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改革

搜索文档
国务院部署下一步财政政策五大重点任务,有何看点?
第一财经· 2025-06-27 11:06
财政政策重点 - 加快政策落地,强化部门协同,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 [1] - 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2] - 今年1—5月,已发行国债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 [2]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月下达,将在7月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2] - 截至6月27日全国已经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16万亿元,今年全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为4.4万亿元,后续还将有2.24万亿元待发 [2] - 今年新增专项债有望基本在前三季度完成发行,以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资金稳投资促消费作用 [3] 民生保障 - 强化民生导向,加大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支持,落实好教育、养老、医疗、优抚、生育等方面的补助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 - 今年前5个月超14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约2万亿元)、教育支出(约1.7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约0.9万亿元)规模位居前三 [3] -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 [3] 债务风险防范 - 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隐性债务置换、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违规举债查处问责等工作,强化"三保"动态监测和应对处置 [4] - 财政风险工作要点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地方"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风险 [5] - 去年融资平台数量减少7000多家,债务利率平均水平下降超过2.5个百分点,预计这部分置换债券5年利息减少2000亿元以上 [6] - 地方政府前5个月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 [6] - 截至6月27日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及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4648亿元 [6] 财税体制改革 - 一体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在零基预算改革、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完善转移支付体系等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6] - 今年零基预算改革在不少地方推开,打破现行预算编制"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僵化局面 [7] - 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改革 [7] 产业支持 - 加强对教育、科技的支持,统筹运用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7] - 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7]
财政经济委员会: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提高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和单位的比例
快讯· 2025-06-27 10:16
财政经济委员会报告要点 - 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严禁征收"过头税费" [1] - 坚持预算法定,强化预算约束 [1] -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1] - 提高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和单位的比例 [1] - 严格规范预算执行中的调剂和上划下划等行为 [1]
审计署:深化经济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快讯· 2025-06-24 12:27
财税体制改革 - 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 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 [1] - 进一步健全完善转移支付评估调整机制 [1] - 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 提高分配精准性 [1] 国有企业治理制度 -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督促国有企业突出主业聚焦实业 [1] - 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1] - 健全细化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和执行机制 对违规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提级追责穿透治理 [1]
山东确立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框架体系
大众日报· 2025-06-24 00:57
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框架体系 - 山东确立以"大财政"理念为统领、"大预算"为方向路径、"大绩效"为关键抓手、"大数智"为保障支撑、"大安全"为底线基础的"1+4"框架体系 [2][4] - 试点范围覆盖全省16市及31个县(市、区),其中济南、青岛、临沂3市承担全部11项试点任务 [2][4] - 2025-2026年在省本级和部分市县开展试点,2027年全省推行,目标3-5年内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政运行机制 [2] 试点实施路径 - 形成"1+1"政策文件体系,包含16个方面改革任务和60项具体改革举措 [4] - 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安排基数,建立项目排序机制,集中保障重大战略 [5] - 全面清理支出政策,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5][6] 创新改革举措 - 在财金协同联动领域创新"自选动作",加强三级联动发挥财政聚合效应 [6] - 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财政领域应用,提升决策科学性和精准性 [6] - 建立任务清单台账管理,明确60项改革举措的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 [7]
为什么要实施零基预算改革
经济日报· 2025-06-10 22:10
零基预算改革概述 - 零基预算是指从零开始编制预算,不考虑以往预算基数,根据实际需求、财力状况和事项优先级重新核定支出预算 [1] - 传统增量预算模式以上年度预算数为基数调整,易导致资金分配固化和效率低下,零基预算能压减非重点支出并整合分散资金 [1] - 改革目标为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24年中央16个部门率先试点 [1][3] 改革背景与必要性 - 零基预算是推进现代预算改革的关键一步,助力预算管理制度化、透明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2] - 适应财政紧平衡状态: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万亿元(完成预算98.1%),2025年一季度收入同比降1.1%,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降11% [3] - 优化财政政策工具: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需调整收支结构,提升政策效能 [2] 地方试点成效 - 安徽省2023年全省改革后,省级项目数减少22%,清退压减资金88.7亿元 [3] - 广东、陕西2015年起省级试点,重点建立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和项目支出保障机制 [3] 改革实施路径 - 提高预算统筹能力:需覆盖全预算体系及收支活动,避免资源割裂 [4] -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破解改革碎片化 [4] - 完善绩效管理:科学量化部门绩效目标,将评价结果用于预算编制 [4] - 配套措施保障:动态调整重点事项清单和支出标准,加强专业人才投入 [4][5]
华福固收:零基预算改革,过程比结果重要
华福证券· 2025-06-05 08: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当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传统基数预算存在弊端,零基预算改革可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改革并非要快速全面取代传统增量预算,过程比结果重要,后续预计会在全国逐步推广,实施应渐进式,先严格审批新增项目、优化存量项目[2][4][8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零基预算改革背景 - 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24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2090亿元,比上年下降12.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8699亿元,比上年下降16%,较2021年高峰减少近3.6万亿;支出端“三保”兜底不扎实、债务偿还规模大等压力不减[10] - 传统增量预算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国务院和地方强调运用零基预算理念,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改革相关要求[11][12] 零基预算改革的含义、进度及挑战 含义和优势 - 传统“基数+增长”预算编制模式有合理性,但易导致资金分配固化、资源浪费和分配失衡;零基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基数,按实际需求和财力安排支出,可打破固化格局,提高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29][30] 零基预算改革进度和现状:初步探索 - 改革进度条:零基预算概念20世纪50年代提出,70年代在美大企业成功后在政府间推行;我国1993年部分地方试点,当前预算紧平衡下,2021年国务院、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提供中央指引;改革在省级及市县层面探索,各地侧重点和力度不同[35][36] - 改革案例:安徽:1.0版2022年开始,方案包括多方面,改革后省级挤出无效资金,项目数量减少,支出增速下降,税收占比提高;2.0版2025年开启,拓宽范围至民生等领域,突出绩效导向[43][44][60] - 不同省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要点对比:对比湖南、江苏、安徽,主要在改革预算编制方式、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配套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管理等方面有举措[64] - 改革效果对比:安徽2023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下降;广西“三公两费”压降,对市县转移支付增加;无锡预算支出规模控制、结构优化[77][78][79] 改革可能遇到的挑战 - 对预算编制人员数量和专业要求高,需高频评估项目全生命周期[82] - 改革依赖上级推动,会触动部分群体利益,存在阻力[82] - 配套措施滞后,改革协同性不足,制约成效[82] 改革展望:过程比结果重要 - 改革并非全面快速推行,要对预算支出合理性提更高要求,使财政资金精准滴灌;后续预计全国逐步推广,实施应渐进式,先严格审批新增项目、优化存量项目[4][85]
全周期管理,释放科技资金创新引力
新华日报· 2025-05-29 20:53
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与基础研究 - 江苏省2024年财政科技类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受到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和专题询问 [1] - 江苏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为4.94%,低于上海市的10.56%,主要原因是江苏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远高于上海 [2] - 江苏省财政基础研究投入从2022年的30.7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67.24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2] - 2023年设立24.8亿元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2024年增加至26.8亿元,较上年增加2亿元 [2] 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体系 - 财政厅会同科技厅制定实验室考核评价办法,指标体系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3] - 对基础科学中心进行中长周期绩效评价,评价指标涵盖决策、过程、产出、效益4个维度 [3] - 科技厅采取"竞争+合同"方法和"白名单+关注类"方式加强全过程管理 [4] - 2024年对50个项目暂缓或取消分年度拨款1.26亿元,因实施进度缓慢、资金使用率偏低等问题 [4]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 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申报推荐名额、滚动支持等挂钩 [5] - 优秀等次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经费上浮20%,合格等次调减20% [5] - 2024年对28项绩效评价项目中,科技类专项整体评价结果良好 [6] - 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为"中",其余为"良" [6] 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 - 2023年审计发现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23项问题 [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所有问题已整改到位 [8] - 整改后专项资金设置调整完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设立 [8] - 科技资金拨付进度加快,项目分年度拨款方式更完善 [8]
以零基预算固本夯基(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5-19 21:45
【点评】 实际工作中,多数地方和部门的预算编制按照以上一年支出为基数、适当考虑一定增长比例的方式分配 资金。零基预算,是以"零"为起点,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不参照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重 新审视各项支出的必要性、成本效益、开支标准及优先级,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 传统模式虽简便易行,但容易造成支出固化僵化、"为花钱而花钱"等问题,不利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 财政使用效益,一定程度上影响预算平衡、资源统筹和财政可持续。而零基预算更多从实际需要、财力 状况、事项轻重缓急出发,能更灵活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更贴近预算年度真实经济活动需要。深化零 基预算改革有助于加强预算控制、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血 氧"。 【现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 革"。多地出台方案、加快探索步伐:江西从编制2025年预算起,对到期的阶段性项目、与基本支出高 度重叠的日常运转类项目等,原则上全面清理退出;广东广州制定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 用试行办法,将低效、闲置、超配资产调剂共享,进一步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江苏南京对政府投资 ...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分蛋糕”转向“要效益”
新华日报· 2025-05-18 20:17
财政预算管理改革 - 徐州市财政局聚焦"科学管理、持续发展"主题,打破传统"基数+增长"预算思维,重构预算管理机制并优化资源配置模式,以应对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和经济下行压力[1] - 改革采用"1+2+N"总体框架(1个中心、2个支撑点、N项举措),围绕精细化、标准化、制度化、智能化四大核心抓手,部署20个专项行动[1] - 印发《全面深化2026年市级零基预算改革基础工作任务清单》,通过清理冗余政策、建立动态数据更新机制、制定一般性支出负面清单等措施提升预算精准性[1] 精细化与标准化管理 - 系统梳理文件依据、人员信息、国有资产等基础数据,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并整合优化各部门信息化系统构建数字平台[1] - 建立涵盖人员经费、通用项目和专用项目的三级标准体系,重点完善物业管理、城市管养等领域定额标准[2] - 在城市运维、公共交通等领域试点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推动预算与绩效精准匹配[2] 制度化与智能化建设 - 制定转移支付统筹办法和非税收入管理政策,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专项资金跨部门统筹使用[2] - 建立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机制,对新增重大支出实行"一事一议"审批,修订城建重点工程资金管理办法[2] - 建设预算管理辅助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运用AI技术开展绩效目标设定和支出标准优化,并通过四色指标体系跟踪任务进展[2] 组织保障机制 - 成立由局主要领导挂帅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三级联动、全员参与"工作机制[3] - 实行责任清单化管理,明确20项任务牵头处室和责任人,组建跨部门联合专班[3] - 将改革任务纳入年度考核,增设"改革攻坚"和"AI应用"专项评价,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3]
统筹增收和节支,管好政府“钱袋子”
搜狐财经· 2025-04-27 23:16
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 - 一季度徐州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5.63亿元,同比增长1.5%,税收占比70.6%,较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1] - 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5.73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超过80%,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3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5.2% [1][2] - 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92亿元,支持"两重""两新"政策落地,释放投资和消费需求 [1] 收入增长策略 - 实施"周调度、旬研判、月通报"工作机制,强化区域统筹,邳州市以8.4%增幅领跑全市 [2] - 开展税源动态监测,推动涉税信息实时共享,加强征管堵塞漏洞,增值税增长12%,企业所得税增长7.1% [2] -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利用产业引导基金培育新经营主体和税收增长点 [2] 民生保障措施 - 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动态调整基本公共卫生、居民医保、基础养老金等保障标准 [2] - 支持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疾控机构能力提升,保障养老金发放和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落地 [2] 财政管理改革 - 谋划2026年零基预算改革,组建工作专班,以"精细化、标准化、制度化、智能化"为抓手 [3] - 深化"四资"统筹管理,完成市级预算单位存量资金核查,优化资金存放,提高资金效益 [3] - 摸清国有资产底数,形成"三张清单",盘活低效和闲置资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