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护理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长期照护师证书落地 银发经济迎来新赛道
中国青年报· 2025-05-09 23:33
长期照护师职业发展 - 我国新设立长期照护师职业工种并颁发首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编号"000001"由49岁的王汝芳获得 [1] - 长期照护师证书有助于提升行业吸引力,缓解招工难问题,代表从业者稳定的职业认可和社会地位 [1] - 行业现有服务人员缺口显著,专业技能薄弱,证书认证开启职业发展"黄金赛道",为机构破解人才瓶颈提供新思路 [3] - 报考条件包容性强,无学历专业限制,年满16岁且身体健康即可报考,为社会广泛人群提供就业机会 [4] - 首次考试实际报考人数超900人(参考仅100人),远超预期,反映行业认可度高 [4][5] 长期照护行业现状与就业影响 - 长期照护师服务对象为需专业照护的失能人员,区别于养老护理员(服务所有老年人) [2] - 南通市长护险试点从业人员从"4050就业困难人员"扩展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平均年龄从50岁降至46岁 [2] - 南通市从业人员超1.2万人,月收入5000-6000元,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稳定收入 [2] - 公司计划安排全部员工报考长期照护师证书,进一步推动职业化 [5] 长护险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 长护险试点覆盖全国至少49个城市,南通近10年试点培育大量机构,促进产业与就业 [6] - 南通创新开发辅助器具项目,包括智能家用照护床、外骨骼机器人等,解决护理痛点 [6] - 智能家用照护床通过抽污、冲洗、烘干、杀菌全自动处理排泄物,配套专利"尿不湿" [7] - 企业家从汽车配件转型养老护理行业,认为长护险全国推行后将迎来爆发增长期 [6][7] - 南通参保人每年8000元辅具报销额度(长护险基金与个人按4:1分担),未来智能机器人纳入目录可减轻家庭负担 [7] 政策与行业前景 - 长期照护师是国家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长护险高质量发展设立的新工种 [2] - 国家医保局表示人口老龄化需近千万护理服务人员,长期照护师将提升服务质量并推动康养产业转型 [3] - 长护险制度全面建立后,每年基金购买服务将对银发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7]
深度丨新加坡养老金都投些什么?——养老金融系列之五【陈兴团队•财通宏观】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4-29 03:25
新加坡养老金体系核心观点 - 新加坡养老金体系采用"三支柱"模式,以中央公积金(CPF)为核心,占比91%,第二支柱占比不足1%,第三支柱占比8% [2][8] - 中央公积金是强制性完全积累型养老储蓄计划,覆盖养老、医疗、购房等多方面保障,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 [6][13] - 中央公积金资金主要投资于新加坡政府特别债券,占比96.4%,由新加坡政府投资管理公司(GIC)进行长期投资管理 [34][39] 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 第一支柱中央公积金会员人数420万,占新加坡总人口70%,活跃会员217万 [11] - 第二支柱包括民政事务-投资计划和雇员储蓄退休及保费基金,规模仅39亿新元 [28] - 第三支柱包括补充养老金计划和中央公积金投资计划,规模495亿新元,参与人数167.5万 [32] 中央公积金账户结构 - 中央公积金分为普通账户、特殊账户、保健储蓄账户和退休账户,55岁以下会员有三个账户,55岁以上合并为退休账户和保健储蓄账户 [14][17] - 各年龄段公积金分配比例不同,35岁以下雇员60%进入普通账户,66-70岁老年人63%进入保健储蓄账户 [18] - 截至2024年三季度,CPF基金账户总规模5935亿新元,普通账户1839亿新元,特殊账户1565亿新元 [18] 养老金资产配置 - GIC实际配置中债券和现金占比39%,股票30%,私募股权18%,房地产13% [43] - 民政事务-投资计划债券配置56%,股票40%,提供四种风险等级的投资计划 [46][48] - 特定职业养老金债券和债基占比66%,股票和股基占比32% [50][52] 养老金融产品创新 - "以房养老"产品包括屋契回购计划和乐龄安居花红计划,屋契回购计划已有1.3万住户参与 [61][63] - 长期护理保险从自愿性乐龄健保计划发展为强制性终身护保计划,形成多层次筹资机制 [65][69] - 寿险行业深度达7.4%,主力产品为终身寿险与储蓄险,2023年新增寿险保费超50亿美元 [70][74]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分公司打造长护险样板 守护农村失能人员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4-11 09:13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分公司与多方协同打造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样板,依托自身优势提升服务质效,暖心守护彰显民生温度,未来将深化创新实践增强群众获得感 [1][2][4][5] 分组1:业务成果 - 2023年承办德州等8个地市34个县(市、区)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人群956万人,提供风险保障2.5万亿元 [1] - 为52万人次失能人员提供护理服务,支付长期护理费用2.84亿元 [1] 分组2:依托优势提升服务质效 - 长期护理保险以失能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解决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费用 [2] - 依托专业、系统、网点和人才优势,组建近百人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制定多项工作流程和标准 [2] - 自主组建医学专家库开展失能等级评定工作,对参保群众排查、上门评定,评定通过人员公示后享受不同待遇 [2] - 在各镇街设置服务网点,创新“网格化摸排+数字化赋能”模式,为失能家庭建立动态健康档案 [3] - 济南市中心支公司探索“集中照护+就地服务”模式,打造“集中照护服务点”,使737名失能人员实现居家护理“日间托管+全天照护” [3] - 济宁、济南、德州等分支机构建起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3] 分组3:暖心守护彰显民生温度 - 加强对全省360个医疗机构、护理机构及网点的管理和协作,强化对4000多名医护及护理服务人员培训 [4] - 精准评估和征求失能人员需求和意愿,合理确定护理方式,提供专业护理服务 [4] - 为滨州市沾化区刘女士家庭48小时内完成评估建档,提供“健康监测+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服务,赠送辅助工具 [4] - 创新推出“护理服务+喘息服务+家庭赋能”三维模式,为失能老人提供“晨间洗漱+夜间巡护”服务 [4] - 持续投入公益资金开展助老助残项目,为农村困难家庭捐赠护理物资 [4] 分组4:未来规划 - 不断提升运行服务效能,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居家适老化改造”“长期护理保险+智慧养老”等创新实践 [5]
长护保险进村庄 百姓心里喜洋洋——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滨州市中心支公司织密民生保障网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3-31 08:19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滨州市中心支公司作为滨州市沾化区长期护理保险独家承保服务机构,针对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构建服务体系,通过精准施策、暖心守护和向新而行等举措,为失能人员及其家庭提供保障和关怀 [1] 精准施策 - 创新“网格化摸排 + 数字化赋能”双轮驱动模式,依托政府基层服务网络,组建联合服务队,为 620 多户失能家庭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实现“一户一档”精准管理 [1] - 在古城镇通过智能终端现场录入失能人员 23 项生活能力指标 [2] - 在滨海镇为 37 名重度失能老人定制“医疗护理 + 生活照料”组合方案 [2] 暖心守护 - 联动益生康护理站,48 小时内为下洼镇刘女士家庭完成评估建档,提供立体化服务并赠送辅具 [3] - 在富源街道护理员指导家属科学拍背排痰 [3] - 在利国乡三慈护理站为失能老人提供双时段服务 [3] - 在大高镇医护人员定期回访压疮患者,治愈率达 92% [3] 向新而行 - 持续投入公益资金开展助老助残项目,为 200 余户困难家庭捐赠护理物资 [4] - 创新推出“护理服务 + 喘息服务 + 家庭赋能”三维模式,举办护理机构技能培训,惠及 1000 余人次 [4] - 联合乡镇医保办开展“长护险健康巡讲”,惠及群众超 5000 人 [4] - 将持续深化“长期护理保险 + 居家适老化改造”“长期护理保险 + 智慧养老”等创新实践,扩大政策受益面 [4]
从两会提案看中国银发经济的未来路径
Wind万得· 2025-03-12 22:28
银发经济政策动向 - 2025年两会提案将银发经济定位为"政策红利+AI革命+消费爆发"融合赛道,覆盖养老服务、智能科技、医疗健康、养老金融、文娱旅游、银发消费六大领域[3] - 养老服务领域聚焦长护险全国统筹与异地结算,提出统一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覆盖家属补贴等建议,同时推动央国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以整合资源[3] - 智能科技领域重点发展养老机器人与AI医疗,提议设立产业基金支持核心技术研发,试点"智能机器人养老社区",并构建医疗数据库辅助基层诊疗[3] 银发经济市场潜力 -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1.3%),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15.6%),老龄化加速催生需求井喷[6] - 2024年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6%),预计2035年达30万亿元(占GDP10%),养老服务业、老年用品消费、老年金融等产业呈爆发式增长[8] - 2025年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AI与智能设备普及推动服务效率提升[8] 银发经济发展趋势 - 智能化与数字化成为核心方向,智慧医疗、AI辅助诊断等技术应用提升服务便捷性,数字化平台促进跨领域融合[8] - 产业呈现多元化融合趋势,形成"养老+医疗""养老+金融""养老+科技"等模式,文旅产业与医疗、农业结合创新价值链[8] - 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崛起,企业针对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提供差异化产品与服务[9] 银发经济核心挑战 - 人才缺口显著,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人,老年医学与智能科技人才供给不足[10] - 智能设备应用存在数字鸿沟,老年人接受度低,且面临研发成本高、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10] - 资金依赖政府投入,2024年融资案例仅24起(金额3.71亿元),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而观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