原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票面化的凭证。"具体而言就是,牧民将草牧场的经 营权流转给国有草企,由第三方机构对草牧场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进行综合核算评估,国企据此量化 发行'草票',然后发放到牧民手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江文说,"草票"具有可 交易、可流转、可质押、可变现的功能,实现牧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 牧民呼和家住达茂旗达尔汗苏木阿拉腾图格嘎查,去年12月,他家5000亩草场成为"草票"试点区域,全 国第一张"草票"便是从这片草场"诞生"。邀请林草、农牧专家对草场生态情况摸底,采购150只优质羊 进行品种改良,翻新改造牛羊圈舍……短短数月,呼和家的草场一改往日寂静,不断发生新变化,背后 唤醒的则是草原"沉睡"的生态价值。 达茂旗是内蒙古33个牧业旗之一,拥有2300多万亩的辽阔优质天然草牧场。然而,当地平均年降水量仅 有256.2毫米,草原生态极其脆弱。如何审慎开发利用,一直是这片草原的重要课题。 此外,"草票"还具有金融属 ...
天目山向世界发出文明之约
杭州日报· 2025-06-23 02:57
生态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 - 天目山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筹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列为市政府年度重要工作[5] - 藻天线、高后线沿线完成弱电"上改下"通信管道工程,清除"蜘蛛网"式杆线,提升道路景观[6] - 东关溪流域综合治理修建10余公里堤防和防浪墙,新建修复18座堰坝,治理3公里支流和灌溉渠道[9] 旅游与民宿产业发展 - 天目留庄民宿订单增长近一倍,端午节期间每日客满,美丽庭院改造带动客流[8] - 藻天线沿线220余户农户庭院改造提升,分为特色精品型、生态宜居型、整治规范型三类标准[8] - 月亮桥村打造"月桥织梦·天目同行"志愿服务品牌,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2万小时,提升乡村运营水平[12][13] 农业与乡村经济振兴 - 白鹤村打造"天目来鹤"口袋公园和共富市集,展销天目山特色美食、农产品和文创品[10] - 交口村建设"天目粮仓·百家十坊"农特产品共富驿站,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15] - 仙草鼋谷牧场引进珍稀物种开展生态研学,预计每年为5个村村集体增收150余万元[14] 文化与生态融合 - 东关溪整治融入天目山银杏元素,打造亲子嬉水坝面和文化长廊[9] - 白鹤村呈现"鹤文化"场景,包括白鹤诗廊、文化地雕等在地文化元素[10] - 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梦想家"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天目盏陶艺体验和非遗技艺展示[13]
杭州举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宣讲蹲点调研活动
杭州日报· 2025-06-23 02:57
绿水青山理念实践与青年宣讲活动 - 2025年杭州市青年理论宣讲员专题蹲点调研活动以"理论+调研+展演"模式开展,吸引全市各领域青年宣讲骨干参与[1] - 活动走访调研了西湖区龙坞茶镇和萧山区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梅林村,实地考察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情况[1] - 资深专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内涵、发展历程及实践意义进行全面解读,并传授理论宣讲技巧[1] - 青年宣讲员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景化展演,展示理念在基层的实践成果[1] 青年宣讲员培养与理论传播 - 活动采用"学中干、干中学"模式提升青年宣讲员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2] - 市委宣传部着力培育青年宣讲群体,构建"学讲用"一体化的理论宣讲平台[2] - 青年宣讲员表示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宣讲动力,用青年视角和语言传播理念[2] - 活动通过"破圈思维"赋能新实践,推动理论传播方式创新[2]
守护蓝天碧水绿地建设美丽安徽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02:08
安徽省环保活动启动 - 2025年安徽省暨合肥市纪念六五环境日和"江淮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在骆岗中央公园举行 [1][13] - 活动由安徽省人大城建环资委、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1][13] -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13] 环保主题活动 - 2025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 [3][14] - 江淮环保世纪行已连续举办32年 [13] - 活动倡议公众采取绿色生活方式 [14] 地方环保活动 - 蚌埠市举行2025年纪念六五环境日暨蚌埠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 [17] - 安庆市举办纪念六五环境日暨安庆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 [18] - 六安市各县区生态环境分局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 [20][21] 环保产业发展 - 旌德县举办栀子花生态园开园仪式 [26] - 当地发展栀子花产业带动乡村旅游 [26] - 旌德县2017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27] 环保机制创新 - 黄山市首个村级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黟县宏村镇落地 [16] - 补偿标准为水质达Ⅱ类及以上时支付10万元 [16] - 补偿金专项用于水源涵养等生态治理工作 [16] 环保志愿服务 - 长丰县举办"美丽中国我先行"主场宣传活动 [22] - 成立多支生态环保类志愿服务队 [23] - 开展环保歌曲联唱等宣传活动 [24]
捞刀河源石柱峰,山水中藏着振兴密码|翻山阅岭——山水洲城·探山大型融媒体调查报告①
长沙晚报· 2025-06-19 00:37
山峰地理特征 - 石柱峰位于浏阳市社港、龙伏、古港、淳口四镇交界处,距长沙城区约80公里,海拔1359.7米,为长沙第二高峰 [12] - 山峰以变质岩为主,表层覆盖粉砂质泥岩,地质构造留存20多亿年地球记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齐全,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18] - 山峰北麓周洛洞为捞刀河主要源头,西南两麓百岩洞、枫林洞水系汇入捞刀河,东坡水流经宝盖洞注入浏阳河,最终汇入湘江 [21] 历史文化价值 - 山峰曾有四十八庵寺,现存较完好的龙王庙(玉皇殿)原为1700多年历史的樱桃观,后因民间传说改名 [22][24][25] - 1930年浏阳县第十八区第四苏维埃政府设于龙王庙,山峰至大围山七星岭的山道承载红色革命历史,是红军重要活动路线 [28] - 周边涌现多个"博士村",中科院院士周其凤题写"清泉扑面"并作诗《登石柱峰有感》,体现自然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28][29][30] 旅游开发现状 - 凤凰峡漂流河道全长3.8公里,总落差198米,夏季吸引大量游客,成为当地核心文旅项目 [32][33] - 潇湘步道浏阳段建成153公里,美人谷出入口成为热门打卡点,龙王庙至山顶铺设沥青路,徒步登顶仅需30分钟 [33][34] - 村内发展近20家农家乐,夏季漂流公司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村民通过销售周边商品增加收入,黄金茶、毛尖种植带动产业升级 [35][36] 生态资源禀赋 - 山峰拥有红豆杉、香樟、银杏等500余株古树名木,北麓周洛存在野生桂花群落,春季樱花盛开形成景观 [18][27] - 美人谷登山道沿途多跌水瀑布,泉水清澈,变质岩地貌形成独特小构造和流水景观,被专家评价为罕见地质奇观 [20][21] - 山峰周边气候适宜,依托生态资源发展茶叶、水果、药材种植,推动从省定贫困村向生态示范村转型 [36]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8 20:18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山地特色绿色发展新路 [1] - 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包括GEP核算方案、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体系和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1] - 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 [1]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治理 - 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 [2] - 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 [2] - 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 清洁能源开发与供给体系 - 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 [2] - 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2] - 通过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2] 乡村生态富民与产业融合 - 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发展 [3] - 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 [3] - 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未来发展规划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 [3] - 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 [3] - 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 [3]
国家储备林建设促进生态共富的浙江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6-18 03:05
国家储备林建设战略 - 浙江被列为国家储备林重点建设区域,42个区县纳入建设范围,以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6%的林业产值,构建"生态共富"范式 [1] - 通过规模化整合林地资源,淳安县落地国储林一期项目33.41万亩林地流转,流转费达5.15亿元,白马村75%荒废竹林实现流转,人均月增收800元 [2] - 浙江构建"三维协同"发展格局,包括生态与经济效能统一、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结合、战略储备与民生改善双向赋能 [8] 生态资本市场化机制 - 深化集体林"三权分置"改革,破解产权虚置问题,形成"产权界定—资本赋能—价值变现"闭环 [2] - 临安区昌化镇推出"林易贷"产品,以3.95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抵押获1500万元授信,首笔放贷300万元 [3] - 江山市建立全国首个林地流转价值评估指数,标准化林权交易流程 [3] 生态产业协同化升级 - 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达1000万亩,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及特色养殖 [4] - 常山县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山茶油衍生产品,油茶全产业链产值超13亿元 [4] - 缙云县投资25亿元打造林业产业共富园区,金华市改造废弃矿山为小冰岛景区,实现生态旅游转型 [5] 生态收益普惠化共享 - 建德市李家镇通过林下经济标准地模式流转毛竹林500亩,预计为农户增加租金收益100万元、分红50万元 [7] - 衢州市提供森林抚育等岗位带动1.8万林农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 [7] - 全省培育1.69万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超50%源自林业,58个县农民林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00元 [7]
中华环保世纪行2025年宣传活动在四川举行,采访团实地探寻绿色答案 护一江清水 行有锐度心有温度
四川日报· 2025-06-15 00:41
水环境治理成效 - 成都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从2016年的69%提升至目前的100%,黄龙溪断面连续59个月保持Ⅲ类及以上水质,鱼类种类从23种增至49种 [2] - 兴隆湖湖区水质从2017年Ⅳ类提升至目前全域Ⅲ类、局部Ⅱ类,水生植物覆盖度从5.28%提升至75.3% [2] - 泸州长江石堡湾水源地通过隔离防护设施、高清监控设备等举措保障Ⅱ类水质,清除3个排污口和14艘停靠船舶 [3] - 四川省连续多年稳居全国水环境质量第一方阵 [4] 生态法治建设 - 成都环境资源法庭成立一年多受理319件环资案件,推动出台全国首个常见环境资源犯罪量刑指引,解决非法捕捞工具认定等尺度不一问题 [5] - 首创"野化放归"恢复性司法实践,成功放归32只野生猕猴并适应野外环境,建立修复基地和气候变化司法研究中心 [6] - 四川联合贵州、云南通过"共同决定+条例"模式治理赤水河,同步推进《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立法 [6] 生态经济转型 - 宜宾长江保护区鱼类种群从48种增至92种,长江鲟等濒危物种频现,实施"首次劝阻、二次教育、三次处罚"的人性化执法 [8] - 宜宾市建成4个竹加工园区,聚集43家"以竹代塑"企业,带动15万人就业,农户年均增收3200元,竹林面积达334万亩 [9] - 竹文化博物馆融合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承,接待研学超5万人次,推动竹键盘、竹纤维等创新产品发展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