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OF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固态电池材料:产业进程加速,聚焦硫化锂、锰基材料
2025-09-17 00:5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固态电池材料行业,特别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1][2][5] * **涉及公司**: * **头部/二线电池厂商**:宁德时代、豪鹏、欣旺达[1][2] * **资源型企业**:天齐、雅化股份、赣锋[3][9] * **新进企业/材料供应商**:国瓷材料、岳阳兴长[10][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政策强力推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工信部将其作为重点攻关技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已启动标准制定,去年下半年发布60亿元专项资金补助,今年持续进行中期抽检[1][2] * **产业化进程加速**:产业从实验室概念加速向产业化迈进,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已完成中试线贯通,即将招标20GWh级别产线,二线厂商积极跟进,行业趋势从龙头企业向整个板块扩散[1][2] * **明确发展时间表**: * 2026年:车规级电芯样品初步下线,上游原材料订单初步落地[1][4] * 2027年:数据获取和优化过程[1][4] * 2028年:实现初代产品设计定型[1][4] * 2030年:规模化起量[1][4] * **技术路线收敛**:技术路线逐渐向拥有最高离子电导率的硫化物方向收敛,硫化物是全固态环节中的核心方向[5] * **投资焦点转移**:目前最直接受益的是设备环节,但从2026年起应重点关注材料环节,核心是硫化物前驱体、硫化锂及硫化物电解质等高端辅材[1][5] * **核心成本与瓶颈**:硫化锂作为前驱体材料,占生产总成本的80%以上,是实现降本和产业化的关键瓶颈[1][5] * **核心壁垒与机会**:行业核心壁垒在于技术工艺的多样化及传统厂商的客户渠道与规模化能力,但技术路线未统一也为新玩家提供了机会[8] 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硫化锂的商业化挑战**:面临纯度较低、颗粒度较大、价格较高以及对水分敏感、提纯困难、生产设备要求高且开发难度大等痛点,其合成路线尚未统一(球磨法、高温高压法、液相法及碳热还原法四种)[1][6][7] * **硫化物的性能痛点与解决方案**:硫化物电解质存在对水分敏感、高压正极兼容性差、与锂金属负极接触不稳定等痛点,MOF(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复合硫化物形成复合电子体系,提高机械强度并抑制离子穿透,优化界面性能[3][11][12] * **资源型企业的布局与优势**:凭借上游锂矿或硫矿资源具备先天优势,例如天齐计划2025年年中动工接近50吨的硫化锂中试产线;雅化股份已敲定技术路线,2025年内完成初次试样;赣锋已打通从锂资源到电池的全产业链[3][9] * **新进企业的特点**:通常聚焦单一技术路线并取得核心突破,例如国瓷材料布局液相法与固相法两种工艺,计划2025年建成接近百吨级产线[10] * **关键辅材与标的**:MOF材料是提升硫化物性能的重要辅材,国内布局公司如岳阳兴长已建成中试产线并进行产品送样[12][13]
志特新材(300986) - 2025年4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30 07:16
公司业绩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65% [1] - 2025年一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246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36% [1]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6亿元,同比增幅达207% [1] - 2025年一季度境外新签订单量同比大幅增长,业务版图开拓了西非、中亚及南亚等新兴市场 [1] 公司未来规划 - 公司近两年布局新兴材料研发领域,锚定“AI + 量子计算”材料研发新范式方向 [1] - 公司欲打通产业资源,塑造通过前沿范式进行新材料研发的平台,可自研产品管线、与龙头企业合作 [2] - 微观纪元提供量子算法能力,精准智能实验室提供新范式材料研发“项目池” [2] AI与量子计算作用 - AI for Science和量子计算在化学研发里作用高度互补,AI是加速器,量子是突破维度瓶颈的“指南针” [3] 微观纪元情况 - 微观纪元是国内稀缺的聚焦量子模拟方式进行化学研发的企业,对标美国谷歌孵化的Sandbox [4] - 量子计算未来有望成长为数千亿美金级市场,医药、材料等化学研发是重要下游 [4] 新业务商业模式 - 公司打造“AI + 量子”前沿范式的材料研发平台,微观纪元贡献量子模拟算法能力,解决材料定制化研发问题并交付成熟产品管线给合资公司 [5] - 精准智能化学实验室进行精准化、智能化范式革新,孵化机器化学家平台,有项目储备,与公司战略合作后共同产业化 [5] 潜在孵化材料 - 微观纪元已研发出MOF材料、生物酶等产品管线 [6] - 精准智能实验室有用于建筑、汽车玻璃的防晒隔热材料等数十条产品管线 [6][7] 海外业务优势与分布 - 公司自2014年出海,海外业务收入从千万元级跃升至亿元级,有先发优势,依托国内成本优势构建价格竞争力,提供技术指导、定制方案、售后及增值服务,推动海外业务增长 [8] - 海外业务区域贡献上,东南亚市场最高,港澳台次之,中东、非洲、南美等构成增量 [9] - 2025年境外收入目标为10亿元,东南亚为核心,加速拓展新兴东南亚市场,沙特市场是中东突破点 [9]
倒计6个工作日!日程+参观流程!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DT新材料· 2025-04-28 15:40
行业趋势与政策背景 -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实现量产突破,推动气体分离技术升级 [1] - 《巴黎协定》6.4条款启动全球碳市场,加速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商业化 [1] - 政策与能源环境挑战驱动气体分离产业创新,聚焦材料研发与应用场景拓展 [1]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 膜分离领域:分子筛炭膜、钙钛矿陶瓷中空纤维膜等高性能材料研发取得进展,应用于天然气提氦、酸性气体分离等场景 [5][6] - 吸附分离技术:煤电烟气低压吸附碳捕集、柔性多孔框架材料温室气体捕获等技术实现工程示范 [6] - CCUS工艺创新:低能耗CO₂捕集技术(如相变法、水合物法)、化学吸收法优化等降低能耗30%以上 [43][44]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规模化生产突破,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吨级量产 [44] 应用场景与示范项目 - 江苏油田CO₂驱油、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展示捕集与封存技术落地 [1][10] - 工业领域:石化行业催化裂化烟气CO₂捕集、电子特气纯化(如超纯氨、氧化亚氮)等技术应用成熟 [45][46] - 能源企业需求: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等推动50万吨级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 [35][38] 学术与产业协同 - 大会汇聚200+顶尖专家,覆盖政产学研用金全链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机构 [12][13] - 青年科学家论坛聚焦微孔有机分子筛、混合基质膜等前沿方向,推动成果转化 [7][48] - 企业参与度高,精微高博、金宏气体等设备商与学术团队联合开发检测分析技术 [43][45] 商业化与市场动态 - 会议通票定价1500-3500元/人,展位聚焦CO₂捕集装备、塔器等细分领域 [15] - 初创企业融资活跃,如广东碳语新材料获超1亿元Pre-A轮融资 [44] - 国际技术合作加强,新加坡国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参与研发 [53][56]
倒计6个工作日!议程+项目参观!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DT新材料· 2025-04-26 14:41
行业趋势与政策 - 《巴黎协定》6.4条款即将启动全球碳市场,推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1] - 气体分离产业面临能源与环境双重挑战,新型分离材料如MOF、COF实现量产突破[1] - 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聚焦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化难题及最新科研进展[1][2] 技术突破与材料创新 - 新型高性能气体分离材料成为焦点,包括膜分离、吸附、吸收材料及工艺[2] - MOF材料规模制备取得进展,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吨级以上量产水平[3][57] - 分子筛炭膜、钙钛矿陶瓷中空纤维膜等新型膜材料在天然气提氦、CO2分离领域表现优异[4][5] 碳捕集与利用技术 - 低能耗CO2捕集技术成为研发重点,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捕集技术[3][56] - 江苏华电句容电厂建成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填补中国华电在碳捕集领域空白[9][55] - 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技术在CO2捕集中实现工业应用,如中石油千吨级碳捕集装置[4][52] 产业化与工程实践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49] - 中科院团队开发天然气提氦连续工业试验装置,实现膜组件国产化[43] - 江苏油田CO2驱油现场展示CCUS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1][9] 学术研究前沿 - 青年科学家论坛聚焦气体分离材料创新,涵盖MOF基混合基质膜、聚酰亚胺材料等[6] - 多孔框架材料设计取得突破,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实现乙烷乙烯高效分离[62] - 南京大学团队在酸性天然气膜分离领域发表Science论文,推动技术革新[64][65] 企业动态与商业化 - 金宏气体拥有电子气体研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包括超纯氨、高纯氢等特种气体[58][59] - 四川天人化学在变压吸附领域实现理论突破,提供工业气体分离整体解决方案[60] - 北京精微高博作为中国氮吸附仪开拓者,推动材料表征技术发展[56]
日程发布!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邀您共襄盛举!
DT新材料· 2025-04-20 15:19
气体分离产业大会核心内容 - 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5月11-12日在江苏扬州举办,聚焦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量产突破及全球碳市场启动背景下的产业发展[1] - 大会设置全体论坛、应用专题、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板块,涵盖CCUS技术、多孔材料创制、膜分离工艺等前沿议题[1][3] - 参会阵容包括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的顶级专家,以及国家能源集团、中石化等龙头企业代表[3][16][17] 技术前沿进展 - 青年科学家论坛将展示碳分子筛气体分离膜、MOF基混合基质膜等13项创新成果,涉及CO2/N2分离、天然气提氦等应用[2] - 主论坛重点探讨CCUS技术趋势、"双碳"目标下的多孔材料研发,含氟特气吸附分离等方向[3] - 膜分离专题涵盖聚酰亚胺基膜材料、中空纤维膜等突破性技术,部分已实现商业化应用[4][5] 产业化实践 - 国家能源集团已建成亚洲最大5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并启动万吨级吸附碳捕集示范[34][35] - 企业展示MOF吨级量产、低能耗CO2捕集等工业化成果,如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室温常压MOF量产[45] - EPC企业分享催化裂化烟气碳捕集、天然气闪蒸气分离等工程案例[36][38][39] 行业生态构建 - 活动设置展位交流、需求对接等环节,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协同[1][58] - 往届参会者反馈会议有效连接产业与学术端,推动气体分离产业化[58] - 支持单位涵盖高校、研究院所及能源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参与格局[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