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智能

搜索文档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启:上海再聚全球AI力
第一财经· 2025-07-26 12:45
WAIC大会规模与影响力 - 2025年WAIC展览面积突破7万平方米创历史之最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展出3000余项前沿展品包括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1] - 参会嘉宾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包括12位国际顶尖奖项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和多个国际顶尖实验室代表共1200余位嘉宾确认参会[2] - 2023年WAIC线下参观人数17.7万人2024年突破30万人次2022-2024年签约项目总投资额从150亿元增长至400亿元[3] AI技术商业化进展 - 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加速多家公司年产量达上百台至上千台灵巧手厂商出货量从去年少量增长至今年约1000台[5] - 具身智能机器人展示工业分拣零售场景应用等能力如AlphaBot实现1秒内多次敲击架子鼓1分半完成咖啡制作[5][6] - AI电子宠物等新兴硬件出现搭载多模态情感模型通过显示屏和声音交互测试用户接受度[7] 大模型开源与商业合作 - 端侧模型厂商与手机车机厂商合作加速面壁智能合作3家手机厂商4家车机厂商车型下半年开售[9] - 阶跃星辰端侧模型参数量2B~3B已接入手机屏幕辨识功能合作模式包括技术服务费或按设备销量分成[9] - 月之暗面开源万亿参数模型Kimi K2在SWE Bench等测试中达到开源模型SOTA表现[11] 行业生态与成果发布 - 百度慧播星发布数字人技术NOVA实现超头部主播能力复刻量产无限光年推出科学智能平台和金融AI解决方案[10] - 大会发布"妈祖"预警系统"全球AI治理规则地图"上海工业智算云平台等多项治理与技术成果[4]
发布全国首个专项地方政策 北京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
经济日报· 2025-07-18 21:59
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发展行动计划 - 北京市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并在不少于5个领域开展深度应用 [1] - 该计划是全国首个面向科学智能的专项地方政策,旨在打造全球科学智能创新策源地 [1] 北京科学智能领域成果 - 北京已产出全球首个覆盖"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多学科协同"的AI科研平台——玻尔科研空间站等重大原创成果 [2] - 京研火箭燃烧智能仿真软件DeepFlame Rocket正式发布,通过人工智能模拟流体力学、燃烧、传热等物理过程,大幅降低火箭研发成本和周期 [1] - 涌现出深势科技、百图生科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在基础科学研究、医药健康、工业智能化等领域形成适合科学智能落地的应用场景 [2] 北京科学智能发展布局 - 北京已全面布局科研基础设施,率先打造科学研究新范式 [1] - 下一步将建立人工智能专项工作机制,布局一批重大项目群,加快完善科学智能创新生态 [2] - 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在科学智能领域的投资力度,目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
北京市“推动AI赋能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仪器信息网· 2025-07-17 04:42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核心观点 - 北京市发布《行动计划》推动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目标在2025-2027年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2][7] - 重点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落地、创新生态营造四大方向,包含17项具体任务[3][8] - 明确通过AI赋能科学仪器、新材料、医药健康等领域,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5][18] 关键技术攻关 - 开展科学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薛定谔方程求解、多尺度建模等突破[9] - 构建多学科通用科学基础大模型,实现科学数据统一表征与建模[10] - 研发新一代科学计算工具,涵盖分子结构识别、实验表征反演等功能[11] 基础设施建设 - 建设10个以上高质量科学数据库,服务超1000万用户[8][12] - 搭建异构算力统一调度平台,研制专用计算芯片降低算力成本[13] - 开发自迭代实验室操作系统,配置实验机器人实现智能无人实验室[14] 领域应用落地 - **科学仪器**:攻关智能电子显微镜、谱学仪器,推动仪器接口互通与数据开放[4][18] - **新材料**:研发材料智能设计方法,实现组分筛选与工艺多目标优化[17] - **医药健康**:构建专家级数据库,提升药物靶点发现与临床试验效能[16] - **工业升级**:开发工业仿真软件优化能源化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19] 创新生态建设 - 搭建科研协作云平台整合算力支持与教学实训功能[20] - 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高校交叉学科专业设置[21] - 引导基金加大对科学智能投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22] - 建设开源社区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25]
江苏设立一支百亿央企科创基金
来觅研究院· 2025-07-14 07:5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7月11日国内外创投市场合计披露29起投融资事件,国内15家企业、国外14家企业参与,融资总额约92.39亿元,同时有多起募资、大额融资事件发生,还有多项政策发布[1] 各部分总结 募资事件 - 天津经开科创母基金扩募至3.8亿元,天津经开区将整合区属国有资本,打造国资市场化产业基金体系,构建基金群助力国资国企发展[1] - 中国诚通与江苏省政府签署协议,推动设立100亿元的诚通科创(江苏)基金,诚通科创(北京)基金拟落地江苏的2只子基金框架协议同步签约,该基金将依托江苏产业基础引导资金流向创新源头,与北京的100亿元创投母基金形成协同效应[2][3] 大额融资 - 影目科技完成超1.5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普华资本等,资金用于产品研发等,巩固其在AI+AR终端领域优势,产品应用于多消费场景[4] - 时驾科技完成近1亿元A轮融资,由星源资本等领投,资金用于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及技术研发,跃升为国产智能悬架赛道标杆企业[5] - BILT完成2.5亿美元C轮融资,由G.I.D.等领投,资金加速其在公寓等领域业务扩张,是联名信用卡提供商[6] 政策聚焦 - 北京发布全国首个面向科学智能的专项地方政策,提出到2027年建成科学基础大模型等发展目标[7] - 2025年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启动,首次增加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为创新药进入市场提供“双保险”[8] - 上交所发布指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或符合特定情形的科技型企业可申请预先审阅发行上市申请[10]
城市24小时 | 北方制造业大省,不甘只在“第二梯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1 15:57
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 山东省推出18条措施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目标是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培育3家以上产值超20亿元的领军企业 [1] - 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四大领域 打造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应用新高地 [1] - 2024年山东省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260亿元 计划三年内实现规模翻倍至500亿元 [3] 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区域布局 - 济南定位为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 重点发展人形机器人及整机零部件协同 [2] - 青岛聚焦工业、家庭服务、海洋、康养等领域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集成应用 [2] - 淄博重点发展高精度弧焊协作机器人、矿用特种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 [3] - 济宁重点发展机器视觉系统和智能控制器 打造高端制造集聚地 [3] 全国夏粮生产数据 -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3.8万吨 河南(3750万吨)、山东(2736万吨)、安徽(1762万吨)位列前三 [9] - 主产区中山东、河北、四川分别增产4.1亿斤、3.6亿斤和2.2亿斤 河南、陕西受旱情影响减产7.1亿斤和2.9亿斤 [12] 全球航运中心排名 - 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前三为新加坡、伦敦、上海 香港第四 宁波舟山第七 [13] - "十四五"期间中国航运中心排名稳中有升 宁波舟山上升3位至第七 广州、青岛、天津均有提升 [15] - 评价体系包含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 [14] 其他行业动态 - 北京市计划到2027年建成科学基础大模型 建设10个以上科学数据库 服务超1000万用户 [4] - 黔桂铁路增建二线工程获批 总投资388.2亿元 计划2025年9月开工 [5]
2027年北京将建成科学基础大模型
快讯· 2025-07-11 08:42
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发展行动计划 - 全国首个科学智能专项地方政策《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 [1] - 目标到2027年建成科学基础大模型 [1] - 计划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 [1] - 预计服务用户规模不少于1000万 [1] - 推动科学智能在不少于5个领域深度应用 [1] - 形成8个以上标杆应用案例 [1]
三个大模型合作,1000次迭代,竟能像人类科学家一样发现方程
机器之心· 2025-06-21 05:06
AI4Science与符号回归技术进展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提出DrSR框架,通过数据分析与经验归纳双轮驱动,实现类科学家的智能建模能力[1][2] - DrSR框架包含三位虚拟科学家角色:数据科学家、理论科学家、实验科学家,协同完成科学方程发现[3][7] - 该技术在物理、生物、化学、材料等跨学科建模任务中展现强大泛化能力,刷新当前最优性能[4][8] DrSR技术创新与工作机制 - 采用双路径推理机制:数据驱动的洞察生成+经验驱动的策略总结,形成闭环优化流程[16][18][28] - 包含三大核心模块:数据线索提炼(分析变量耦合/非线性趋势)、历史经验总结(建立Idea Library)、方程生成与拟合[19][20][23] - 通过残差分析定位未拟合数据段,动态优化提示质量,提升后续生成针对性[25] 性能表现与实验数据 - 在6大符号回归基准测试中,DrSR在5项取得最高准确率(Acc)和最低归一化均方误差(NMSE)[31] - 非线性阻尼振荡建模任务中达到99.94%准确率,误差低至1.8e-12,显著优于GPlearn/PySR等基线方法[31] - 收敛速度比LLM-SR快50%,有效方程生成比例高10-20%,OOD数据下误差稳定性优于同类方法[34][37][40] 典型应用案例 - 非线性阻尼振荡系统建模案例显示,DrSR在1000轮迭代内生成接近真实动力学的方程(0.8sin(x)-0.5xv-0.5v³-0.2x³),误差达10^-5级[46][48][52] - 展现三阶段智能行为:初期快速试错淘汰无效结构、中期融合非线性成分、后期精炼组合逼近真实方程[51][52] 技术应用与行业影响 - 已集成至ScienceOne智能科研平台,支持多学科可解释建模,不依赖特定大模型架构[57] - 当前局限包括输出随机性导致的冗余结构,未来将扩展多模态输入与持续学习机制[59][60][61] - 标志AI4Science从数据拟合向规律发掘演进的关键突破,推动科学智能进入新阶段[62]
专家在京共话以AI驱动的“平台科研”赋能科学研究
环球网资讯· 2025-06-14 02:02
AI赋能科学研究的发展策略 - AI赋能科学研究将以全新方式解决科学难题,实现科学发现的飞轮效应,加速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步伐 [1] - "AI for Science"预示着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AI驱动的"平台科研"将彻底打破学科、理论与实验界限 [1] - 需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工程实践及社会需求洞察力的新型人才,以驾驭科学认知革命 [1] AI赋能科学研究的技术应用 - 通过构建统一的科学基座模型和科学智能体,"AI for Science"将消除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壁垒 [1] - AI集成指导的智能化学化工技术有望突破传统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依赖经验的模式 [2] - AI工具开发注重解决实际科学问题,通过算法平台预测和设计生物相互作用,解码生物机理并驱动药物分子设计 [2] AI赋能科学研究的产业应用 - 深势科技演示了覆盖"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多学科协同"全流程的AI平台,将传统"试错式研发"转化为"计算驱动"的智能范式 [2] - 戴纳科技展出了AI+"黑灯实验室"的液体称重机器人,实现AI驱动的无人化生产状态与全流程闭环控制 [2] - 这一技术需要与现实需求充分结合,赋能千行百业,创造产业价值 [1]
多次提到科学仪器,《科学智能白皮书2025》发布
仪器信息网· 2025-05-28 06:52
科学智能与科学仪器的深度融合 - 科学智能(AI4S)正在重塑科学仪器的功能与应用场景,将传统仪器从"数据采集工具"升级为"智能科研伙伴"[5] - AI驱动的实验自动化:核聚变研究中AI控制的等离子体约束系统使反应堆稳定性提升30%,数据采集效率提高50%[5] - 药物研发领域自动化实验室结合AI算法可在48小时内完成上千次化合物筛选,速度是传统方法的10倍[6] - 高精度模拟与预测:华为"盘古"气象模型将台风路径预测误差缩小至80公里以内[7] - AI模拟电子显微镜成像过程可提前预测新材料结构,减少实验次数[8] - 智能诊断与维护:质谱仪内置AI系统使维护成本降低40%,操作失误率下降60%[10] 科学仪器智能化趋势 - 人机交互革命:90%的新型仪器将配备智能界面,如支持手势调节转速的离心机[11] - AR辅助操作:通过Hololens 3映射实验室环境实时指导复杂仪器操作[12] - 数据管理一体化:仪器可直接生成可视化报告,如基因测序仪自动标注突变位点[13] - 跨平台协同:支持与云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多设备数据共享[14] - 可持续设计:60%的仪器将采用生物基树脂或再生金属[15] - 节能技术:某品牌PCR仪通过电致变色玻璃优化能耗[16] 全球竞争格局与中国突破 - 中国优势领域:AI气象模型和遥感仪器研发领先,工程科学领域在线检测仪器国产化率突破60%[17][18] - 技术短板:分析仪器进口率超80%,核心部件如激光器、高精度传感器仍依赖进口[19][20] - 政策支持:2024年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资助8.37亿元,部分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如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分辨率达0.8nm[21][22] 未来发展方向 - 智能化升级:AI将深度嵌入仪器控制、数据分析全流程[23] - 极端环境适应:开发适用于深海、太空的特种仪器[24] - 开放生态构建:通过全球实验室循环联盟共享材料数据库[25]
上海首个交通领域多模态大模型问世,有望让路口通行效率提升15%;曝OpenAI首款AI硬件明年登场丨AIGC日报
创业邦· 2025-05-27 23:59
交通领域多模态大模型 - 上海首家国资背景垂直领域大模型企业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发布"通达大模型" 该模型为上海首个交通专用大模型 具备专家顾问和辅助交通组织管理两项核心能力 [1] - 在试点城市应用中 该模型使路口通行效率提升15%左右 [1] 开源生成式AI项目 - 红帽公司推出新开源项目llm-d 旨在满足生成式AI大规模推理需求 创始贡献者包括CoreWeave Google Cloud IBM Research和NVIDIA [1] - 该项目利用突破性大规模生成式AI推理技术 使大语言模型推理云能满足最苛刻的生产服务级目标 [1] 科学智能发展 - 复旦大学主办科学智能国际学术会议 与施普林格·自然合作推出新刊《科学与智能(英文)》并发布《科学智能白皮书》 [1] - 复旦大学发布"AI大课"2 0白皮书 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中心 同时推出CFFF智能计算平台2 0 [1] OpenAI硬件产品规划 - OpenAI计划2026年推出由ChatGPT驱动的硬件产品 目标是将AI融入用户生活的各种场景 [1] - 产品功能涵盖日常生活助手 出行导航 办公辅助等场景 包括回答问题 播放音乐 记录会议笔记等功能 [1] - 公司强调"最好的AI是随时陪伴的AI" 暗示正在开发原生运行ChatGPT的硬件设备 [1] 行业研究服务 - 提供人形机器人 商业航天 AGI等热门赛道的行业图谱和报告研究服务 [2]