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技术

搜索文档
IEA:今年全球清洁氢能投资将增7成
中国化工报· 2025-06-17 06:08
《报告》称,尽管投资激增,氢能产业仍面临政策协调、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成本等瓶颈。IEA强调, 碳价需达每吨140美元以上,才能让CCUS蓝氢与传统制氢成本持平。 据了解,全球氢能投资热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作用。政策方面,各国支持力度空前。如欧 盟通过创新基金、IPCEI项目等提供财政补贴;德国、丹麦等国联合规划的北海氢能网络,已吸引数十 亿欧元投资;多国推出税收抵免、长期采购协议,显著降低项目风险。市场方面,需求持续扩张,特别 是钢铁、化工、重型运输等难减排行业对低碳氢能的需求激增。据IEA预测,若当前已获最终投资决定 (FID)的氢能项目全部落地,到2035年全球氢能产能将飙升至约750万吨,较当前水平增长近15倍, 可支撑数百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或数百座炼钢厂的能源需求。 从区域布局看,全球氢能产业将呈"多极化"特征。其中,西北欧将成全球创新中心。该地区在氢能技 术、政策协同和跨境合作方面领先。例如,德国与丹麦联合建设的氢气管线,以及欧盟推动的"氢能银 行"计划,均为区域合作的标杆。此外,亚洲市场潜力凸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在清洁能 源领域投入资金占全球总投入的1/3,光伏、电池制造技术 ...
中国石油(601857):油气新能源深度耦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中银国际· 2025-06-13 08:5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5][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大型油田通过“稳油、增气、强新、降碳”等综合举措,促进传统油气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技术进步或推动传统油气资产价值重估,看好中国石油油气及新能源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市场价格为人民币 8.88,发行股数 183,020.98 百万,流通股 183,020.98 百万,总市值 1,625,226.28 人民币百万,3 个月日均交易额 1,000.29 人民币百万,主要股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持股 82.46% [2][3] 业绩预测 - 预计 2025 - 2027 年主营收入分别为 2,951,033、2,954,379、2,960,867 人民币百万,增长率分别为 0.4%、0.1%、0.2%;EBITDA 分别为 328,758、348,297、378,009 人民币百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7,958、169,226、179,882 人民币百万,增长率分别为 2.0%、0.8%、6.3%;对应市盈率为 9.7 倍、9.6 倍、9.0 倍 [7][9] 业务发展 - 清洁替代有序推进,通过技术创新减少天然气自用消耗,实现增油省气,如新疆油田风城油田重 37 稠油高温光热利用先导试验项目年可供应高品质过热蒸汽 5.23 万吨,替代天然气 392 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 0.85 万吨 [10] - CCUS 技术应用多元化,新疆油田 264 万千瓦新能源 + 煤电 + CCUS 一体化项目一期有望于 2026 年全部建成,2030 年注碳量将达到 1000 万吨 [10] - 油气新能源融合深化,2024 年风光发电量 47.2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16.2%,多个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2025 年油气和新能源分部资本性支出预计为 2,100.00 亿元 [10] 财务指标 - 2023 - 2027 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3,012,812、2,937,981、2,951,033、2,954,379、2,960,867 人民币百万;净利润分别为 180,561、183,747、184,367、185,758、197,455 人民币百万等多项财务指标有相应数据及变化 [11][12]
周六扬州见!最新日程+2大CCUS项目参观!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邀您共襄盛举!
DT新材料· 2025-05-08 15:36
会议概况 - 第四届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2025年5月10日至13日在扬州望潮楼文化主题酒店举办[2] - 会议包含青年科学家论坛、主论坛及化学吸收/膜分离/吸附分离三大平行专题[11][13][15]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DT新材料 承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和华碳科技(扬州)[10] - 支持单位涵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26家顶尖高校及能源化工企业[10] - 会议冠名商为北京精微高博仪器 晚宴赞助商为北京美斯顿科技开发[10] 学术议程亮点 青年科学家论坛(5月10日) - 聚焦气体分离材料创新 包括甲酸铝(ALF)应用、碳分子筛膜等13项前沿报告[12] - 参与机构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科院等 报告人90%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12] 主论坛(5月11日) - 开场报告关注CCUS技术趋势与双碳目标下多孔材料创制[13] - 圆桌讨论汇集国家能源集团、中科院等专家探讨中国双碳战略机遇[13] - 专题报告覆盖含氟特气吸附分离、金属有机框架规模化生产等6大方向[13] 平行专题(5月12日) 化学吸收及CCUS专题 - 国家能源集团展示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进展[15] - 中石油安全环保研究院分享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工业化验证[15] 膜分离专题 - 大连理工大学发布分子筛炭膜最新成果[15] - 中科院过程所研发贫氦天然气提氦技术[15] 吸附分离专题 - 国家能源集团开发煤电烟气低压吸附碳捕集技术[16] - 西安交通大学展示柔性多孔框架材料捕获温室气体应用[16] 参会信息 - 主会场扬州望潮楼酒店距扬州东站7.14公里 周边推荐希岸酒店(570米)等4家备选[3][6] - 青年科学家论坛签到时间为5月10日11:00-20:00 主论坛签到为11日08:00-08:50[6]
周六签到!参会指南发布丨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邀您共襄盛举!
DT新材料· 2025-05-06 16:02
会议概况 - 第四届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5月10日至13日在扬州望潮楼文化主题酒店举行 [2] - 会议包含青年科学家论坛、主论坛及三个平行应用专题(化学吸收及CCUS技术工艺应用、膜分离工艺应用、吸附分离及特种分离工艺应用) [11][12][14][16] - 组织单位包括DT新材料、华碳科技等企业,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术机构 [7] 会议日程 青年科学家论坛(5月10日) - 聚焦气体分离材料与技术创新,涵盖甲酸铝(ALF)应用、碳分子筛膜、MOF基混合基质膜等13个前沿主题报告 [11] - 报告人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 [11] 主论坛(5月11日) - 议题覆盖CCUS技术趋势、"双碳"目标下多孔材料创制、含氟特气吸附分离等10个方向 [12] - 圆桌讨论聚焦"中国双碳战略的挑战与机遇",由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陆诗建主持 [12] 平行专题(5月12日) - **化学吸收及CCUS专题**:涉及大规模碳捕集工程实践、CO2加氢制烯烃催化剂等9项技术 [14] - **膜分离专题**:探讨分子筛炭膜、钙钛矿陶瓷膜、聚酰亚胺基膜等7类材料 [14][16] - **吸附分离专题**:涵盖煤电烟气碳捕集、柔性多孔框架材料等6项应用 [16] 参会信息 - 签到地点为酒店一楼大厅(5月10日)及四楼409观澜厅(5月11日),需领取参会证及餐饮券 [5] - 合作媒体包括《Carbon Cap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化工进展》等12家学术期刊及行业平台 [10] 企业参观 - 5月13日安排两条路线:江苏油田CO2驱油现场与华电句容电厂CCUS示范工程,限80人参与 [21] - 参观需提前申请,进入生产基地需佩戴安全防护装备 [22][24]
石化行业共绘能源“3060”蓝图
中国化工报· 2025-05-06 02:53
能源转型与政策导向 - "十五五"规划期间中国将继续引领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化石能源定位转向化工原料,新能源和CCUS技术将取得长远发展[1] - 中国坚持"先立后破"策略,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预计2035年一次能源需求达70亿吨标煤峰值,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升至78%[1] - 全球气候目标与行动存在巨大鸿沟,新能源发展需进一步提速以实现气候目标[1] 氢能与海洋能源发展 - 氢能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战略作用,预计2060年达到8600万吨产业规模,呈现多元应用格局[1] - 海洋油气资源已成为国内石油增储上产主力军,海上风电预计2060年装机总量超3.5亿千瓦,发电量超1.1万亿千瓦时[2] - 能源管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国一张网"基本形成,预计2040年油气管网总里程达30万千米以上[2] 炼油与化工行业转型 - 炼油行业正从传统燃油生产向化工原料生产转型,面临产能封顶和产品结构调整压力[2] - 原油加工量将于2060年降至3亿吨,主要用于生产化学品及材料,催化裂化工艺将聚焦重质原料处理[2] - 煤化工行业面临结构性供需矛盾,需从"用好煤"向"用好碳"转变,提前布局绿色碳源和耦合技术[3] CCUS技术与碳中和发展 - CCUS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中国已取得显著进展,未来将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3] - 预计到2060年中国将实现碳埋存量30亿吨,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3] - 企业需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动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3]
5月,历史名城「扬州」见!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邀您共襄盛举!
DT新材料· 2025-04-29 15:32
气体分离产业大会核心内容 - 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5月11-12日在江苏扬州举行,聚焦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量产突破及《巴黎协定》6.4条款下全球碳市场启动[2][3] - 大会设置全体论坛、应用专题、青年科学家论坛等环节,涵盖气体分离宏观分析、新型高性能材料、膜分离/吸附分离/CCUS等工艺应用专题[3][4] - 将组织参观江苏油田CO2驱油现场和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限量80人[11] 前沿技术突破 - MOF材料实现吨级以上量产水平:广东碳语新材料创新工艺在室温常压无溶剂条件下实现数十种MOF产品高产率合成[60] - 新一代碳分子筛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开发次埃米级精度分离烯烃烷烃的应用性能[5] - 酸性天然气膜分离技术:南京大学团队新发Science成果,实现高效分离[7][68]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规模化生产:广东碳语新材料已建成1200平米研发实验室,融资超1亿元[60] 产业化应用案例 - 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中国华电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产出99.9%食品级液体CO2[57][58]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CCUS项目:泰州电厂50万吨/年全流程示范,连续运行周期国内最长[52] - 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自主研发多元复合胺溶剂:佛山1万吨/年烟气CO2捕集项目稳定运行超150天[55] 核心参会机构 - 科研机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过程工程所、大连化物所等国家级研究单位[15] - 高校力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20余所顶尖院校[15] - 龙头企业: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能源央企[15] - 创新企业:精微高博、北京美斯顿、金宏气体等专业技术供应商[59][62][63] 技术发展趋势 - 低能耗捕集技术: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和水合物法CO2捕集技术,能耗降低显著[59] - 电化学驱动碳捕集: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研发可逆空气碳捕集新技术[71] - 多孔框架材料:西安交通大学开发柔性多孔框架实现乙烷乙烯高效分离[65] - 混合基质膜技术:南京工业大学通过缺陷工程构筑高配位数MOF膜用于分子尺度分离[7]
倒计6个工作日!日程+参观流程!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DT新材料· 2025-04-28 15:40
行业趋势与政策背景 -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实现量产突破,推动气体分离技术升级 [1] - 《巴黎协定》6.4条款启动全球碳市场,加速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商业化 [1] - 政策与能源环境挑战驱动气体分离产业创新,聚焦材料研发与应用场景拓展 [1]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 膜分离领域:分子筛炭膜、钙钛矿陶瓷中空纤维膜等高性能材料研发取得进展,应用于天然气提氦、酸性气体分离等场景 [5][6] - 吸附分离技术:煤电烟气低压吸附碳捕集、柔性多孔框架材料温室气体捕获等技术实现工程示范 [6] - CCUS工艺创新:低能耗CO₂捕集技术(如相变法、水合物法)、化学吸收法优化等降低能耗30%以上 [43][44]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规模化生产突破,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吨级量产 [44] 应用场景与示范项目 - 江苏油田CO₂驱油、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展示捕集与封存技术落地 [1][10] - 工业领域:石化行业催化裂化烟气CO₂捕集、电子特气纯化(如超纯氨、氧化亚氮)等技术应用成熟 [45][46] - 能源企业需求: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等推动50万吨级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 [35][38] 学术与产业协同 - 大会汇聚200+顶尖专家,覆盖政产学研用金全链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机构 [12][13] - 青年科学家论坛聚焦微孔有机分子筛、混合基质膜等前沿方向,推动成果转化 [7][48] - 企业参与度高,精微高博、金宏气体等设备商与学术团队联合开发检测分析技术 [43][45] 商业化与市场动态 - 会议通票定价1500-3500元/人,展位聚焦CO₂捕集装备、塔器等细分领域 [15] - 初创企业融资活跃,如广东碳语新材料获超1亿元Pre-A轮融资 [44] - 国际技术合作加强,新加坡国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参与研发 [53][56]
倒计6个工作日!议程+项目参观!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DT新材料· 2025-04-26 14:41
行业趋势与政策 - 《巴黎协定》6.4条款即将启动全球碳市场,推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1] - 气体分离产业面临能源与环境双重挑战,新型分离材料如MOF、COF实现量产突破[1] - 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聚焦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化难题及最新科研进展[1][2] 技术突破与材料创新 - 新型高性能气体分离材料成为焦点,包括膜分离、吸附、吸收材料及工艺[2] - MOF材料规模制备取得进展,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吨级以上量产水平[3][57] - 分子筛炭膜、钙钛矿陶瓷中空纤维膜等新型膜材料在天然气提氦、CO2分离领域表现优异[4][5] 碳捕集与利用技术 - 低能耗CO2捕集技术成为研发重点,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捕集技术[3][56] - 江苏华电句容电厂建成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填补中国华电在碳捕集领域空白[9][55] - 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技术在CO2捕集中实现工业应用,如中石油千吨级碳捕集装置[4][52] 产业化与工程实践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49] - 中科院团队开发天然气提氦连续工业试验装置,实现膜组件国产化[43] - 江苏油田CO2驱油现场展示CCUS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1][9] 学术研究前沿 - 青年科学家论坛聚焦气体分离材料创新,涵盖MOF基混合基质膜、聚酰亚胺材料等[6] - 多孔框架材料设计取得突破,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实现乙烷乙烯高效分离[62] - 南京大学团队在酸性天然气膜分离领域发表Science论文,推动技术革新[64][65] 企业动态与商业化 - 金宏气体拥有电子气体研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包括超纯氨、高纯氢等特种气体[58][59] - 四川天人化学在变压吸附领域实现理论突破,提供工业气体分离整体解决方案[60] - 北京精微高博作为中国氮吸附仪开拓者,推动材料表征技术发展[56]
倒计时8个工作日!聚焦膜分离/吸附/吸收、CCUS/特种分离工艺、材料与装备!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DT新材料· 2025-04-24 15:50
行业趋势与政策 -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实现量产突破,推动气体分离技术发展 [1] - 《巴黎协定》6.4条款即将启动全球碳市场,加速CCUS技术商业化 [1] - 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聚焦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化难题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江苏油田CO2驱油现场和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展示实际应用案例 [1] - 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MOFs材料吨级以上量产,创新工艺在常温常压下合成 [52] - 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低能耗CO2捕集技术,显著降低能耗 [51] 学术研究与产业化 - 清华大学李俊华团队在燃煤电厂、工业炉窑等领域实现NOx和VOCs减排技术工业化应用 [28] - 浙江大学鲍宗必团队在高性能吸附分离材料设计构建方面取得突破,成果实现产业化 [30] -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李南文团队孵化企业完成多轮融资,发表130余篇高水平论文 [35] 企业实践与示范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 [45] - 中国石油首个应用于催化裂化烟气处理的碳捕集装置通过验收 [46] - 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建成中国华电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 [50] 产业链协同 - 大会汇聚EPC企业、业主单位及龙头企业,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合作 [1] - 精微高博作为中国氮吸附仪开拓者,提供高端分析仪器研发制造服务 [51] - 金宏气体拥有电子气体研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包括超纯氨、高纯氢等 [54] 青年人才培养 - 青年科学家论坛集聚全球青年力量,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1] - 东南大学刘中云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在气体分离膜领域取得突破 [61] - 南京工业大学刘国振副教授在MOF膜材料研究方面发表多篇顶刊论文 [62]
日程更新!聚焦化学吸附+CCUS+膜分离+吸附分离+特种分离工艺、材料与装备
DT新材料· 2025-04-22 14:55
新型分离材料与碳捕集技术发展 -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实现吨级量产突破,广东碳语新材料有限公司创新工艺在室温常压下可高产率合成数十种MOF产品[43] - 低能耗CO2捕集技术取得进展,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捕集技术及水合物法技术,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开发特殊填料降低能耗[42] - 气体分离膜技术持续创新,中科院团队开发天然气提氦膜组件并建立工业试验装置,太原理工大学实现聚酰亚胺膜材料规模化制备[26][30] 产业应用与工程实践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并启动国内首个燃煤电厂万吨级吸附碳捕集示范[33][32] - 中石化碳科公司作为全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提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服务[35] -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自主研发多元复合胺溶剂在佛山1万吨/年CCUS项目中稳定运行超150天[37] 学术研究前沿 - 浙江大学团队在电子特气吸附分离领域发表顶刊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含氟特气纯化技术[18] - 南京工业大学团队通过缺陷工程构筑高配位数MOF膜实现分子尺度分离[14] - 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研究电驱动碳捕集技术,成果发表于Nature系列期刊[54] 行业生态与平台建设 - 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汇聚300+专家学者,设置CCUS技术、膜分离等专题论坛[1][2][3] - 精微高博作为中国氮吸附仪开拓者,开发系列吸附分析仪器服务于材料表征领域[42] - 金宏气体建成电子特气研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包括超纯氨、高纯氢等特种气体[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